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21 Views
四川省大豆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佘跃辉. 一、育成品种概况 二、正在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品种(系) 三、种质资源 四、育种队伍概况 五、育种研究课题及经费概况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育成品种概况. 四川省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2007 年全省共育成大豆新品种 63 个,其中,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62 个,国审品种 4 个。 “十五”以来,在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大豆新品种选育步伐明显加快,自 2001 年至 2007 年共育成大豆新品种 29 个。.
E N D
四川省大豆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佘跃辉
一、育成品种概况 二、正在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品种(系) 三、种质资源 四、育种队伍概况 五、育种研究课题及经费概况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育成品种概况 四川省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至2007年全省共育成大豆新品种63个,其中,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62个,国审品种4个。 “十五”以来,在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大豆新品种选育步伐明显加快,自2001年至2007年共育成大豆新品种29个。
“十五“以来育成大豆新品种情况 “十五”以来,共育成大豆新品种29个,其中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8个,国审2个,分别由6个单位育成。 南充市农科所8个(省审7个、国审2个) 四川农业大学6个(自育5个,引进1个) 自贡市农科所6个 乐山市农科所3个 茂县富顺乡农技站3个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2个。
二、正在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品种(系)二、正在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品种(系) (一)已通过省区试进行生产试验的品种 (二)参加2007年省区试的品种 (三)参加国家区试的品种
1.春大豆:已有5个春大豆新品种通过了2005-2006年两年省区试,进入生产试验,并已经进行田间技术鉴定,拟于2008年进行品种审定。1.春大豆:已有5个春大豆新品种通过了2005-2006年两年省区试,进入生产试验,并已经进行田间技术鉴定,拟于2008年进行品种审定。 注:早熟组对照品种为成豆9号,中熟组对照为西豆3号。
四川省2007年夏大豆生产试验新品种概况 2.夏大豆:已有3个夏大豆新品种通过了2005-2006年两年省区试,正在进行生产试验。
参加2007年四川省春大豆新品种区试的品种共13个(早熟组7个,中熟组6个),其中自贡市农科所6个,四川农业大学3个,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2个,南充市农科所1个,茂县富顺乡农技站1个,多数品种表现良好。参加2007年四川省春大豆新品种区试的品种共13个(早熟组7个,中熟组6个),其中自贡市农科所6个,四川农业大学3个,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2个,南充市农科所1个,茂县富顺乡农技站1个,多数品种表现良好。
参加2007年四川省夏大豆新品种区试的品种共5个,其中南充市农科所3个,自贡市农科所2个,目前多数品种长势良好。参加2007年四川省夏大豆新品种区试的品种共5个,其中南充市农科所3个,自贡市农科所2个,目前多数品种长势良好。
1. 南豆13号:春大豆;2004~2005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9kg,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2.1%,居第三位;蛋白质含量45.0%,脂肪含量18.65%。通过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2007年拟国审。 2. 南豆99:夏大豆;2005~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7kg,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5.9%,居第二位;抗花叶病毒病SC3、SC8、SC11、SC13流行株系。 3.贡豆205-1: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组区域试验。 4.贡豆15: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区域试验。 5.贡豆9838-1: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组大豆区域试验。
三、种质资源 四川农业大学拥有大豆种质材料426份,其中春大豆种质371份,夏大豆种质55份;地方品种180份,自创中间材料237份,引进材料7份,野生大豆2份。从426份种质中筛选出了高油材料50份左右。 自贡市农科所共有2900份,其中地方品种1700份,引进材料800份,中间材料200份,稳定品系150份;其中春大豆占60%,夏大豆40%。从中筛选出高蛋白种质15份,低亚麻酸、高油酸+ 高亚油酸种质1份,具高产潜力(220kg/667m2以上)的种质3份。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四川大豆育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四川省大豆育种发展的几点建议
1.育成品种类型单一,难以适应四川省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育成的新品种在生产上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2.育成品种的单产水平不高,比较效益低,难以满足大豆产业化发展需求。 3.研究经费不足,育种研究力量薄弱且分散,缺乏先进育种技术。 4.大豆新品种的“育、繁、推、销”脱节,即便育成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缺乏竞争优势。 5.良种良法不配套。 6.缺乏大豆产业化体系。
1.开展大豆超级种培育,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 2.强化优质、高产、高效相结合,选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品种。 3.加强大豆应用基础研究和种质创新。 4.将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5.增加大豆育种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大豆育种科研队伍建设。 6.加强横向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大豆育种研究的“国家队”合作,协作攻关。 7.加快大豆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