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15 Views
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建议. --- 学习 《 标准 》 和 《 人教A版必修 2》 的体会 象山三中 胡庆彪. 一 .《 标准 》 必修中 “ 立体几何 ” 与原课程中 “ 立体几何 ” 的比较 1.内容上的变化: (1) 呈现上的变化 在内容呈现上,通过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获得几何图形 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 删掉(后移):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计算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计算 多面体及欧拉公式
E N D
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建议 ---学习《标准》和《人教A版必修2》的体会 象山三中 胡庆彪
一.《标准》必修中“立体几何”与原课程中“立体几何”的比较一.《标准》必修中“立体几何”与原课程中“立体几何”的比较 1.内容上的变化: (1)呈现上的变化 在内容呈现上,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 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 删掉(后移):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计算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计算 多面体及欧拉公式 增加: 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 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
(2)定位上的变化 《标准》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 把握图形的能力 空间想像能力和几何直觉的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不是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而是: 先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对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有 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对 性质定理加以逻辑证明。
2.要求上的变化 原《大纲》对“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教学要求是(A版): ⑴掌握平面的基础性质,会用斜二侧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 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 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⑵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 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 ⑶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 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了解三垂线 定理及其逆定理。 ⑷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 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⑸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⑹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 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会画直棱柱、正棱锥的直 观图。 ⑺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教学,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标准》对“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要求是: 空间几何体 (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 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 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 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 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3)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 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 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5)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不要求记忆公式)。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 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 了解如下可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 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 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 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 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 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 与此平面平行。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 两个平面平行。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直线,则两个平面垂直。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 并加以证明。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 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 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 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 简单命题。
《标准》与原《大纲》在要求上的变化主要有:《标准》与原《大纲》在要求上的变化主要有: ⑴对于“空间几何体”: 原《大纲》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 《标准》则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 的结构特征。 《标准》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像能力上,对概念、性 质则降低了要求。 ⑵对于“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标准》把重点放在了定性研究(平行和垂直)上, 定量研究(角和距离)在必修中不作要求(移到选修中), 对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不证明,移到空间向量中再证。 分段设计,分层递进。
⑶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多处使用了“观察”、“认识”、“画出”、“直观感知、操作 确认,归纳”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要求的行为动词。 对空间几何体的要求是直观感知;对线、面关系则要求 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对判定定理的要求是操作确认、合情 推理;对性质定理则要求思辨论证、逻辑推理。 3.处理方法的变化 (1)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 传统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 新教材:柱、锥、台、球→点、线、面。 (2)专设“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节,重点 在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3)“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推进路线: 原教材:平面→线线→线面→面面; 新教材:平面→平行→垂直。 (4)空间几何体:强调直观感知,认识结构特征; 线、面关系:强调操作确认,学会思辨论证。 (5)线线、线面、面面关系: 原教材: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都要求逻辑推理; 对于平行与垂直,既重定性又重定量。 新教材:判定定理,要求操作确认、合情推理; 性质定理,要求思辨证论、逻辑推理。 对于平行与垂直,重在定性。 (6)不要求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二.各章节教学意见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8课时)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2课时) 基本要求: 理解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底面、侧棱、侧面、顶点的意义。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母线、侧面、轴的意义。 了解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发展要求: 了解和正方体、球有关的简单组合体。 能根据条件判断几何体的类型。 说明: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须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不必深入挖掘。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 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如何让学生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建议: 新课标在几何数学中强调几何学习的直观性,强调实物、模 型对几何学习的作用。