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873 Views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俞锐敏. 美国每年有 35 万人发生心脏猝死,大约 70% 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 39.82/10 万,抢救成功率很低,在美国为 1.2-1.8% ,拉斯维加斯急救中心达 54% ,上海市资料统计,成功率不到 1% 。. CPCR 的发展历史. 1956年, Zoll 首次成功应用体外电除颤技术 1958年, Peter Safar 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1961年, Lown 等发明 R 波同步电复律技术 1955年,我国王永昶成功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E N D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俞锐敏
美国每年有35万人发生心脏猝死,大约70%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39.82/10万,抢救成功率很低,在美国为1.2-1.8%,拉斯维加斯急救中心达54%,上海市资料统计,成功率不到1%。美国每年有35万人发生心脏猝死,大约70%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39.82/10万,抢救成功率很低,在美国为1.2-1.8%,拉斯维加斯急救中心达54%,上海市资料统计,成功率不到1%。
CPCR的发展历史 1956年,Zoll首次成功应用体外电除颤技术 1958年,Peter 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1961年,Lown等发明R波同步电复律技术 1955年,我国王永昶成功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心脏骤停患者 1960年,Kowenhoven明确提出胸外心脏按压的概念
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 人 工 呼 吸 • 胸 外 心 脏 按 压 • 体 外 电 复 律
CPCR的三个阶段和九个步骤 第一阶段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BLS) 心脏停搏的判定 呼救 启动紧急救援系统 (九个步骤) A开放气道 (airway) B人工呼吸 (breathing) C人工循环 (circulation)
第二阶段 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 继续基础生命支持、供氧 • D复苏药物与静脉通道(drugs) • E 心电监护(ECG) • F 室颤治疗(复律、起搏 fibrillation • treatment)
第三阶段 持续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继续加强监护、生命支持、器官(心、肺、肾)功能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最重要的是脑复苏 G病情评估 (gauge) H脑复苏 (human mentation) I加强监护 (intensive care)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与“指南2005” 2000年8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 AHA) 在《Circulation(循环)》杂志上颁布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cucsitation, CPR)与急症心血管监护(Emergency cardiaovescular care, ECC)国际指南”(“指南2000”)。 1992年开始酝酿制定国际性心肺复苏指南
“指南2000”与AHA的1992年“ECC指南” 比 较 • 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国际性指南,具有更权威的指导价值 • 以科学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为基础 • 对现行的诊治措施进行了客观评价 • 进行了不少的修改更新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 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会议于2005年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 • 指南2005将于2005年11月在《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
“指南2000”与“指南2005”比较 • 指南2000的特征注重强调指南作为治疗的推荐方案、其科学循证根据和国际范围应用的重要性。 • 2005国际会议目的在于:在指南2000颁布并使用5年之后,对近年来又有新的科学研究证据,以及专家们对其进一步的学术评价, 再度求得科学上的意见共识,重新修订,更适于全世界范围。
ECC范围的扩大从心脏骤停前到脉搏恢复后 • 将指南的应用限定在没有脉搏和心跳完全停止的患者是危险的,客观上是将某些患者送上了“心脏骤停之路”。 • 终末呼吸(濒死呼吸)即可开始心肺复苏。
一系列心脏骤停前情况,如果能得到即时有效的治疗,就可避免恶化到需要复苏的程度。即使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了解心脏骤停前的病情仍可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手段,如危及生命的高钾、过敏反应、几乎致命的哮喘。一系列心脏骤停前情况,如果能得到即时有效的治疗,就可避免恶化到需要复苏的程度。即使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了解心脏骤停前的病情仍可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手段,如危及生命的高钾、过敏反应、几乎致命的哮喘。
强调早期电除颤 强调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在心跳骤停中的应用 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有义务施CPR,在有除颤器时有权实施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原则
及早BLS应包括 CPR和电除颤两部分 • 第一轮ABCD四步法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Defibrillation • 第二轮ABCD四步法 与第一轮ABCD相同,多了内容,D代表Differential Diagnosis
心跳骤停中80%以上为室颤; 1分钟内除颤,成功率提高至90%; 2分钟内除颤,成功率提高至60%-70%; 6-10分钟内除颤,许多成人患者可无神经系统损害; 对室颤患者每延迟电除颤1分钟,死亡率增加7-10%; • 院前早期除颤 • AEDs只需简单培训,非医务人员也可使用; 提倡将救命的基本生命支持(BLS)作为公民和社区人员的责任,提出普及公众除颤(PAD)的依据和发展战略,如非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如警察、消防队员、保安等)、AEDs的合理放置(如心跳骤停发生机率大的地方)。 • 求救EMS系统后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应成为努力的目标。
