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11 Views
幼儿教师语文素养 ( 第二版 ). ---------------------------. 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制作. 第一章感悟《三字经》. 第一节 习以修身. 第二节 师以成长. 第三节 境以发展. 第四节 学成于勤. 【内容提示】. 《三字经》内容丰富,既概括了中华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五千年历史,又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在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普及和厚重,凡井水饮处,便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余音绕梁。
E N D
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第二版) --------------------------- 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制作
第一章感悟《三字经》 第一节习以修身 第二节师以成长 第三节境以发展 第四节学成于勤
【内容提示】 《三字经》内容丰富,既概括了中华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五千年历史,又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在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普及和厚重,凡井水饮处,便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余音绕梁。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因其内容丰富,读之朗朗上口,而流传广泛,家喻户晓。
【内容提示】 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习以修身,告诉我们后天的习染对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师以成长,让我们明白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和教育的重要性;境以发展,说明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成于勤,是要借古代勤勉读书成才的故事来劝勉今天的读书人。
【经典素材】 片断一: 人之初①,性②本善。性③相近,习④相远。 注释: ① 初: 初生,刚有生命。 ② 性: 天性。 ③ 性: 性情。 ④ 习: 幼年的习惯,习染。
译文: 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纯洁善良的,性格和脾气也是接近的。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习染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开启解读: 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始见于《孟子·滕文公》。孟子主张,天赋人性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他认为,婴儿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经过后天的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之后,才有了善恶之分。 因此,后天的“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出自《论语·阳货》。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系。他认为人的天性相近,只是因为“习”的缘故而有了“上智”与“下愚”的分别。
【经典素材】 片断二: 子不学,非所宜①。幼不学,老何为②。 注释: ① 宜: 应当。 ② 何为: 能干什么呢?
译文: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开启解读: 这里是说人们从小就要认真学习。古语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同学们珍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不然落得一个“岁月成蹉跎”的结果,就悔之晚矣。
【经典素材】 片断三: 为人子,方少时。亲①师友,习②礼仪。 注释: ① 亲: 亲近。 ② 习: 学习。
译文: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
开启解读: 幼儿、少年是大家都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也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段,这一时期是人生成长之路的指南针。《三字经》强调孩童的启蒙教育应从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礼仪三个方面入手。
【经典素材】 片断四: 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义③。 注释: ① 琢: 琢磨。 ② 器: 器物。 ③ 义: 指道理。
译文: 玉石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不求上进,就不能明白道理,不能成才。
开启解读: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普通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即便有良好的资质天性,也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终日游手好闲,不愿勤学,将无所作为,也只能落得一个泯然众人的下场。
【各抒己见】 1.早期教育越来越受人关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成为一句流行的口号。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会儿学钢琴,一会儿学绘画,一会儿学英语,一会儿学奥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请思考:孩子们究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2.方仲永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从方仲永最后的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心灵感言】 学习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世间万物,瞬息万变,我们面对的时代,变化速度是空前的。 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我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坚守“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
【素养训练】 阅读第五頁的故事,将由故事想到的写成一篇短文,字数600字左右。
【相关链接】 1.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相关链接】 4. 学不可以已。——荀子 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朱熹
【经典素材】 片断一: 苟①不教②,性乃迁③。教之道,贵以专④。 注释: ① 苟: 假如。 ② 教: 训导,教诲。 ③ 迁: 转变,变化。 ④ 专: 专一。
译文: 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
开启解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将学习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还要专心致志,学一样成一样,不要浅尝辄止。
【经典素材】 片断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①。 注释: ① 惰: 失职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开启解读: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古人有“发智在师,育善在家”的说法,让我们明白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各抒己见】 1. 我们常常听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也听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请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谈谈你的理解。 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许会贯穿一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家长和社会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该怎么办? 3. 夸美纽斯说: 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是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对此,你认同吗?
【心灵感言】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充分说明了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上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素养训练】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写出你的感想。 人称“南李北魏”的四川教育名家李镇西说,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他对班上一名各科成绩都差得出奇的学生,没有去反复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为什么不认真听课?而是尝试贴近这个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的苦衷: 听不懂课而又必须坐在教室里,不准做其他事,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呀!李镇西为此特别批准这个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抄《烈火金刚》、《红岩》等小说。一个学年结束后,这个连字都不识多少的学生语文竟然考了76分。 (注:“南李北魏”指在当代教育上有影响的名家: 南方的李镇西,北方的魏书生。)
【相关链接】 1.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2.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 3.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相关链接】 4.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经典素材】 昔孟母①,择②邻③处。子不学,断机杼④。 注释: ① 孟母:孟子的母亲,战国时魏国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历来为人所传诵,并被后人尊为贤母的典范,其事迹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战国策》,汉代刘向将之列入《烈女传·邹孟轲母传》。 ② 择: 选择。 ③ 邻: 邻居。 ④ 机杼: 织布机的梭。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多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织机的梭来教子。
开启解读: 对个人而言,整个社会是其生活的大环境,居住的地方是其生活的小环境,有时候小环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严重,选择住所不能不慎重。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与母亲为其创设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各抒己见】 1. 现在不少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进“名校”,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待? 2.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请你想一想我们应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怎样的土壤呢? 3. 在人生求学过程中,是宽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还是严格约束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结合你所知道的人才成长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心灵感言】 俗语说得好:“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人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将事倍功半。选择好的邻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努力成为仁人的条件。但是,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心灵感言】 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这两者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点点滴滴地渗透才会形成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父母的言传身教,邻里的待人接物,同伴的嬉笑怒骂,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到重大的影响。两千年前如果不是孟母高瞻远瞩地进行多次搬迁,也许就不能使孟子成为一代大儒。如何为每一个孩子创造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优良环境,是摆在每一个父母面前的重要课题。
【素养训练】 请谈谈安徒生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如果你也处在这样的逆境中会怎么办?把所想的写出来。
【相关链接】 1. 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鲁迅 2. 孔子认为:“里仁①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注释:① 里仁: 里,动词,住在某处。里仁,与仁人做邻居。 译文:选择仁人为邻居,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美事。一个人,如果在选择住处时连邻居是否属于仁人也分辨不出来,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是智者呢?
【相关链接】 4.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休谟 5.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 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6.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经典素材】 片断一: 昔仲尼①,师②项橐③。古圣贤,尚④勤学。 注释: ① 仲尼: 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② 师: 以某人为师。 ③ 项橐(xiànɡ tuó): 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④ 尚: 尚且。
译文: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开启解读: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不勤奋学习,就把自己毁了,这就是“思而不学”。孔圣人都本着“学无止境”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更要发奋学习。
【经典素材】 片断二: 赵中令①,读鲁论②。彼既仕③,学且勤。 注释: ① 赵中令:指宋朝的赵普。中令,中书令的简称,宋朝官名,专门管理皇帝的文书。 ② 鲁论: 《论语》。 ③ 仕: 做官。
译文: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开启解读: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们也由此知道了一部好书的惊人力量。“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勤读书,善读书,不但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也能不断完善自我。
【经典素材】 片断三: 披蒲编①,削竹简②。彼无书,且知勉③。 注释: ① 披: 翻阅。蒲编: 蒲草编成的书。 ② 削竹简: 将竹子削尖,抄读。 ③ 勉: 勤勉。
译文: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开启解读: 勤奋是学习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席勒说:“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商。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重要的是要勤勉,因为只有勤勉,才不仅会给人提供生活的手段,而且能给人提供生活上的唯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