540 likes | 812 Views
烯烃 (alkenes). 含有碳碳重键 的化合物. 不饱和烃. 炔烃 (alkynes). 乙烯 环己烯. 乙炔. 第四章 烯烃. 烯烃的通式: C n H 2 n. 4.1 烯烃的结构和异构. 4.1.1 烯烃的结构. 激发 态. sp 2 杂化 态. 基态. 2p. 2p. 2 p. sp 2. 2s. 2s. 1s. 1s. 1s. -电子跃迁-. -杂化-. 图 4.1 sp 2 杂化轨道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 4.2 一个 sp 2 杂化轨道.
E N D
烯烃(alkenes) 含有碳碳重键 的化合物 不饱和烃 炔烃(alkynes) 乙烯 环己烯 乙炔 第四章 烯烃 烯烃的通式:CnH2n
4.1 烯烃的结构和异构 4.1.1 烯烃的结构 激发态 sp2 杂化态 基态 2p 2p 2p sp2 2s 2s 1s 1s 1s -电子跃迁- -杂化- 图 4.1 sp2杂化轨道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 4.2 一个sp2杂化轨道 sp2杂化的碳原子的几何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没有参加杂化的 p 轨道垂直于三个sp2 杂化轨道所在的平面。 图 4.3 sp2杂化的碳原子 每个 sp2杂化轨道 含1/3 s 轨道成分, 含2/3 p轨道成分。 三个sp2杂化轨道 在同一平面上, 其轨道间对称轴 的夹角为120°。
在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都是 sp2 杂化。 sp2–sp2交盖 C-Cσ键的形成: C-Hσ键的形成: sp2-1s 交盖 一个C-Cσ键和4个C-Hσ键共处同一平面。 图4.4 乙烯的结构
处于π轨道上的一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π电子。 由此构成的共价键 ——π键。 图 4.5 乙烯分子中的π键 C-Cπ键的形成:垂直于sp2杂化轨道 所在平面且相互平行的2个p 轨道进行侧面 交盖,组成新的分子轨道——π轨道。 在π键中,电子云分布在两个C原子 所处平面的上方和下方。
C4H8: 2–丁烯 1–丁烯 2–甲基丙烯 碳架异构 构造异构 官能团位次异构 4.1.2 烯烃的同分异构
2–丁烯 立体异构:烯烃的顺反异构 • C=C双键不能自由旋转; • 每个双键上碳原子各连有两个不同的 • 原子或基团。 顺–2–丁烯 反–2–丁烯
反–2–丁烯 顺–2–丁烯 图 4.11 2–丁烯顺反异构体的模型
Y Y:原子或基团 4.2 命名 4.2.1 衍生命名法 • 以乙烯为母体 • 将其它烯烃分别看作乙烯的烷基衍生物 • 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放在母体之前 甲基乙烯 不对称二甲基乙烯
4 3 2 1 4.2.2 系统命名法 一、确定母体 选择含碳碳重键在内的连续最长碳链作为母 体,根据其碳原子的个数称“某烯” 。 二、编号 使碳碳重键的编号最小;重键的位次用重键 碳原子中编号最小的表示。 三、指出取代基的位次、数目、名称 • 当碳原子数超过10时,称“某碳烯” 。 4 –甲基–3–乙基 环庚烯 2–乙基–1–戊烯 4,4 –二甲基–2–戊烯
前 缀 顺– 相同的原子 或 基团 同侧 双键 反– 异 侧 顺–3–甲基–2–己烯 反–3–甲基–2–己烯 5 –十一碳烯 4.2.3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1) 顺,反–标记法 对于二取代的烯烃:
(2) Z,E–标记法 (a) 次序规则: 例如:I > Br > Cl > S > O > N > C 同位素: D > H 未共用电子:最小 • 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比较与碳碳双键直接 • 相连原子的大小,大者为“优先”基团。 • 较“优先” 基团在双键的同侧, 标记为Z式; • 较“优先” 基团在双键的异侧, 标记为E式。 (Z)–1–氯–1–溴丁烯 (E) –1 –氯–1–溴丁烯
< > < (Z) –3–甲基–2–己烯 反–3–甲基–2–己烯 • 如果直接相连的第一个原子相同,继续 • 逐个比较与双键C原子相距的第二个、 • 第三个……原子的原子序数。 Z或E式与顺或反式 没有相关性
H,O,O H,C,C • 对于含重键的基团,将其视为两个或三个 • 单键 4.3 烯烃的物理性质 1. bp、mp 2. 溶解度 3. 相对密度
4.4 烯烃的化学性质 反应部位: 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 α–氢的反应
由于π键易于断裂,加成反应是 烯烃的主要反应: 烯烃: 试剂的两部分分别与重键两端的C原子 结合,形成新的σ键反应——加成反应 催化加氢、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
π 键 图 4.14 裸露的 π电子云 亲电试剂 (electrophiles): 缺电子的试剂 4.4.1 亲电加成 不饱和烃都含有π键。烯烃 分子中π轨道处于双键的上 方和下方,π电子是裸露的, 易于受亲电试剂的攻击。 亲电加成反应:不饱和烃受亲电试剂进攻 后,π键断裂,试剂的两部分分别加到重 键两端的碳原子上。
0℃ (b)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第一步:烯烃与溴的加成,生成溴 离子。 第一步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 步。 • 与卤素的加成 • (a) 与溴和氯加成 试剂 : Cl2, Br2 邻二溴化物 溶剂: CH2Cl2, CHCl3, 乙酸 C=C 的鉴定
第二步:溴负离子从溴 离子的背面进攻 原双键C原子 型离子 反式加成 反应的立体化学: 反–1,2–二溴环戊烷 溴负离子从反面进攻,其结果是反式加成
图 3.15 溴 离子的形成 烯烃加溴的反应机理 第一步:
