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展示理念 本館展示的核心理念是以寬廣的眼光,闡釋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彰顯自然的美妙,讓觀眾體認人類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並融入愛護自然的觀念;闡釋生態環境與文化適應,呈現在不同地理環境中,因其環境適應而產生不同的文化;使觀眾瞭解繽紛多彩的文化,培養出尊重與欣賞各族群文化傳統的觀念。依據此核心理念,規畫本館第一期展示的三大主題:【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以及【臺灣南島民族】。由二樓展示廳入口,首先抵達【臺灣自然史】展示廳,主題為我們生活的島嶼從誕生至今的地質與生態變化。之後循參觀動線進入地下室中庭,中央的挑高中庭設有「博物館論壇」區域,以多媒體解說設備呈現關於人類、自然與文化的各種議題觀點。環繞中庭的地下一樓空間是【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呈現本島各地史前人類為適應不同環境,於不同時期、地點發展出各種文化、活動與創造。最後再循動線返回二樓,進入【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內容為臺灣南島民族各族各族群適應環境所產生的多元文化。循此脈絡所呈現的展示,顯現臺灣從島嶼誕生、動植物移入到南島民族定居展現璀燦文化的歷程,不僅可綜覽臺灣島千萬年來的變遷,也闡明這塊土地上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因此 將自然史展示安排在本館展示的起點,自有 其深奧的意涵。 臺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後,自海底快速抬昇而形成的島嶼。隨著冰期來臨與結束,氣候變化造成海水下降及上升的地形變化,自大陸南移的動植物便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近四百年來,臺灣島人為活動頻仍,不少動植物藉由人類有意或無意的行為,自世界各地傳入,成為本島自然界不可忽視的新移民。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採取一個依時間順序排列的動線,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帶領大家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內容安排上以「地質-生物-人類」的過渡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以銜接後續的史前史及南島民族展示廳。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 數千年來,臺灣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鄉文化為基礎, 在此落地生根,並與其他移民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臺灣 目前已知有一千多個史前遺址,可以約略歸類為十四個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 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 在整個第一期展示的參觀動線上,本展示廳介於「臺灣自然史」與「臺灣南島民族」之間,時間上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展場的背景以時間及空間來架構,在環繞中庭的七個展示室中,分別置入臺灣的空間區位,展示的主題則是選取這個區位有特色或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 每個展示室中央置放一或兩個「場景」,是有關該展示廳主題的史前人類活動復原樣貌,展示室周邊則是文物及展示面板。七個展示室包含八個展示主題,以逆時針方向安排時間順序及空間方向。除了依時空及主題分類的展示室之外,在展示室外側的廊道也安排了臺灣史前遺址及史前文化的描述。觀眾可從這些描述中對臺灣史前文化有基本的認識。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南島民族一詞源自於語言學與考古學上的「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其分布區域遍及太平洋諸島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臺灣的原住民即屬其中一支,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器物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器具類似,因此原住民可以稱是臺灣史前文化的承繼者。然而,原住民與史前文化的關係仍尚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重點放在介紹現在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隨著最近四百多年殖民勢力與漢人移民的進入,臺灣南島民族歷經了前所未有的變遷,文化傳統的傳承岌岌可危。但是深入了解各族群的現代生活,又可見到他們在接受新的文化要素的同時,也盡力維持其傳統文化,或是以新的文化要素增進傳統文化的活力。這個展廳希望呈現的不僅是傳統的一面,還有永續經營與不斷創新的層面。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等。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打造一座漂流木藝術公園台東海濱公園2009「朽木奇兵」木雕藝術創作打造一座漂流木藝術公園台東海濱公園2009「朽木奇兵」木雕藝術創作 • 大量漂流木從山上遭洪水沖刷到大海,透過人們的撿拾,再經過藝術家的雕琢,成為有生命的藝術創作作品,這是所有從事木雕藝術創作的原住民共同的心靈體驗。 • 主辦單位: 台東林管處、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史前館等單位共同舉辦 • 主 題:東海岸漂流木國際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