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965 Views
第五讲.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关于组织的概念. 社会组织是 “ 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亦称次级社会群体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社会学卷》 社会组织 “ 一是指人们有一定目的,依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群体。二是指社会从无序到有序的一种状态和过程 ” 。 —— 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 “ 人们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合方式而形成的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是组成此种共同体的人们所采取的社会活动方式。 ” —— 袁亚愚《乡村社会学》
E N D
第五讲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关于组织的概念 •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亦称次级社会群体” ——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 社会组织“一是指人们有一定目的,依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群体。二是指社会从无序到有序的一种状态和过程”。 ——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
“人们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合方式而形成的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是组成此种共同体的人们所采取的社会活动方式。”“人们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合方式而形成的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是组成此种共同体的人们所采取的社会活动方式。” ——袁亚愚《乡村社会学》 • “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不包括初级社会群体,是比初级社会群体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组合方式。”——韩明谟
综合各种看法,我们赞同下述定义: 农村社会组织指在农村社区中为完成特定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社会职能,依据一定原则、形式组成,并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契约和程序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它是相对静态的组织实体和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是一种比农村初级社会群体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组合形式。
(二) 农村社会组织 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 有一定数量相对固定的社会成员 主体 灵魂 有特定具体而明确的社会目标 驱壳 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普遍化的行为规范 肉 外部因素 有一定的物质设备
1.有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社会成员 社会组织的成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2.有特定具体而明确的社会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确定的通过其成员的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期望和理想境界。
3.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组织结构体系包括权力体系、部门设置、人员安排等。4.普遍化的行为规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组织要求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对成员、组织的活动和行为进行约束。5.有一定的物质设备 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场所、各种工具、道具等。
组织的特征 具有明确具体长期固定地目标和宗旨 组织内部有周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 存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 组织成员合理流动
二、村社会组织类型 依据不同标准社会组织可划分为不同类型,我国学者根据人们社会结合的形式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将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教育组织、科研组织、群众组织和宗教组织等
社会组织的类型 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帕森斯) 政治组织 权力分配 不仅限于物质生产,同时也发挥着服务性、福利功能。如:工厂、医院等 经济生产组织 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来维系现存 社会体系的运转 如:教育和宣传部门 模式维持组织 调整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 正常秩序。如:法院、律师事务所及政党 整合组织
根据获利者的类型(布劳) --受益者理论 互利组织 以互利互惠为宗旨。如工会 以经商谋利为宗旨,只对组织所有者有利。如商业组织 赢利组织 服务组织 服务对象从中受益。如医院、学校 公益组织 为整个社会和一般公众谋利益。如政府机关
根据权威的类型(爱森尼) --根据权威的基础和成员对权威的反应方式 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通过强迫的手段使成员服从组织,如:监狱、战俘营等 强制性组织 通过金钱或物质的媒介起作用的组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报酬而服从组织。如工业组织、商业组织 功利组织 将组织规范内化为成员的伦理观念或信仰以实现对成员的控制的组织。如:教会、政党 规范组织
部门类型 第一部门 政治领域,所有政府组织 第二部门 经济领域,所有营利性组织 第三部门 社会领域,非营利性组织 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 标不是致力于追求利润,而是在正式的国 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社会领域 主要活动主体 政府组织 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提供主要物品 垄断性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非垄断性公共物品 主要资源来源 强制性税收 销售收入 自愿捐赠、拨款等 主要组织目标 公共利益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一)农村的政治与行政组织 是指保障农村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
农村的政治与行政组织 是指保障农村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是人们在政治领域的组合形式,具有保证其他组织目标完成其目标任务的职能。 政党组织--乡镇、行政村、自然村设立的党总支、支部、党小组 政权组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 群众性组织--共青团、工会、妇联等 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
