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1.54k Views
郁離子選 劉基. 《 明史 》 :「基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 人莫能測。」 《 明史 》 說他的文章「氣昌而奇, 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 《 明史 》 論劉伯溫. 簡介. 劉基,字伯溫 處州青田(今浙江省 青田縣)人 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西元一三一一) 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一三七五) 年六十五. 劉基是明朝的開國元勳,訂定開國制度。 劉基是明初文學大家,詩與 高啟 齊名,文與 宋濂 同為明初文宗。 風格樸實渾厚,說理透徹,具諷世教化。. 回作者. 政治家.
E N D
郁離子選 劉基
《明史》:「基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 人莫能測。」 《明史》說他的文章「氣昌而奇, 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 《明史》論劉伯溫
簡介 • 劉基,字伯溫 • 處州青田(今浙江省 青田縣)人 • 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西元一三一一) • 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一三七五) • 年六十五
劉基是明朝的開國元勳,訂定開國制度。 • 劉基是明初文學大家,詩與高啟齊名,文與宋濂同為明初文宗。 • 風格樸實渾厚,說理透徹,具諷世教化。 回作者
政治家 • 二十二歲進士及第。 ‧元朝末年,朱元璋 兵,劉基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劉基雕像來源:溫州市群藝館非遺保護中心
朱元璋以「三請」之禮請之,劉基陳述「時務十八策」。朱元璋以「三請」之禮請之,劉基陳述「時務十八策」。 • →諸葛亮之〈隆中對〉 • 朱元璋稱其為「吾之子房」。
明太祖朱元璋像 回作者
文學家 • 詩與高啟齊名。 • 清沈德潛推其為一代之冠。 • 詩作一反元末纖麗詩風,反映現實關懷民生疾苦;亦有清新自然具有江南民歌情調。 回作者
文學主張 • 提倡復古。 • 貶斥元代以來華麗文風,主張 恢復漢、唐時期的文學傳統。 • 強調文學作品必須具有教化作用。 回作者
詩歌成就 • 劉基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詩歌之中又以樂府詩、古體詩較為優秀。 • 他的詩歌充分貫徹自己的文學思想,寫了相當數量的諷諭詩,用以描繪元末的社會亂象,尤以集中反映百姓的疾苦。 回作者
散文成就 • 劉基的散文,以寓言體最為出色。 • 說理散文,論點鮮明,文筆犀利, 而且往往夾敘夾議,講求意境, 手法細膩,頗有唐宋名家的風致。
‧散文風格古樸渾厚,雄邁而有奇氣, 時人比之為唐朝的魏徵。‧散文風格古樸渾厚,雄邁而有奇氣, 時人比之為唐朝的魏徵。 •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元季古文,極纖穠縟麗之弊。明初承元季之遺風,僅宋濂文醇雅,劉基文雄奇, 最為傑出。」 回作者
宋濂像 回作者
預言家 相傳中國三大民間預言之一的《燒餅歌》即劉伯溫作的。 回作者
傳說劉伯溫對孔明「天下第一神算」的美譽,頗不以為然!一日,劉伯溫決定到孔明祠去試試孔明的功力如何。 傳說劉伯溫對孔明「天下第一神算」的美譽,頗不以為然!一日,劉伯溫決定到孔明祠去試試孔明的功力如何。 到了孔明的祭祠,由於室內非常昏暗,劉伯溫燃了支燭後……只見牆上赫然現出了一行字-「劉伯溫到此一遊」。劉伯溫見了很是駭然!然而好勝的他,卻不甘心就此承認孔 明神算,於是又四處忙著探看。一陣子過去,劉伯溫感覺尿意來襲……「反正四下無人,就給它對著牆角解決囉!」劉伯溫想。尿兒嘩啦嘩啦而下的同時,斑駁的牆面,居然給沖刷出了一行小字-「劉伯溫到此小解」。 劉伯溫瞧見之後,遂懷著對孔明的滿心誠服,拜倒於地。 (節錄自「傳統中國文學」網站,遙光撰者) 生平軼事
四、補充資料 明初三大家 劉基〈燒餅歌〉 寓言成語
明太祖朱元璋有天早上在內殿吃燒餅,才剛咬下一口,劉伯溫晉見。於是明太祖蓋著盤中燒餅問:「先生深明數理, 明太祖朱元璋有天早上在內殿吃燒餅,才剛咬下一口,劉伯溫晉見。於是明太祖蓋著盤中燒餅問:「先生深明數理, 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就掐指輪算,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是也。」 〈燒餅歌〉乃應明太祖要求,預測後代世局的歌謠類作品,文中以讖語、拆字等方式,暗示明、清兩代大事。 劉基〈燒餅歌〉 回補充資料
《燒餅歌》中有這樣的記載: • 基曰:「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周家天下有重複,摘盡李花枉勞功。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反覆從來折桂枝,水浸月宮主上立,禾米一木並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李自成在北京還沒有站穩腳跟,遼東總兵吳三桂便引清軍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真是城頭變換大王旗,歷史的進程有時讓人應接不暇。李自成在北京還沒有站穩腳跟,遼東總兵吳三桂便引清軍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真是城頭變換大王旗,歷史的進程有時讓人應接不暇。 「桂花結得好英雄,拆缺長城盡效忠」中的「桂」指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拆缺長城)迎接滿清軍隊。「摘盡李花枉勞功」暗指李自成的勢力也不會長久。
「水浸月宮主上移」也是字謎 「水浸月宮」:左邊三點水,右邊「月」字;「主上移」:右上角為「主」;「月」當然應當在右下角。合起來就成了一個清字。真是「周家天下有重複」,轉眼已經是大清的天下了。