院前早期除颤 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征兆及时抢救 • 大力加强冠心病健康知识教育,普及CPR技术,提高群众对心脏骤停及其早期征兆的识别和应急救护能力 • 对院外高危人群进行生命信息监测,早期干预危急状况 病人佩带心电监护器; 主要监测对象:非住院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如AMI出院后监护、各类心律失常等。
及早实施CPR—加强大众特别是高危患者家属的CPR技能培训及早实施CPR—加强大众特别是高危患者家属的CPR技能培训 AEDs只需简单培训,非医务人员也可使用 求救EMS系统后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应成为努力的目标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国会立法,普及推广AED,要求所有公共场所安放AED。
提倡将救命的基本生命支持(BLS)作为公民和社区人员的责任,提出普及公众除颤(PAD)的依据和发展战略,如非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如警察、消防队员、保安等)、AEDs的合理放置(如心跳骤停发生机率大的公共场所、家庭)。提倡将救命的基本生命支持(BLS)作为公民和社区人员的责任,提出普及公众除颤(PAD)的依据和发展战略,如非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如警察、消防队员、保安等)、AEDs的合理放置(如心跳骤停发生机率大的公共场所、家庭)。
院内早期除颤 • 从发病至除颤的时间限在3分钟内; • 应有计划地在院内装备AEDs,培训并授权第一目击人员使用AEDs。 • 8岁或8岁以上儿童(体重超25kg),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8岁以下儿童或婴幼儿不建议AEDs
电 除 颤 适 应 症 适应症 心室扑动和颤动, 无脉搏的室速。 盲目电除颤 在无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诊断的情况下 实施的除颤。 (目前盲目除颤必要性已不大)
操作步骤 电极(板)位置 前后位:电极板放在心尖区左侧,另一 个放在右肩胛下角区; 前尖位: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锁骨下 方,另一个放在心尖外侧。
能量 建议单相波形电除颤电击能量360J;如果室颤终止后再出现,给此除颤的能量; 使用120-150J有阻抗补偿双相波除颤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200J的双相波除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除颤的新建议 • 建议将连续3次电除颤改为1次电击,最佳电击能量和如何重复使用等仍是不太清楚的问题; • 双向波电除颤优于单向波电除颤; • 理论上立即除颤,除颤需做准备,实际上先胸部按压有利无弊,自主循环的恢复,增加冠脉灌注是关键; • 心前扣击转复确定为心搏骤停,心前扣击法不失为一种适宜的急救方法。
开放气道与人工通气 •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 • 手指清除口腔异物 •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初缓慢吹气时间达1秒;无氧源的球囊面罩通气,潮气量大致为700-1000ml,时间达1秒以上;携氧浓度>0.40,较小的潮气量为400-600ml,时间1秒。
循环支持方法学的发展 • 机械胸外心脏按压CPR • 主动放松按压CPR • 间断腹部按压CPR • 同步通气-按压CPR • 气背心CPR • 高频CPR • 有创CPR CPR早期应用辅助方法益处最大,但需更多人员、额外训练和辅助设施,应限于医院使用。
循环支持方法学的发展 循环支持方法学的发展 1.对现场救护者判断“猝死”取消脉搏检查 非专业急救人员无需根据动脉搏动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胸外按压或电除颤,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脉搏判断时间应不超过10秒。 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1992年以后对脉搏检查提出置疑,只有15%的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5-10秒)完成脉搏检查,敏感性55%,特异性99%,整体准确率65%,错误率35%。
循环支持方法学的发展 • 2. 按压配合通气的CPR可增加复苏的患者的存活率,只有当急救患者不愿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单行胸外心脏按压(不能什么都不做)。 • 3.强调不间断的心脏按压,胸外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通气为30:2(指南2000:15:2,单人或双人),按压幅度4-5cm。 • 4. 按压的有效标准为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
新推荐的BLS操作流程 • 循环呼吸评估:在维持呼吸道通畅时将你的耳朵贴近患者口鼻。1.看胸部是否有起伏;2.听是否有空气在呼气时溢出;3.感觉空气的流动。4.触颈动脉。5.评估过程小于10秒钟。 • 患者无反应→开放气道-检查生命指征→CPR 2:30直到电击或监测→需除颤给电击1次→再连续做5组 2:30的CPR
紧 急 心 脏 起 博指 征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动过缓患者; • 心动过缓,伴有恶性的室性逸搏节律而对药物治疗无反应; • 无器质性心脏病变的心脏停搏患者。 1、经皮体外心脏起搏 2、经静脉临时起搏
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给氧比 较 • 适当的球囊—面罩式人工呼吸可能与气管式人工呼吸同样有效,改变了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是复苏的“金标准”这一概念。
每一个院前BLS或ACLS执行者都应掌握球囊—面罩人工呼吸技术,选择插管通气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所需要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专业技能而定。每一个院前BLS或ACLS执行者都应掌握球囊—面罩人工呼吸技术,选择插管通气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所需要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专业技能而定。
