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第四章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态

第四章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态. 生态学( Ecology ):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第一节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天然的培养基,具有合适的营养、水分、酸碱度和温度,适合 细菌生长和繁殖,所以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细菌。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短(芽孢菌除外,如炭疽杆菌, 破伤风杆菌)。 少数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如结核、布氏、猪丹毒、沙 门氏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态

  2. 生态学(Ecology):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态学(Ecology):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第一节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天然的培养基,具有合适的营养、水分、酸碱度和温度,适合 细菌生长和繁殖,所以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细菌。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短(芽孢菌除外,如炭疽杆菌, 破伤风杆菌)。 少数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如结核、布氏、猪丹毒、沙 门氏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

  3. 二、空气中的微生物 1、主要是霉菌、放线菌的孢子、酵母菌、需氧性芽胞杆菌的芽胞。 2、结核、肺炎(球菌)、流感可空气传播(口蹄疫) 三、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的自洁作用①日光照射。 ②水中原生生物吞噬,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 ③水中营养物质的分解。 ④水中悬浮颗粒的吸附与沉降。 ⑤水流机械振动。 ⑥支流的稀释。 综合因素的作用,使水中微生物大量地减少,称之。

  4. (二)污水的微生物处理。 (三)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及传播 (四)水的微生物学检查1、细菌总数:1ml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度培养24小时,代表每 一个细菌所生长出的菌落数。 2、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 为何要用大肠菌群来作为水质好坏的指标?

  5. 第二节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动物体表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沟通的孔道都有微生物存在。 有一些是过路菌,也有一些是常住菌。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的一些常住菌群对宿主不但 无害,反而有益,甚至是必须的。 一、体表的微生物 污染而来,皮肤表层、汗腺、皮脂腺内,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

  6. 二、呼吸道中的微生物:肺炎球菌等 三、消化道的微生物 1. 分布 口腔中微生物较多,食道很少(禽类嗉囊较多),胃内(胃酸的 影响) 耐酸性细菌,反刍兽另当别论。 小肠尤其十二指肠(各种消化液杀茵作用),细菌较少。 大肠最多,以厌氧菌(拟杆菌、真菌、分支杆菌)为优势菌; 其次 是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等。

  7. 2. 大肠的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在大肠中进行着复杂的活动,有利、有害并存。 (1) 纤维素分解: (2) 维生素的合成: B, K 3. 瘤胃内的微生物 瘤胃内微生物区系十分复杂,厌氧性纤毛虫 、 内毛虫 、 双毛虫、细菌 。 瘤胃内微生物的主要作用: • 纤维素的分解--->最终产生挥发性脂肪酸提供60%-70%的能量. • 糖的分解与合成. • 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 • 维生素的合成

  8. 4 . 消化道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营养作用 (2)免疫作用 (3)拮抗作用

  9. 5. 正常动物体内细菌的生态关系 (1)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协作/竞争 共生(Symbiosis):二种或多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不伤害或互 为有利的关系。 拮抗(Antigonism):二种或多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双方或一方受害的现象。 寄生(Parasitism):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表或体内, 从中获取营养生长繁殖,使后者受害或致死的现象。 吞噬(Predation):指一种较大型的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小型微生物获取 营养的现象。

  10. 6. 菌群失调 (1)定义: 正常菌群与 宿主、环境之间处于协调,维持一种生 态平衡,对机体有利。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微生 物的种类、数量和栖居处会发生改变。 (2)宿主患病、外科手术、滥用抗菌药物时易发生 (3)菌群失调症:由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引起 的病理过程。 (4)益生素 :某些细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 能抑制有害的微生物生长的制剂。

  11. 四、 无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动物 1. 无菌动物(GF动物):用现有的技术检测,不含有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2. 无特定病原动物(SPF动物):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胚胎)。 3.悉生动物: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12. 第三节 细菌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微生物的参与才能使生物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尤其是碳素和氮素顺利完成其循环

  13. 一、碳素的循环转化 1. 发酵作用:在厌氧条件下碳水化合物经发酵 产生醇类 、酸类。 酒精发酵 丙酸发酵 乳酸发酵 丁酸发酵 2. 氧化作用:碳水化合物经氧化作用转化为 CO2、 H2O 。

  14. 二 、氮素的循环转化 1 .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而产生 氨的作用。 2 . 硝化作用:氨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而氧化 为硝酸的过程。 3 .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较简单的氮化物 的所有过程。

  15. 4、固氮作用 生物使大气中的游离分子氮活化而成淡化物的作用。 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固氮微生物分两大类: 1. 自生固氮微生物 2. 共生固氮微生物

  16. 三、硫、磷的循环转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