課前引導 誰是說故事高手? 以下各代寓言故事 你知道是誰說的? 小故事 大道理
答 : 莊子˙螳臂當車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CHUANG/chuang-16.htm
答 : 孟子˙重做馮婦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MON/mon-68.htm
答 : 列子˙野人獻曝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LIE/LIE-25.htm
1.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 固執不知變通。 《韓非子‧五蠹》 2.井底之蛙:譏笑見識淺薄的人。 《莊子‧秋水》 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兩者互相 爭執,卻由第三者獲利。 《戰國策‧燕策》 寓言成語
4. 揠苗助長:比喻急於事功,而方法 不得當,反而壞事。 《孟子‧公孫丑》 5. 扣槃捫燭:比喻認識未真,擅加揣 測臆度,結果錯誤連篇,貽人笑柄。 《蘇軾‧日喻》
6.越俎代庖:廚師雖不在廚房作飯, 司祭也不能放下祭品,代為下廚。 後引申比喻超越自己職務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 《莊子‧逍遙遊》 7.得魚忘筌:捕了魚,忘了筌。後引 申作達到目的或成功後就背恩忘本。 《莊子‧外物》
8.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喻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即能做出成果。 《韓非子‧喻老》 9.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以對方的 觀點、理論來反駁對方。 《韓非子‧難一》 10.吹毛求疵:吹開皮上的毛,尋找裡面的小毛病。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韓非子‧大體》
中國寓言 起源 1.「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 「寓言者,藉外論之。」(假託他人之語,陳說自己之意。) 2. 《莊子.天下》:「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1.先秦-哲理寓言:在諸子散文裡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1.先秦-哲理寓言:在諸子散文裡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2.兩漢-勸誡寓言:透過寓言來宣導歷史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上予以警戒 3.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 4.唐宋-諷刺寓言: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 5.明清-詼諧寓言:冷嘲熱諷成分增加。 流 變
名 篇 •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種樹 郭橐駝傳〉、〈蝜蝂傳〉、〈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 宋-蘇軾:〈日喻〉 • 明-劉基:〈賣柑者言〉、 〈司馬季主論卜〉 • 明-方孝孺:〈指喻〉 • 清-錢大昕:〈弈喻〉
簡介 ‧第一篇〈工之僑得良桐〉,敘述一位 工匠造琴、獻琴的故事。 ‧第二篇〈蜀賈三人〉,描寫三位賣藥 的商人,其經營方法,愈不正派,則致 富愈快;三位縣令愈貪取,則升官愈 快,愈受百姓讚揚。 ‧第三篇〈趙人患鼠〉,敘述趙人飼養 一隻善捕鼠,同時也好捕雞的中山貓 的故事。 回題解
主旨 • 〈蜀賈三人〉諷刺只顧近利, 不辨是非的社會怪現象。 • 〈趙人患鼠〉告誡世人,事有 輕重緩急的道理。 回題解
出處 • 選自《誠意伯文集》中的 《郁離子》。 • 《誠意伯文集》為劉基卒後, 其子劉仲璟、其孫劉薦編成。
《誠意伯文集》 • 《郁離子》五卷:收錄寓言體散文 • 《覆瓿集並拾遺》二十卷:收錄詩、 文作品 • 《寫情集》四卷:收錄詞作 • 《犁眉公集》五卷:收錄詩、文作品 • 《春秋明經》四卷:申論《春秋》 大義 回題解
《郁離子》寫作動機 ‧中國古代極為重要的 寓言專著。 ‧藉此書勸世諷俗,針砭 時政,多以隱約譬喻之言寓哲理警戒之思。 回題解
回題解 《郁離子》釋名 • 郁:文采豐盛的樣子。 • 離:八卦之一,代表火,象徵文明。 • 郁離:文明豐盛,意謂天下後世若 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 郁離子:書中「郁離子」,乃作者 劉伯溫。 ‧據其弟子徐一夔解釋: 「『郁離』者何?郁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 鬱鬱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
《郁離子》內容 1.《郁離子》一書共分為十八章, 每章又分為若干條,共計195條。 2.基本形式是每則敘一事,說一理, 多則千言,少則百字。 3.除了〈九難〉外,其餘的十七篇, 每篇都有一個確切的主題。 回題解
《郁離子》特色 ‧以「郁離子」為書中貫穿寓言的中 心人物,時而直接作論,時而參與問答,時而旁觀評贊,筆法靈活。 • 取材甚廣,從歷史古人到現今社會,從帝王將相至升斗小民,從神仙佛 道到妖魔鬼怪,從百工雜藝到草木蟲魚,無所不包 • 想像奇詭,文辭富麗,藝術性強。
工之僑得良桐 • 敘述一位工匠造琴、獻琴的故事。 • 意在諷刺當權者用人只重虛飾、不重實質的弊端。 回課文賞析
轉品:名→動 • 金聲玉振:讚譽孔子聖德兼備、完美 • 以(之)歸:琴 • 諸:句中=「之」於:琴 • 抱「之」以適市 • 以百金易之
希世之珍←→弗古 • 倒裝、激問 • 預見之明 • 其與(之)亡矣:世 • 識時務者為俊傑:劉基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