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08 Views
消除麻疹工作进展. 枣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路开顺 ZZCDCLKS@163.COM. 麻疹. 麻疹( Measles Rubeola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危害严重 个体 —— 发病死亡;群体 —— 流行、暴发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 90% 以上发病 传染源:麻疹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且显性发病 传染期:出疹前后 4 天 传播途径: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E N D
消除麻疹工作进展 枣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路开顺 ZZCDCLKS@163.COM
麻疹 • 麻疹(Measles 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 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麻疹危害严重 • 个体——发病死亡;群体——流行、暴发 •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 传染源:麻疹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且显性发病 • 传染期:出疹前后4天 • 传播途径: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 •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 麻疹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但只一个血清型,显性感染为主 • 使用的麻疹疫苗株能保护所有基因型的病毒感染
消除麻疹及其策略措施 • 消除麻疹定义 • WHO定义: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的前提下,在明确的地理区域内无麻疹病毒本土传播≥12个月。 • 操作定义/“阶段指标”:降低发病率至<1/100万 • 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目标及策略 • 麻疹疫苗免疫策略 • 常规接种:2剂次全程接种,及时接种 • 强化免疫:针对8月~14岁儿童/8月-4岁或6岁 • 加强麻疹监测 • 暴发疫情控制 • 医院感染控制 • 风疹控制 • 健康教育 4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关系
麻疹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源作用不大。 • (二)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 (三)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据报道60年代以后广泛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隐性感染者也普遍存在,且产生的免疫力较疫苗免疫强10倍多。 • (四)流行特征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在未普及疫苗接种地区,往往每2~3年发生一次流行。当城市易感者超过40%,农村易感者达60——80%时即有发生流行的可能。
麻疹预防 • (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 (三)保护易感人群: •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5ml,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对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因其影响疫苗的功效,应推迟接种。有发热、传染病者应暂缓接种。对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动性肺结核均应禁忌接种。 •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消除麻疹综合策略措施 风疹控制 宣传动员 风险沟通 • 补充免疫: • 强化免疫 • 查漏补种 • 应急接种 高质量2剂次 MCV常规免疫 疫情处置 病例管理/院感控制 高质量麻疹监测
麻疹免疫预防有关问题 • 不接种麻疹疫苗,几乎每个人都会患麻疹 • 母传抗体可以保护婴儿不患麻疹,但也会降低婴儿对疫苗的反应 • 疫苗并不是100%有效,接种年龄越小,疫苗免疫效果越不好 • 在免疫覆盖率很高的地区,未接种人群可能不会患麻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被暴露于病原之中 • 免疫人群可以保护未接种个体 • 未接种个体仍对麻疹易感 • 易感人群可以累积到大年龄组再发病
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原发性免疫失败问题 • 原发性免疫失败:5%~10% • 被动获得性抗体抑制活病毒免疫成功,主要是母体残留抗体的干扰使8月龄以下婴儿接种疫苗不成功。 • 疫苗使用问题,如疫苗未冷藏、接种剂量不足、注射技术、注射用具、消毒剂的影响等因素,使接种剂量达不到最小的免疫成功剂量。 • 接种疫苗期间或免疫的潜伏期内发生其它感染: • 已证明水痘能干扰麻疹免疫。 • 约有5%的疫苗接种者因各种呼吸道病毒干扰而致原发性免疫失败。 • 个体因素
群体免疫举例,(复制率: R = 4) • 0% 免疫: 4 cases • 50% 免疫: 2 cases • 75% 免疫: 1 case • > 75% 免疫: < 1 case R - P x R < 1 目标:消灭该疾病 P = 免疫接种率(%)
消除麻疹的由来、目标 • 传染病控制的步骤:控制→消除→消灭 • 控制:降低疾病的发病率(现患率)减少死亡 • 消除:在某个地区范围内,将某种传染病发病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不再发生。 • 消灭: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 • 全球各种形式传染源不再存在 • 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病 • 不再进行预防接种或其他任何预防措施 也不会遭受该病危害 • 是疾病控制的最高目标 • 目前只有天花一个病种达到该目标。 • 消除麻疹定义 • 麻疹发病率< 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 • 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 2005年9月19-23日,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第56届会议在新喀里多尼亚首府努美阿召开
消除麻疹的由来、目标中国消除麻疹历程 • 2005年6月,第15届WHO西太区TAG会议,所有成员国同意设立2010年消除麻疹目标 • 麻疹疫苗免疫程序的调整 • 2005年,2剂次【8M;18-24M】,0.5ml/剂 • 2007年,MR,MMR • 2006年,卫生部下发《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 2006年后,每年召开 • 消除麻疹国际研讨会 • 重点省份麻疹防控工作会议
消除麻疹的由来、目标近年来国家消除麻疹所做的工作消除麻疹的由来、目标近年来国家消除麻疹所做的工作 • 2008-2009年 • 加强疫情分析:快报、简报、专题报告;会议 •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技术指导意见》2008 •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9:网络专报、升级 • 2009-2010年 • 下发《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 • 为将消除麻疹纳入医改重大专项提供技术支持 • 筹备并建立卫生部全国消除麻疹办公室 • 制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 • 2010年9月11-20日,全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打响了消除麻疹攻坚战的第一枪 • 23个省:8月龄-4岁(我省扩大至6岁) • 3省(青海、海南、吉林):8月龄-6岁 • 5省(京 沪 豫 黑 桂): 8月龄-14岁
续上 • 2010年,卫生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和培训班,对消除麻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全国范围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做技术准备; • 5月份,召开“全国预防接种工作研讨会” • 7月份:举办“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培训班” • 7月份:举办“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风险沟通培训班”; • 7月28-29日:卫生部又在贵阳市召开了“全国消除麻疹和消除疟疾工作会议”, • 陈竺部长、尹力副部长分别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 WHO 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应陈竺部长邀请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并共同参加媒体沟通会议。