图 4.16 溴负离子进攻溴 离子 第二步:
反应活性 不饱和烃: 烷基具有给电子作用,增加了双键上的 电子云密度,利于亲电加成反应的进行; 羧基具有吸电子作用,降低了双键上的 电子云密度,不利于亲电加成反应的进行。 卤素: F2 > Cl2 > Br2 > I2
2–丁烯 2–氯丁烷 • (2) 与卤化氢加成 • 与卤化氢加成 烯烃与卤化氢的加成, 生成卤代烷。 卤代烷
丙烯 2–溴丙烷 1–溴丙烷 (80%) (20%) (b) Markovnikov规则 当不对称的烯烃与不对称的试剂进行加成时, 加成方向遵循Markovnikov规则。 Markovnikov规则: 氢原子加在连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卤原子加在连氢较少的碳原子上。
(c) 与HX亲电加成的反应机理 第一步:质子进攻双键,生成碳正离子 第二步: 卤负离子与碳正离子结合 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是碳正离子的生成。
烯烃同卤化氢加成的反应机理 图 4.17 生成碳正离子的示意图
(d) 碳正离子 + 图 4.20 碳正离子的结构 120° 带有正电荷的碳原子为sp2 杂化, 碳正 离子是平面三角构型,空的p 轨道与这个 平面相垂直。
叔碳(3 ) > 仲碳(2 ) > 伯碳(1 ) > 甲基正离子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烷基给电子作用,增加了中心碳原子上 正电荷的分散程度,从而提高了碳正离 子的稳定性。
(I) (II) (e) Markovnikov 规则的理论解释: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I) > (II)
(f) 碳正离子的重排: 0℃ (40%) (60%) HCl Cl- 氢迁移 (I) (II) Cl- C+的稳定性: 30>20
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思考题 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g) 反应活性 不饱和烃: 卤化氢: HI > HBr > HCl >HF (h) 特殊反应
(3) 与硫酸加成 (硫酸氢酯) 水合反应(hydration) 马氏规则加成 工业上合成醇的方法(烯烃的间接水合) 除去烷烃中含有的少量烯烃
(4) 与次卤酸加成 反应机理: • 反应特性: • 符合Markovnikov规则。相当于同 1mol • 次氯酸 (HO-Cl+)加成。 • 反式加成
硼氢化反应: 试剂:乙硼烷(B2H6) 溶剂:乙醚、四氢呋喃(THF) 二甘醇二甲 醚(CH3OCH2CH2OCH2CH2OCH3) (5) 硼氢化-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硼烷在过氧化氢的碱性溶液中,被氧化成 硼酸酯,然后水解成醇。 相当于H2O分子反Markovnikov规则 加至C=C上。
(86%) • 反应特性: • 硼氢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反马氏规则 • 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顺式加成 • 无重排 硼氢化–氧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顺式加成
4.4.2 催化加氢 烯烃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氢气 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烷烃: 催化剂:Pt, Pd, Ni
例如: (I) (II) 氢化热/ (kJ·mol-1) 119.7 115.5 稳定性: (I) < (II) 氢化热: 1 mol 不饱和烃进行氢化反应时所放出的 热量。 取代基越多,氢化热越低,烯烃越稳定
催化剂的作用 •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无催化剂 能量 E1 E2 E1 > E2 有催化剂 键的断裂: 反应进程 π键, H-H σ键 图3.12 烯烃氢化反应的能量变化图 • 放热反应 键的形成: 2 C-H σ键
H H H H2 氢吸附在催化剂 表面上 烯烃与催化剂 形成的络合物 催化剂 H H H + 氢加至C=C上 烷烃产物 催化剂的再生 图 4.13 催化氢化反应机理示意图 催化氢化反应机理:
70%~85% • 反应特点: • 烯烃的相对反应活性: • 立体选择性: 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顺式加成
过氧化乙酰 过氧化苯甲酰 4.4.3 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 不对称烯烃与HBr在过氧化物的存在 下进行加成,其加成方向则反Markovnikov 规则。
sp3 杂化 α–H sp2 杂化 4.4.4 α–氢原子的反应
卤化反应 反应机理: 链引发 烯烃与卤素在高温下发生α –卤代反应: 链增殖 自由基的稳定性:烯丙型>30 >20 >1 0>CH3.
使用一些试剂,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α –卤代反应。 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 环己烯 NBS 3–溴环己烯 丁二酰亚胺 反应条件:h或 ROOR ν
(1) 高锰酸钾氧化 烯烃在低温下与稀的高锰酸钾碱性溶液 反应,生成邻二醇(α–二醇): 反应的立体化学:顺式加成 4.4.5 氧化反应
=CH2 CO2 + H2O 烯烃同热的酸性或中性KMnO4溶液 反应,双键断裂,生成含氧化合物: 此反应用于烯烃的 结构推导和碳碳双 键的鉴定
(2) 臭氧化 烯烃 臭氧(O3) Zn 水解 生成醛、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