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07 Views
第二章 透视原理. 透视图的基本概念 1 .基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也是观察着所在的地面。 2 .画面:视点与被画物之间的一个透明平面,与视中线垂直。 3 .视点:观察着眼睛的位置,是透视的投影中心。 4 .基线:画面与基面的交线。 5 .立点:也称站点、停点,是视点在基面上的正投影,也是观察着站立的位置。 6 .视线:视点与物体之间的连线。 7 .视域:观测者眼睛所观测到的范围,正常视域范围在 600 范围左右。 8 .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9 .视锥:从视点射出的无数条视线与景物形成放射性的圆锥体。 10 .视中线:与视锥底垂直的一条视线。
E N D
透视图的基本概念 • 1.基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也是观察着所在的地面。 • 2.画面:视点与被画物之间的一个透明平面,与视中线垂直。 • 3.视点:观察着眼睛的位置,是透视的投影中心。 • 4.基线:画面与基面的交线。 • 5.立点:也称站点、停点,是视点在基面上的正投影,也是观察着站立的位置。 • 6.视线:视点与物体之间的连线。 • 7.视域:观测者眼睛所观测到的范围,正常视域范围在600范围左右。 • 8.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 9.视锥:从视点射出的无数条视线与景物形成放射性的圆锥体。 • 10.视中线:与视锥底垂直的一条视线。 • 11.视距: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 12.消失点:又称灭点,是透视变线在视平线上的消失点。平行透视的消失点称作心点,成角透视的消失点称作余点,在倾斜透视中分别向视平线的上下方消失的点称作顶消失点(有的书称天点)和底消失点(有的书称地点)。
一、平行透视的形成、特点与规律 • (二)平行透视的特点与规律 • 5.位置高低不同的透视变化:当正方体距离视平线愈远,则水平面的透视愈宽,透视线愈倾斜;反之,当正方体距离视平线愈近,则水平面的透视愈窄,透视线愈平直至与视平线重合。 • 6.位置左右不同的透视变化:当正方体离主垂线愈远,则侧平面的透视愈宽,直角水平变线愈平;反之,当正方体离主垂线愈近,则水平面的透视愈窄,直角水平变线愈斜,至与主垂线重合。
二、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 在作平行透视图时,一般采用将正方体的平面图放在图的上方,视平线(hh)与画面线(pp)重合为一条直线。 • (一)底面透视 • 1.作视平线hh与画面线pp(两条直线重合)。作一条基线gg(基线与视平线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透视图回过于畸变),这两条线相互平行。 • 2.在视平线上找到主点s0与站点S。主点S0与站点S到基线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 3.正方体的地面宽度A、B,C、D分别投射到基线上,得到A0、B0,C0、D0。从各迹点向主点S0连接。 • 4.从平面图中正方形顶点C向点S引直线连接,与画面线pp向交于Cg 。 • 5.过Cg向gg引垂线,交A0S0于C0,过C0作A0、B0的平行线交B0 S0于D0 • 3.分别作D2、22、32的水平线与A0S0、20S0交于C2、12、42。
三、作平面分割的透视图(在平行由透视与成角透视图中的作法略同)三、作平面分割的透视图(在平行由透视与成角透视图中的作法略同) • (一)作已知四边形偶数分割透视图 • 1.已知四边形ABCD的透视图,视平线hh,消失点f。 • 2.连接对角线AC、BD交于O点,过O点作AD的平行线,交AB于E,交CD于F。得出透视图ABCD的两份分割。 • 3.方法同上,分别在对角线交点O的两侧作对角线O1、O2、O3┅┅,并过这些对角线的交点作AD的平行线,并与AB、CD相交于E1G1、E2G2。得出透视图ABCD的4、6、8┅┅份分割。
