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95 Views
亲子关系 与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王小棉. 问 题 之 一. 谁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 一、亲子关系的意义. 生命经由父母传给孩子,这份血缘关系是任何关系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份关系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直到将来他们也成为别人的父母。.
E N D
亲子关系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王小棉
问 题 之 一 • 谁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一、亲子关系的意义 • 生命经由父母传给孩子,这份血缘关系是任何关系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份关系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直到将来他们也成为别人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元素,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感受其间的爱与关怀、奉献与感恩……还有因为爱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这种爱的充分与恰当的表达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动力。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元素,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感受其间的爱与关怀、奉献与感恩……还有因为爱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这种爱的充分与恰当的表达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动力。 • 孩子们不会因为你们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为你珍爱他们的感觉将你牢记。 • -----------李查.L.伊凡斯
许多孩子长大后在学业、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的不同方面所受到的种种困绕,追根溯源,都是与其原生父母的互动关系不够通畅或发展不够充分所导致。改善与原生父母的关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和谐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微观心理环境。许多孩子长大后在学业、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的不同方面所受到的种种困绕,追根溯源,都是与其原生父母的互动关系不够通畅或发展不够充分所导致。改善与原生父母的关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和谐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微观心理环境。
二、亲子关系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 • 1. 血缘亲情 • 爱的价值 • 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被父母所塑造
(2)父母与孩子“铁三角关系”的状态 父亲 母亲 儿子
3.父母之间及亲子之间的沟通模式 • 指责 • 讨好 • 打岔 • 超理智 • 表里如一……
4.父母的态度及行为方式 • 遵纪守法 • 尊重他人 • 与人为善 • 乐于助人 • 谦虚谨慎……
看着你的小眼睛 • 小眼睛看着你, • 日日夜夜盯着你瞧。 • 还有小小的耳朵, • 迅速地记住你说的每句话。 • 小小的手臂热切地 • 想做你做的事; • 有个小男孩梦想着 • 有一天他会像你。 • 你是这小家伙的偶像, • 你是智者中的智者。 • 他的小小心灵对你 • 从没有丝毫疑惑。
他虔诚地相信你,关注你的一举一动; • 他说话动作将会照你的方式, • 他会像你一样地长大。 • 有个小眼睛的小家伙, • 他相信你一定是对的; • 他的眼睛总是雪亮的, • 他日日夜夜都在观察。 • 你要做个好榜样, • 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 • 因为这个小男孩在等待------- • 长大之后要像你一样。
问 题 之 二 • 哪一个阶段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影响最大?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 人格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
年轻成年期 成年后期 成年中期 老年期 口欲期 肛欲期 性蕾期 潜伏期 青春期 0 1 3 4 - 6 10 20 35 50 65 - 儿童婴幼儿期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0-1岁)——建立信任关系 • 感受与焦虑 • 是否受到照顾 • 有信任的感觉 0 1 口欲期
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 • 是否受到照顾导致原始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段稳定的关系。 • J.Bowby的研究 • 身为罪犯的母亲生孩子后送育婴院,育婴院条件很好,但婴儿死亡率高达80%以上。后来发现原因是护士频换,而且护士面无表情。要求护士要相对固定,而且要与婴儿说话,结果死亡率下降至10%以下。
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 • 孩子成长中产生的关系问题与个体早期和父母的关系有关。一岁前的创伤,特别是出生后头几周的创伤,如外伤或母亲过分忽略,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根源。无助感、空虚感的原因常发生在一岁以内。根源于越早期的问题越难矫治。
2.肛欲期(1-3岁)——控制与反控制 • 权力抗争 • 控制与反控制 父母控制尺度的把握 1 3 肛欲期
谁控制权力? • 在肛欲期,儿童发展的第一个字是“不”。 • 名词解释: • 固着——某个时期发展不顺利,以后总是表现。 • 青春期的问题实际上是早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更强烈的形式再一次表现。
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 • 口欲期与肛欲期固着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变成人格问题。如成人后过份控制,所有的事情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过分有条理,往往是肛欲期的固着(如不能按时大小便,父母焦虑则控制)。因此这一阶段父母控制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3.“俄狄浦斯(Oedipus) ”期,也称恋母(父)期(3-6岁) • ——亲子三角关系的清晰或混淆 • 分裂与协同 亲密与排斥 认同与对抗 父亲 母亲 儿子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它是忒拜王的儿子,但忒拜王相信一个预言——俄狄浦斯有一天会杀死父亲而与母亲结婚,于是派人杀死俄狄浦斯。然而,这个执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将俄狄浦斯丢弃在山上。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俄狄浦斯并将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做儿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迹,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杀掉的一个老人是他父亲,而与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亲。闻知这一事实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杀,俄狄浦斯则戳瞎双眼,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恋母情结。他也因此将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相应地,弗洛伊德又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 。不过,这个名词没有流行开来,现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结"通指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而且倾向于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而且倾向于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而且倾向于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而且倾向于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在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爱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一方面它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它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出同性恋问题。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在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爱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一方面它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它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出同性恋问题。