由于插管的移位使患者缺氧甚至窒息的事件并不少见,建议急救人员必须用特殊方法(如呼气末检测、食管检测)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防止插管移位。由于插管的移位使患者缺氧甚至窒息的事件并不少见,建议急救人员必须用特殊方法(如呼气末检测、食管检测)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防止插管移位。
复 苏 药 物 治 疗 心脏停搏时,应考虑用药基于其他方法后,如首先开展基本生命支持、电除颤、适当的气道管理,而非先应用药物。开始BLS后,才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考虑应用药物抢救。
给 药 途 径 • 静脉给药 无静脉通道时,首选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快速给药时应在10-20秒内快速推注20ml液体(弹丸式推注),可使末梢血管迅速充盈。 • 气管内给药 静脉建立前已完成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和阿托品都可通过气管给药,其用药量应是静脉给药的2.0-2.5倍,并用10ml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碳酸氢钠不能经气管给药。
3. 心内注射给药 只适用于开胸进行心脏按摩和胸外按摩不能经气管和静脉给药的患者。 4. 其他途径 如骨髓腔内给药,适用于小儿。
复 苏 药 治 疗 • 复苏药物的分级(“指南2000”) Ⅰ级—肯定有指征,有助,较安全 Ⅱa级—可用,有效证据多 Ⅱb级—疗效不肯定,无害 Ⅲ级—无应用指征,可能有害
肾上腺素 Ⅰ级 阿托品 Ⅰ~Ⅱa级 利多卡因 Ⅱa 级 碳酸氢钠 Ⅱb级 多巴胺 Ⅰ~Ⅱa级 腺苷 Ⅰ~Ⅱa级 异丙肾上腺素 Ⅲ级
肾上腺素 常规剂量和大剂量 • 大剂量肾上腺素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血管紧张度以促使自主循环的恢复; • 不利因素是同样作用也可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并在复苏后期偶尔还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 • 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神经系统副作用,但也没有证据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可以导致明显的危害。
目前不推荐常规大剂量静脉应用肾上腺素,如果1mg肾上腺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大剂量(但不推荐),逐渐增加剂量(1、3、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0.1mg/kg)。目前不推荐常规大剂量静脉应用肾上腺素,如果1mg肾上腺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大剂量(但不推荐),逐渐增加剂量(1、3、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0.1mg/kg)。 • 大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有效,但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目前尚无定论。
CPR时每3-5分钟给药1mg,每次从静脉给药后即推注20ml溶液,保证药物达到心脏。CPR时每3-5分钟给药1mg,每次从静脉给药后即推注20ml溶液,保证药物达到心脏。 • 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吸收作用良好,合理给药剂量尚不清楚,但至少应是静脉内给药的2-2.5倍
血管加压素 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心室纤颤(室颤)幅度和频率及大脑供氧,认为是与肾上腺素相比可能同样有效的一线选择药物。 在1mg肾上腺素无效时常可考虑应用40U的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能否替代肾上腺素的结论悬而未决,起码二者同时使用要比单独使用对改善预后更加有益。若二者都无效,再考虑其他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 • 收缩压<70mmHg的严重低血压和周围血管低阻力应是其适应证,相对适应证为低血容量。慎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多巴胺 • 使用时多与其他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合用作为复苏后休克治疗的一种方案。多巴胺的推荐剂量为5-20μg·kg-1·min-1,不建议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功能肾衰竭。
利多卡因 • 同时有对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有效,为以下4种情况:①心功能正常;②心功能异常,但为单形室速;③QT期间正常;④利多卡因并非为首选药物。 • 可继续用于治疗室颤和室速,由于依据不充分仅被推荐为未定级药物(不确定类),只作为其他药物(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等)无效时的第二选择。
心脏停搏 初始静脉注射1.0-1.5mg/kg,顽固性VT 或VF酌情再给0.5-0.75mg/kg冲击量,3-5分钟内给完。总量不超过3mg/kg,只有在心脏停搏时采用冲击量疗法,对心律转复成功后是否给予维持用药尚有争议。 • 尚不能归为Ⅲ级(有害)药物。可有效终止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预防性使用并不能降低病死率,故并不建议对AMI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
胺碘酮 • 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不支持在低温时使用胺碘酮。 • 胺碘酮的应用应置于利多卡因之上,广谱、高效、安全,被指南列为抢救室颤和无脉性室速的规范程序中的首选用药;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时,为首选;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可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多形性VT或不明起源的多种复杂心动过速。可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多形性VT或不明起源的多种复杂心动过速。 • 可作为顽固性PSVT、房性心动过速电转复的辅助措施,以及AF的药物转复方法。 • 可控制预激房性心律失常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室率。
给药方法 先静推150mg/10min,后按1mg/min持续静滴6小时,再减至0.5mg/min,对再发或持续性心律失常,必要时可以重复给药150mg。一般建议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心脏停搏患者如为VF或无脉性VT,初始剂量为300mg溶于20-30ml葡萄糖内快速推注,可重复给药15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