四、平行透视易出现的问题 • (三)对消失线与消失点的不理解现象 • 作为一名初学者,在理解处于平线以下物体的透视图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平视与仰视两个角度的透视图的绘制及其容易出现错误。 • 1.平视图 • 对于绘制正好处于视平线上物体的平视图来说,由于这样的角度只能观察到正面和侧面,上下两个面是看不到的,与平时印象中的物体看似不相符,因此,经常会不自觉地将上顶面错误的画出来; • 2.仰视图 • 物体放置在在视平线以上,我们在观察时,只能看到下底面、正面和一个侧面,许多初学者经常会根据平视的印象,仍然在俯视图中将上顶面画出,从而造成透视图的错误。
(一)利用灭点法(水平变线的迹点和灭点)求作立方体的成角透视:从迹点所作的铅垂线可作为实际量得的真实高度为真高线,使作图较为方便。(一)利用灭点法(水平变线的迹点和灭点)求作立方体的成角透视:从迹点所作的铅垂线可作为实际量得的真实高度为真高线,使作图较为方便。 1.选取以正方体,直立面与画面成450夹角,其中以直立的棱线紧靠画面。 ①底面透视: 第一,作相互平行的三条线:视平线hh、基线gg、画面线pp。将正方形的平面图以与画面线pp成450夹角置入图中。 第二,以视点S(任意位置)为点,作正方体ABCD各边的平行线与视平线hh相交于F1、F2,为立方体各水平边的灭点(距点)延长正方体底面各边,与画面线pp相交于各迹点,将各个迹点投射到基线gg上得b2、d2、a2。(a2 为点a2与A0的重合点) 第三,将基线上各个迹点与相应的灭点相连接,它们之间的交点就是底面的透视:A0B0C0D0。 ②体的透视 第一,从基线gg上的点A0作一条铅垂线,A0A1,使得A0A1等于正方体的实际高度,从而得出在透视图中正方体得真高线。 第二,以A1为起点分别与F1、F2相连接,分别以B0、D0为点作铅垂线并与A1F1、 A1 F2相交于B1、D1点。B1与F2的连线D1与F1的连线相交于点C1,连接C1 C0。 第三,可见线用实线与不可见线用虚线,描出正方体的透视图。 2.选取以正方体,直立面与画面分别成300、600夹角,其中以直立的棱线紧靠画面
斜面透视与倾斜透视 现象一:当我们观察物体时,经常会出现与画面基面都不平行的斜面,在这个斜面中,有一对与基线平行的平边,还有一对与基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边。
一、平视时的斜面透视(视点平视,物体本身倾斜)一、平视时的斜面透视(视点平视,物体本身倾斜) • (一)斜面的分类 • 1.上斜面——物体的斜面呈由下向上倾斜的趋势(近低远高)。 • 2.下斜面——物体的斜面呈由上向下倾斜的趋势(近高远低)。 • 3.侧斜面——物体的平边垂直于画面,斜边平行于画面。
二、仰视与俯视物体的倾斜透视 • (三)成角的倾斜透视 • 成角倾斜透视既包括成角上倾斜透视又包括成角下倾斜透视,产生三个灭点。 • 1.物体的长、宽、高等所有棱线都不平行于基线,都倾斜消失。 • 2.立方体的三组主轮廓线都不平行也不垂直与画面,各有其灭点。 • 3.平行与基面,但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灭点仍在视平线上。 • 4.垂直与基面的直线,变为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称为直立变线,也拥有了灭点。俯视时,直立变现的灭点在视平线一下的主垂线上,叫做直立地点,反之,叫做直立天点。 • 5.直立天点、直立地点 • 与倾斜变线的灭点不同
圆的透视 • 圆形的透视是建立在方形透视的基础之上,即将圆形置于方形之内,通过方形的透视图来完成圆形的透视图。基本方法就是:作圆的外切正方形→作正方形的对角线→通过对角线的交点作相互垂直的两条中线→找到圆周与正方形对角线与中线相交的八个点→在正方形透视图中将这八个点用光滑的曲线描出就是圆的透视。
一、圆形的透视 • (一)圆形透视图的画法:(利用圆的直径作图) • 1.定视平行线hh、基线gg、主点s0和距点D1,并在基线gg上定出圆的直径,利用主点s0和距点D,画出正方形以及中心线、对角线的透视。 • 2.以点E为圆心,EA为半径作半圆,并从E作二直线分别与直线AB成45°,交半圆弧于I、J两点。 • 3.从点I、J分别作AB的垂直线交AB于K、L两点。 • 4.从K、L点分别作直线与主点s0连接交正方形对角线AC、BD于点1、4、3、2。 • 5.用曲线连接1、E、2、F、3、G、4、H各点完成圆的透视图。
圆柱的透视画法 3.铅垂圆柱的透视,应注意选择轴线的位置,不要距离视轴太远,否则圆柱两端会产生强烈的透视畸变。 4.正垂圆柱的透视,其两底面均为圆形,灭点为心点。 5.一般位置,圆柱轴线为一条水平线时,两底圆的透视为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