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 • 在“俄狄浦斯情结期”形成的是爱与分享爱的能力,这是人类最高的能力。 • 儿童如果能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情结期”,则有很通达的人际关系。 • 与父母的关系可以扩大到与男性、女性、老板、同事的关系。反社会与反父亲是一样的。
四、家庭教育的误区 • 1.陪伴缺失:没有照顾与陪伴孩子,陪伴中缺乏心灵的沟通及爱的表达 • 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的缺失 • 孩子:对父母爱的感受的缺失 • 不论实际的情形怎样,孩子一旦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或父母不爱自己,常解释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这往往是自卑的根源——低自我价值和无力感、无助感
但你没有 • 有一天我看着你微笑 • 我说“我爱你”并等着你说话 • 我以为你看见了我 • 我以为你会听见 但你没有 • 我想要你到外头来和我玩球 • 我想你会听到我的 但你没有 • 我画一张图要给你看 • 我想你会保存它 但你没有 • 我在树林后头做了一个堡垒 • 我想你会跟我在那儿露营 但你没有
我发现了一些毛虫可以一起去钓鱼 • 我想你会去 但你没有 • 我需要和你聊聊分享我的想法 • 我想你愿意 但你没有 • 我告诉你一些我希望你一起参加的游戏 • 我想你一定会来 但你没有 • 我想你和我共享我的青春时光 • 我以为你会 但你没有 • 我的国家要我参战 你要我平安返家 • 但我没有
隔代抚养易产生的问题 • 1.情感交流的缺乏 • 2.亲子关系概念的混乱——心理上的乱伦 • 3.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的抱怨与自我价值不足 • 4.过度溺爱所造成的其它品德与行为问题
2.有条件的爱:父母给予爱与要求孩子达到某种目标相联系2.有条件的爱:父母给予爱与要求孩子达到某种目标相联系 • 父母:常用的条件句 • “只要你‥‥‥,妈妈就‥‥‥” • “如果你不‥‥‥妈妈就不爱(要)你” • 孩子:因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失去父母的爱,而产生压力、焦虑感。过度的压力、焦虑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撒谎等不良行为
3.过度控制:一切按父母(成人)的意志,没有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3.过度控制:一切按父母(成人)的意志,没有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 可能形成呆板、过分有条理、缺乏灵活性等强迫性人格特征 • 可能形成胆小、退缩、缺乏自信、能力不足等人格特征 • 可能形成逆反、攻击、以怪异方式表达个性的人格特征
*暴力教子对儿童心理深远的负面影响:酗酒与吸毒,认知障碍,违法的、暴力的和其他危险的行为,抑郁与焦虑,发育迟缓,饮食和睡眠障碍,过度兴奋,感到羞愧和内疚,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差,缺乏自尊,创伤后应激障碍,心身疾病,自杀行为和自虐‥‥‥*暴力教子对儿童心理深远的负面影响:酗酒与吸毒,认知障碍,违法的、暴力的和其他危险的行为,抑郁与焦虑,发育迟缓,饮食和睡眠障碍,过度兴奋,感到羞愧和内疚,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差,缺乏自尊,创伤后应激障碍,心身疾病,自杀行为和自虐‥‥‥ • 任何针对儿童的暴力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 任何针对儿童的暴力都是可以预防的
4.过度溺爱:过分照顾与无原则的迁就 • 过度的爱会把孩子身上的能力拿掉 • 过度的爱常使孩子无法充分成长 • 父母可以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无法代替孩子成长 • 成长需要交学费,需要付出代价 • 孩子的尝试—错误就是代价 • 从错误中学习是孩子得以成长的契机
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 • 母亲爱孩子,为了安全,像鳄鱼张开嘴巴,把蛋放在嘴里;但如果嘴巴合上,蛋就会碎;因此父亲的作用像是一根小棍子,撑住嘴巴。父亲的作用太弱不行,因此一个有界限地对孩子说“不”的父亲非常重要。
五、家庭教育的艺术 • 1.高质量的陪伴——用心陪伴 • 全身心投入,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乐趣 • 观察、了解孩子的感受 • 向孩子了解: • “妈妈怎么做你会觉得妈妈爱你?”
内心能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爱,自然地表达对孩子的爱,特别是运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接触,如抚摸、亲吻、搂抱等内心能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爱,自然地表达对孩子的爱,特别是运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接触,如抚摸、亲吻、搂抱等 • 对孩子一视同仁,避免孩子产生嫉妒心理 • 善于觉察孩子对父母爱的渴望,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充分满足时要给予解释,用语言弥补行动的不足。
2.欣赏与鼓励 • 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 •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以别人的标准看自己的孩子;不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打击自己孩子的自信; • 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弱项、缺陷; • 充满期待,学会等待; • 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励孩子面对挫折,看到错误的正面价值,从错误中学习。
3.适度控制 • 把孩子看成和自己一样有独立人格的能动主体,倾听与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 让孩子了解清晰的行为规范标准和不可逾越的底线 • 赏罚理据合理、清晰、一贯,给孩子表达申诉的机会
关于人格结构 •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马上满足; •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 •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可延迟满足。 • 研究: • 给小孩子糖,一次给五颗,长大以后问题多;一天给一颗,天天给,长大以后很成功。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小孩子, • 我会建立自尊,再决定盖房子。 • 我会多用手指来画图,少用手来指。 • 我会少教训多沟通。 • 我会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 我会注意少注意一点,但知道多关心一些。 • 我不再扮演严肃的角色,且认真地玩。 • 我会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多拥抱,少拉扯。 • 我会经常看着长着橡实的橡树。 • 我不会那么固执,会更加坚定。 • 我不再追求对权利的爱, • 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六、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建议 • 1.提前指导准父母,让孩子有良好的生命开端 • 2.提醒父母从孩子的问题反观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问题家庭。 • 3. 让父母意识亲子关系无可替代,要求与鼓励父母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 4.指导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与恰当的亲子关系 • 5.倡导父母不断学习与反思,提升教子能力
为了孩子,父母一般愿意学习与改变。因此,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机会。为了孩子,父母一般愿意学习与改变。因此,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机会。
欢迎交流! wxm@gde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