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22 Views
第五章 微生物遗传 变异与菌种选育. 西昌学院 轻化工程工学院. 遗传: 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时,子代培养物会表现出与亲代培养物相同的特征,这就是遗传现象。 变异: 当遗传型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当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时,生物体就表现出变异现象。.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 证明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转化实验---遗传物质是 DNA; 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且其中含有合成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 植物病毒重建实验---遗传物质是 RNA;. 2.DNA 的结构与复制.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E N D
第五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西昌学院 轻化工程工学院
遗传: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时,子代培养物会表现出与亲代培养物相同的特征,这就是遗传现象。 • 变异:当遗传型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当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时,生物体就表现出变异现象。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证明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 转化实验---遗传物质是DNA; • 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且其中含有合成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 植物病毒重建实验---遗传物质是RNA;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 广义的突变 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狭义突变) 基因突变:由于DNA链中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导致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1.突变类型 野生型菌株:具有天然的、非突变性状的微生物。 突变型菌株: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
1.1按突变所带来的表型改变 形态突变型(如细菌的鞭毛、芽孢或荚膜的有无) 致死突变型(合成关键性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表现出致死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如温度敏感型) 生化突变营养缺陷型(缺乏合成必须营养物质的突变型) 抗性突变型(对某种外界因素抗性提高)
1.2按突变的条件和原因 • 自发诱变 • 诱发突变
2.突变的特点 • 不对应性 • 自发性 • 稀有性 • 独立性 • 诱变性 • 稳定性 • 可逆性
3.基因突变的机理与菌种的选育 • 碱基置换:由于某种化学诱变剂的作用,使DNA分子中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取代。 • 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使 DNA 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碱基置换 a.转换:DNA链中原有的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或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 b.颠换: DNA链中原有的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或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所置换;
移码突变 正常 DNA 链上的三联密码子 第三个密码子中增添一个碱基后的三联密码子 在第二个密码子上缺失一个碱基 A 后引起的变化
3.1 诱发突变的机理 • 诱变剂:能显著提高突变的几率的物理或化学因子称为诱变剂。 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作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其最终都通过改变遗传物质的结构而导致突变的发生。诱变剂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后可产生不同的诱变效应,有些诱变剂能产生多种诱变效应。
3.2.1 辐射类诱变 很多波长较短地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快中子等都有强烈地诱变作用,其中最有效地是波长为260nm左右地紫外线。
紫外线作用于DNA引起结构的变化: • DNA链的断链 • DNA分子内和分子间产生交联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产生交联作用 • 形成嘧啶水合物和嘧啶二聚体(链内或链间)
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
对紫外线诱变的修复: • 光复活作用 :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的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 • 切割修复作用:不需要可见光的作用,可以修复因形成嘧啶二聚体或因碱基错配等引起的多种DNA损伤。
3.2.2碱基类似物诱变剂 诱变物质通过代谢渗入到DNA分子中去间接地引起碱基对的转换。诱发这类变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碱基的类似物,例如5-BU。
3.2.2碱基类似物诱变剂(5-BU) G:C A:T G: BUe G:C A:BUk (酮式) A:T A:T G:BUe(烯醇式) G:C A:BUk A:T A:BU G:C A:BU A:T A:T G:C G:C
3.2.3 引起DNA碱基发生化学变化的诱变剂 • 直接与DNA分子中碱基发生化学反应,改变这些碱基的性状,使DNA在下一轮的复制中出现错误配对现象。例如:亚硝酸。
T:A G:C T:H G:U C:H G:C T:A A:U C:H A:T A:U C:G G:C A:T T:A C:G
3.2自发突变与自然选育 在没有人为因素参与的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细胞群体能以一定的频率(通常在10-4-10-11之间)产生随机突变体。 • 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 • 互变异构效应
4.诱变育种 •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对微生物细胞群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发生基因突变,并用有效的方法从诱变后的群体中选出优良正突变体,这就是诱变育种。
4.1选择出发菌株 出发菌株指的是用于进行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 从自然界中直接分离出的野生型菌株 • 生产中筛选出来的自然突变菌株 • 诱变处理过的突变菌株
4.2选择诱变剂与诱变剂量 • 通常诱变剂的选择:根据经验以及使用的方便与否来选择所使用的诱变剂。在辐射类诱变剂中,紫外线是最常使用的;在化学诱变剂中,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二乙酯、亚硝基胍等通常效果较好。
4.2选择诱变剂与诱变剂量 • 确定诱变剂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诱变剂的种类、处理方式、菌种对诱变剂的敏感程度、菌种的变异特性等。由于各种诱变剂的剂量单位不同,常采用杀菌率来表示各种诱变剂的的相对剂量。
4.3诱变菌的准备和诱变处理 • 诱变菌的准备:进行诱变处理之前,一般要先用无菌水将待诱变的菌株制成菌悬液,并使菌悬液中的菌体尽量呈分散的单个细胞状。 • 诱变处理:根据诱变剂的特性来调整。
4.4 筛选高产突变菌株 由于经过诱变处理的菌株中,发生突变的菌株所占的比例很小,只占存活细胞的百分之几或更少,而发生正突变的菌株所占的比例更小,因此,必须借助于一些简便而有效的手段进行筛选。
4.4 筛选高产突变菌株 初筛:淘汰大量的负突变株,减轻复筛的工作量,对生产性能测定的准确性要求较低,方法也尽可能地简单易行。 复筛:要求比较精确地测定方法对有关生产性能进行测定,所使用地培养方法也要尽可能符合实际生产工艺。
第三节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是指遗传物质的重排,也即DNA双螺旋直接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 • 原核微生物 • 转化 • 转导 • 接合 • 真核微生物 • 有性杂交 • 准性杂交
1.原核微生物 1.1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成到自己的 基因组中,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
(1)作为转化过程中的受体菌: • 可以在起细胞壁上吸附外源DNA; • 可以使吸附的外源DAN进入细胞; • 细胞内不存在破坏外源DNA的酶; • 具备将外来的DNA进行重组的酶系统;
(2)用于转化的外源DNA • 必须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但又不能太大; • 完整的双螺旋结构; • 在受体菌周围环境中呈可溶的状态;
转化子 非转化子 (3)转化作用的过程一般是: 复制分裂,只有一个子代DNA分子获得供体基因 吸附 切割成4~5×106 单链入胞 同源部分配对、整合 降解
1. 2 转导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部分DNA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噬菌体与其宿主细胞间具有特异性,供体菌和受体菌必须是同种细菌。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1)普遍性转导 此类转导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误包供体菌的DNA片断具有随机性,传递的基因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一部分。
1. 3 接 合 接合是指供体菌与受体菌的完整细胞之间直接接触,并通过特殊的附属物而传递大段DNA的过程。细菌的结合作用主要出现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目前研究最清楚的是大肠杆菌。 F因子指细胞内1-4个非核的、独立的环状双链DNA单位,具有自主复制以及转移到其他细胞中能力。
F+菌株:含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是F因子指导合成的,可以用来传递F因子;F+菌株:含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是F因子指导合成的,可以用来传递F因子; • F-菌株:与F+菌株相对应的受体菌则不含F因子。
2.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育种 • 有性杂交育种 • 准性杂交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