中国在消除麻疹上的优势 "Measles eradication is achievable. If we want to do this, we can.” 消灭麻疹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我们想做,就能实现目标。 -- Dr Margaret Chan 2010年1月,WHO第126届执委会 • 政治优势 • 政策优势 • 群众基础 • 执行到位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消除麻疹的综合策略 (一)免疫预防 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查验接种证 (二)加强监测 (三)暴发控制-应急接种 (四)医院感染控制 (五)风疹控制 (六)宣传动员 消灭 天花 免疫 +监测 +管理 消灭 脊灰
中国在全球和WPRO麻疹发病的地位 • 2004-2008年,我国有4年的报告麻疹病例在全球193个成员国中居于首位(2005年为刚果)。 • 2008年全球共报告麻疹281972例,其中中国占46.61%。 58% WPRO 2000–2009年麻疹报告病例数 Source: Case data from JRF reports through 2008; surveillance reports in 2009 through December
中国1955-2010年麻疹发病率 2007年,MR,MMR纳入免疫规划,8m,18-24m 1965年,液体MV使用 报告发病率/10万 1978年,纳入免疫规划 1986年,冻干疫苗两剂次接种(8m.7y) 2005年,两剂次接种(8m,18-24m) • 2008年,报告131,441例 ,发病率100/100万, • 2009年,病例数52461例,发病率39.5/100万,较2008年下降60.1% • 2010年,病例数38448例,发病率28.9100万,较2009年下降27.3%
麻疹出现地区间交替高发 2005 2006 2007 2009 2010 2008 * 发病率(/10万人口)
2008-2010年各省份麻疹发病情况 2008-2010年,绝大多数省麻疹发病出现显著下降;但山东省麻疹发病数分别居全国第5位、9位、第6位
2010 年10~12 月麻疹地区分布 2010年10~12月份各省均有麻疹病例发生,呈相对散发、局部聚集的态势。四川、浙江、陕西省病例数增加较多。 近期,我省发生多起四川、陕西流动人口麻疹聚集病例
2011年麻疹疫情较往年大幅下降 1-11月全国共报告麻疹9976例,较去年同期( 37839 例)减少74%
全市麻疹发病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 一是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客观存在,加之外出务工人员适龄儿童免疫接种不及时,特别是春节期间返乡人员集中增多,给我市麻疹发病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 二是传染源管理不善,院感隐患明显增多。调查显示,我市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中,近70%为8月龄以下及15岁以上成人组发病,对这两部分非免疫规划内的人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控制院内感染,消除院内传播的隐患。在所调查的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预检分诊制度落实不严,输液室人员拥挤、混杂、空间密闭,环境消毒措施不力,病房内隔离措施不严,陪护人员疏于管理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给麻疹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三是从全国、全省疫情形势来看,今年正处于麻疹的流行高峰年,同时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改变,轻型感染和隐性感染成为广泛的传染来源,形成了麻疹控制的新难点。流动儿童流动性大,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认识不足,常疏于接种。 •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当地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接种及时率均不高,造成麻疹发病隐患。
今后一个时期麻疹消除工作重点 •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争取各部门、协调配合。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进一步推动消除麻疹工作,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应清醒地看到离消除目标差距仍较大。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应充分认识消除麻疹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消除麻疹的各项工作,当好政府参谋,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部门间配合与支持力度。同时,要按照《2010-2012年山东省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及《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认真、定期梳理本地麻疹防控工作中的薄弱地区与薄弱环节,及早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局部疫情高发确保2011年度达到1/10万以下的消除麻疹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麻疹消除工作重点 •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群防群控。各级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根据本地麻疹流行特点与规律,找准开展宣传教育的目标人群,寻找切入点与干预点,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多种形式,加大麻疹发病的危害性、麻疹疫苗接种益处及相关要求、综合防护措施等的宣传力度,切实发挥群防群控的作用。 • 加大督导考核,强化责任落实。要将消除麻疹工作列为当地卫生工作考核指标,强化指标责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完善消除麻疹工作督导机制,加大督导力度,采取定点督导和巡回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消除麻疹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今后一个时期麻疹消除工作重点 • 加强冷链管理,规范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为保证麻疹疫苗的保护率,各地应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在冷链条件下对麻疹疫苗进行运输、储存和接种。同时承担其他医疗服务的预防接种门诊,应划分专门侯种区域,将等候接种的儿童与其他病人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今后一个时期麻疹消除工作重点 • 加强传染源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医院预检分诊、隔离、消毒与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就诊史是麻疹发病的高危因素。一些体弱多病儿童往往麻疹疫苗接种不及时,且因多病而频繁就医成为医院麻疹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加强管理,对输液室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切实做好预检分诊、消毒、隔离治疗、陪护与医务人员防护等各项措施,消除医院感染隐患。各级卫生部门、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要依法加大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以及隔离治疗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消毒和麻疹病人的隔离治疗工作,防止疫情通过医院传播扩散。
小 结 • 消除麻疹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市目前的形势是严峻的 • 消除麻疹策略/行动计划是科学的、可行的 • 疫苗是有效的,作用不容质疑 • 关键在于落实— 消除麻疹—— 我们已没有退路,只有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