因此对柱、锥、台、球的学习需要从实物 图形的感知出发,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来建立多面体、旋转体的 概念,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分类。课外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更直接的感受空间几何图形的特征。如建议学生用纸板或游戏棒 或细铁丝(作骨架)做出下列几何体的模型: ⑴正方体;⑵长方体;⑶三棱锥;⑷四棱锥;⑸三棱台。 学生通过动手做,亲身体验柱、锥、台的结构特征,必会帮 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像能力。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2课时) 基本要求: 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意义。 理解三视图画法的规则,能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掌握斜二测画法,能作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 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发展要求: 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联系,并能进行转化。 说明: 对于画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几何体,只要求前一节介绍的柱、 锥、台、球及它们的一些简单组合,不必研究较复杂的几何体。 重点:让学生画出组合体的三视图,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 何体的直观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教学建议: 先要让学生明确画好空间图形的必要性; 然后向学生介绍空间图形在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下的表现形式, (三视图是正投影的主要应用,斜二侧画法是斜投影的应用); 进而理解画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基本要求,掌握画三视图和直观 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三视图的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教师应该 充分利用“探究”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三视图 的画法,体会三视图的作用,同时要让学生感到三视图缺乏空间 图形的立体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直观图的画法埋下伏笔。 为突破本节的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先举 例分析根据三视图找对应物体,再由简单图形入手分析识别方法, 所选的例题不必太难,注意例题的梯度性。
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关键是掌握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 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关键是掌握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 它是画空间几何体直观图的基础。而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画法 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在平面上确定点的位置我们可 以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完成,因此画水平放置的直角坐标系是学生 首先要掌握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画直观图的基本 要求。 教学中可设计用斜二侧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及几何体的三视图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去画。 让学生用所学的投影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⑴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 ⑵画一个五棱柱,其中底面五边形为正五边形,俯视图也 是正五边形; ⑶已知某个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它的 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2课时) 基本要求: 了解表面与展开图的关系; 了解柱、锥、台、球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计算一些简单 组合体的表面积; 了解柱、锥、台、球的体积公式,并能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 的体积。 发展要求: 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关系; 了解三棱柱和三棱锥图形的变化关系。 说明: 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不要求学生掌握。 重点:让学生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公式。 难点: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建议: 应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入手探究 展开图和表面积的关系。 对于课本通过“思考”提出的“如何根据圆柱、圆锥的几何 结构特征,求它的表面积”的问题,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进一步把它推广到圆台,并最终 把他们都统一到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下。 通过对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突出公式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实习作业与小结(2课时)(略)
本章教学中还须重申的几个问题 本章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相关,区 别在于学习的深度和概括程度上。 由于没有点、直线与平面的有关知识,本章的学习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教学应向学生展示大量几何体的实物、 模型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在比较中形成对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直观认识 ,又从 比较中加深认识。 比较准确的画出空间几何图形是学好本章的的前提,所以应 该重视空间图形画法的教学。 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 重在方法:根据结构特征并结合展开图推导表面积 ;将义务段习得的体积公式推广到一般柱体、锥体的体积公式。
第二章 点、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0课时)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3课时) 基本要求: 了解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的画法、及表示方法。 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公理1、2、3。 会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 掌握空间点与直线、点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分类。 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并能正确画出两条异面直线。 掌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 理解公理4和等角定理。 发展要求: 会说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初步体验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思想方法。 说明: 确定平面的3个推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 念不作必修要求。
重点: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2、3);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难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化; 对异面直线的认识。 教学建议: 可以先给出一些实物图片,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 兴趣,然后引入最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模型,有关点、线、 面用彩色来突出,让学生仔细的观察; 设计一些实例,再给出实物图片,,让学生觉得四个公理 确实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一幅实物图片和直观图形进行对比,使学生从平面到空间理解等角定理,显得更直观、更可信。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3课时) 基本要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能运用上述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发展要求: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 行交流的能力、几何直观能力。 说明: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重点: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面 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难点: 性质定理的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这 三种平行关系的联系与应用。
教学建议: 可以先给出一些实物图片,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觉得直线和平面平行,平面和平面平行在生活中处处 可见; 长方体模型中有关点、线、面最好用彩色来突出,这样 显得更直观,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和其 他长方体模型的线面的位置关系,容易得出直线和直面平行 的判定定理,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直线和平面平 行的性质定理,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例题和习题的设计要有意识的考虑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以及一些不太规则的图形。 本节四个定理的教学:
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线面的位置关系,注意平行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线面的位置关系,注意平行 的情况。再请学生观察如右图所示的长方体,请填上结果: (1)如果直线BC不在平面A' ADD' 内,直线AD在平面A‘ ADD’ 内,直线 BC和直线AD的关系为,那么直 线BC与平面A‘ADD’的关系为。 (2)如果直线B ' C不在平面A'ADD‘ 内,直线A ‘ D在平面A’ ADD‘内 ,直线 B ‘ C与直线A ’ D的关系为,那么 直线B’C与平面A’ADD‘的关系为。 根据上述的探索,让学生形成 猜想,然后再归纳得到: 定理1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面面的位置关系,仍然注意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面面的位置关系,仍然注意 平行的情况。 再请学生观察如右图所示的长方体,请填上结果: (1)如果直线B'C∩直线BC=C, 直线BC与平面A‘ADD’的关系为 ,直线B‘C与平面A’ADD‘的 关系为,那么平面B‘BCC’与 平面A'ADD'的关系为; (2)如果直线B'C'∩直线A'B'= B', 直线B'C'与平面ABCD的关系为, 直线A‘B’与平面ABCD的关系为, 那么平面A‘B’C‘D’与平面ABCD的 关系为。 根据上述的探索,让学生形成猜想,然后再归纳得到: 定理2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线面的位置关系,仍然注意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线面的位置关系,仍然注意 平行的情况。 再请学生观察如右图所示的长方体,请填上结果: (1)如果直线B'C'∥平面A'ADD', 且经过直线B'C'的平面A‘B’C‘D’与平面 A'ADD'交于直线A'D',那么直线B'C‘ ___ 直线A'D' . (2)如果直线B'C∥平面A'ADD', 且经过直线B‘C的平面A’B‘CD与平面 A'ADD'交于直线A'D,那么直线B'C 直线A'D . 一般地,……我们来研究…… 根据上述论证,我们可以得到: 定理3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过该直线的任意 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面面的位置关系,仍然注意先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的面面的位置关系,仍然注意 平行的情况。 再请学生观察如右图所示的长方体,请填上结果: (1)如果平面A‘B’C‘D’∩平面 A'ADD' =直线A'D',平面A'B'C'D'∩ 平面B'BCC'=直线B'C',平面A'ADD‘ 与平面B‘BCC’的关系为,那么 直线B'C'与直线A'D'的关系为; (2)如果平面A'B'CD∩平面A'ADD‘ =直线A'D,平面A'B'CD∩平面B'BCC'= 直线B‘C,平面A’ADD‘与平面B’BCC‘的 关系为,那么直线B'C与直线A'D的关系为。 一般地,…根据上述的探索,我们可以归纳得到: 定理4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3课时)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3课时) 基本要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 义。 归纳出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掌握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概念。 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能运用判定定理、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发展要求: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 的能力、几何直观能力。 说明: 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线面距离、面面距离的概念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 补充;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仅限于用定义求作。
A C B 重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难点:性质定理的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三种关系的联系与应用。 教学建议: 1.先做一个小实验,再结合长方体 模型和教室里的有关实物,正确理解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小实验:如右图,拿一块教学用 的直角三角板,放在墙角,使三角板 的直角顶点C与墙角重合,直角边AC 所在直线与墙角所在直线重合,将三 角板绕AC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直角 边CB与地面紧贴,这就表示,AC与 地直垂直。
2.在讲授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长2.在讲授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长 方体模型,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过程,由此 “抽象概括”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注意讲清两点: ⑴三个条件:直线a和直线b都在平面α内,直线a和直线b相 交,直线l与直线a和直线b都垂直。三者缺一不可。在以后的学习 中,部分学生的典型错误是:只用第三个条件,而忽视前两个条 件,就得出直线l垂直于平面α; ⑵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翻译”。 在此基础上,再回到长方体模型教室里的有关实物来理解直 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将更直观、更深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不要 求进行证明。
3.讲清与二面角有关的概念即可,教师不能讲得太多。 4.在讲授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长 方体模型,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过程,由此 “抽象概括”出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注意讲清两点: ⑴两个条件:直线AB在平面β内,直线AB垂直于平面α。 二者缺一不可; ⑵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翻译”。 在此基础上,再回到长方体模型和教室里的有关实物来理解 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更直观、更深刻。 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不要 求进行证明。
5.在讲授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 长方体模型,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 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的直观能力和几何的论证能力。然 后注意讲清三点: ⑴引导学生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再要求学生结合直线和平 面垂直的定义,来给出一般性的问题的证明,即直线和平面平 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⑵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翻译”; ⑶直线l垂直于平面α,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直 线l和平面α内的所在直线都垂直。 在此基础上,再回到长方体模型和教室里的有关实物来理解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将更直观、更深刻。
6.在讲授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 长方体模型,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 证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的直观能力和几何的论证能力, 然后注意讲清三点: ⑴引导学生指出一般性的问题,再要求学生结合平面和平面 垂直的定义(即直二面角的定义),来给出一般性的问题的证明, 即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⑵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翻译”; ⑶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并非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 它们既可能是平行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还可能是相交但不垂 直的直线。 在此基础上,再回到长方体模型和教室里的有关实物来理解平 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将更直观、更深刻。 7.在讲完这一节后,应该引导学生把直线和直线垂直、直线和 平面垂直、平面和平面垂直这三种垂直关系进行比较。
小结(1课时)略 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注重过程,强调新的理念与思想。 (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过程) ②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 ③改进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合理搭配) ④注意内容与呈现的变化。 (加强过程,合情推理;从整体到局部,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 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研究几何;内容删多增少) ⑤力求解题规范化 定理体糸化: 4个公理、9个定理; 表达数学化:借用数学记号,不用或少用汉字; 过程简练化:(用立几定(公)理)详写,用平几定理从简; 推理模块化:降维与升维,变换转化;
E F C B G H I D A 例1 如图,正方形ABCD与AB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G∈AE,H∈OB,AG=DH .求证:GH∥平面EBC. 证明:作GI⊥AB于I, AG=DH,则HI⊥AB, GI∥EB EB 面EBC GI∥平面EBC GI 面EBC 同理,HI∥平面EBC 又GI∩HI=I 平面GIH∥平面EBC GH 面GIH GH∥平面E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