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05 Views
第一章 相交线、平行线 复 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命题. 相交线. 平行线. 真命题. 假命题. 三线八角. 平行公理及推论. 两线四角. 邻补角 对顶角. 垂线及性质. 斜线.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公理和定理. 练习一、 1 . 如图 1 ,直线 AB 、 CD 、 EF 相交于 O , ∠ AOE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 , ∠ COF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
E N D
第一章 相交线、平行线 复 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命题 相交线 平行线 真命题 假命题 三线八角 平行公理及推论 两线四角 邻补角 对顶角 垂线及性质 斜线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公理和定理
练习一、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O, ∠AOE的对顶角是,邻补角是, ∠COF的对顶角是,邻补角是 2.如图2,∠BDE的同位角是,内错角是,同旁内角是;∠ADE与∠DGC是直线被所截成的角. 3.如图3,三条直线a、b、c交于一点O,∠1=45°,∠2=60°,∠3=. 4.如图4,∠1=105°,∠2=95°,∠3=105°,∠4=. ∠BOF ∠AOF或∠BOE ∠DOE ∠EOC或∠DOF ∠BGC ∠DGF ∠DGC AB DE, FC 同位 75° 85°
5、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它们的交点叫做.5、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它们的交点叫做. 6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 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叫做. 7.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过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 线. 9.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或相等或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0.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相等,相等,互补. 互相垂直 垂足 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 一 互相平行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www.xkb1.com
练习二、已知三角形ABC,(1)过A点画BC边上的垂线;(2)过C点画AB边上的垂线.练习二、已知三角形ABC,(1)过A点画BC边上的垂线;(2)过C点画AB边上的垂线. 解:如图,(1)AD是BC边上的垂线; (2)CE是AB边上的垂线. A E B C D
1 F 2 (图5) A B E C D 例1.已知:如图5,AB∥CD, 求证:∠B+∠D=∠BED. 证明:过点E作EF∥AB, ∴∠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 又∵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ED=∠1+∠2, ∴∠BED=∠B+∠D(等量代换).
F 1 2 A B E D C (图6) 变式1. 已知:如图6,AB∥CD, 求证:∠BED = 360°-(∠B+∠D). 证明:过点E作EF∥AB, ∴∠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 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D+∠2=180°+180°(等式的性质). 又∵∠BED=∠1+∠2, ∴∠B+∠D+∠BED=360°(等量代换). ∴∠BED=360°-(∠B+∠D)(等式的性质).
F D E A B C (图7) 变式2. 已知:如图7,AB∥CD, 求证:∠BED =∠D-∠B . 证明:过点E作EF∥AB, ∴∠FE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 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D=∠FED-∠FEB, ∴∠BED=∠D-∠B(等量代换). www.xkb1.com
F 1 2 E A B C D 变式3. 已知:如图8,AB∥CD, 求证:∠BED=∠B-∠D. 证明:过点E作EF∥AB, 则∠1+∠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 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2+∠D=180°. ∴∠1+∠2+∠D-(∠1+∠B)=180°-180°(等式的性质). ∴∠2=∠B-∠D(等式的性质). 即∠BED=∠B-∠D.
B A F 1 G 2 H 3 E 4 D C (图9) 例2.已知:如图9,AB∥CD,∠ABF=∠DCE. 求证:∠BFE=∠FEC. 证法一:过F点作FG∥AB ,则∠ABF=∠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过E点作EH∥CD ,则∠DCE=∠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FG∥AB(已作),AB∥CD(已知), ∴FG∥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又∵EH∥CD (已知), ∴FG∥EH(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 ∴∠1+∠2=∠3+∠4(等式的性质). 即∠BFE=∠FEC . www.xkb1.com
B B A A 1 G F F E E D D C C H (图10) (图11) 例2.已知:如图9,AB∥CD,∠ABF=∠DCE. 求证:∠BFE=∠FEC. 证法二:如图10,延长BF、DC相交于G点. ∵AB∥CD(已知), . ∴∠1=∠A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F=∠DCE(已知), ∴∠1=∠DCE(等量代换). ∴BG∥E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延长CE、AB 相交于H点(如图11), 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证明 (过程略).
B A 1 F 2 E D C 3 4 (图12) 例2.已知:如图9,AB∥CD,∠ABF=∠DCE. 求证:∠BFE=∠FEC. 证法三:(如图12)连结BC. ∵AB∥CD(已知), ∴∠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F=∠DCE(已知), ∴∠ABC-∠ABF =∠BCD-∠DCE(等式的性质). . 即∠FBC=∠BCE. ∴BF∥E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B 135° C 80° F D A E B (图14) 135° C 80° D E F (图14) 四、课堂练习 1.如图14,已知AB∥ED,∠CAB=135°,∠ACD=80°, 求∠CDE的度数.
2.如图13,已知OA⊥OC,OB⊥OD,∠3=26°, 求∠1、∠2的度数. 解: ∵ OB⊥OD (已知), ∴ ∠BOD=90°(垂直定义). 即 ∠2+ ∠3= 90°. 又∵ ∠3=26°(已知), ∴ ∠2 + 26°= 90°(等量代换). ∴ ∠2=64° (等式的性质). 又∵ OA⊥OC (已知), ∴ ∠1+ ∠2= 90°(垂直定义). ∴ ∠1= ∠3=26 °(同角的余角相等). www.xkb1.com
3.已知:如图15,AD⊥BC于D,EG⊥BC于G,∠E =∠3. 求证:AD平分∠BAC. 证明:∵ AD⊥BC于D,EG⊥BC于G (已知), ∴ AD∥EG(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E =∠3 (已知), ∴ ∠1=∠2 (等量代换). ∴ AD平分∠BAC (角平分线定义).
五、小结 1.解题之后要进行反思——改变命题的条件,或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或将图形进行变化,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2.平时解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解题方法,通过比较选择最优解法,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www.xk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