1、政治与行政组织的种类 • 政党组织是乡镇区域的领导核心。 • 政权组织(包括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是乡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决定者和执行者。 • 群众性团体又称为群团组织,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等的人民群众所自愿结合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 自治组织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建设的农村基层群众性社会组织。
2、1949年以后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变化 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的三个 发展时期: • 1949-1958年为初步建立时期,主要采用的是政府机构“管理式”的控制模式; • 1958-1982年为扩大发展时期,政府采用的是社会生产动员式的社会运动模式; • 1982年至今整合转型时期,采用的是管理与服务兼有的基层自治的模式。
3、农村乡镇的政治权力机构 • 乡镇党委。 •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乡镇人民政府。
(二)农村的生产与经济组织 • 人民公社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高度统一“政社合一” 组织 • 按组织功能可分为: 生产性组织 服务组织 管理组织。
1、 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 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组织载体,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其任务: “管理好集体资产 协调好利益关系 组织好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经济实力。
我国的农村社区 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与发展 • 经营制度与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 组织形态与资产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 • 为农户服务的意识和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组织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2、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又称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指农村中一定数量的个人或单位,为了共同的利益以某一种或多种技术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一定的生产活动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或社团。 • 专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
专业技术协会的宗旨 通过提供生产诸环节服务来促进会员发展生产. • 引进技术 • 技术示范和指导 • 提供有关经济技术信息 • 采购生产资料 • 推销农产品 • 兴办购销、加工、储运等经济实体。 专业技术协会的性质是中介性非政府组织,它把分散的小农户和竞争激烈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农民专业协会发展阶段 (1)萌芽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迫切需要学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村出现了最早的服务组织。 • 1980年四川郫县成立了养蜂协会 • 广东省恩平县牛江镇成立杂优稻研究会。
(2)迅速发展时期(80年代中后期) • 1986年1月,科委、科协联合提出,把支持推动协会的发展和提高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民专业协会得到有关部门的扶持,有了较大发展 • 1987年中国科协编辑出版《农民的创举》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问题探讨》,分别介绍了各地专业协会发展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87年统计: • 全国农村专业协会7.8万个 • 四川1.1万个,黑龙江7850个,湖南7150个,山东6195个;1000个以上的省15个。 • 农村专业协会中技术服务型占91.96%,办有经济实体的占6.75%,科技开发型占1.29%, • 协会涉及门类达140多种。
(3)转型发展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 • 特点:出现了具有产前产后综合服务能力的专业协会。 • 农业部1990年统计,全国各类专业合作与联合组织123.1万个,其中生产经营型74万个占60.0%;服务型41.4万个占33.6%;专业技术协会7.7万个占6.3%。 • 科协统计,1992年全国专业协会13万个,会员500万;县以上各级专业联合会1700个,其中地区性联合会有800个,省级专业协会24个,跨省的40个。
(4)深入发展时期(1994年后) • 国务院明确农业部为指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协会的行政主管部门。 • 1994年1月,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指导和扶持工作的通知》 • 1994年,农业部与有关部门协作完成了《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的起草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协会的发展。
据农业部1996年底统计 • 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到150万个, • 发展特点: • 更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 • 更适应农民的服务需求; • 由小规模协作向大规模合作发展;跨区域型专业协会达2000个; • 由服务型向实体型发展; • 内部管理更加完善。
3.乡镇企业 • 是中国农民举办的从事商品生产、交换、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 • 乡镇企业和家庭联承包责任制被认为是中国农民的两个伟大创举
乡镇企业的发展 • 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家庭副业和手工业 • 1956年,对手工业改造过程中,把农村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加入农村高级合作社,使乡镇企业初具雏形。 • 在50年代末期创办了一批公社和生产队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社队企业。 • 中共中央[1984]4号文件把“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 。
80年代数量、规模等外延扩张 • 90年代的技术、资本优化组合 • 今天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行业及产品结构等,与城市国有工业几乎“同构”,有些方面甚至还领先。
乡镇企业的作用 • 增加农民收入 • 缓解就业压力 • 支持农业发展 • 推动国家工业化 • 带动小城镇建设 • 缩小城乡差别 •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促进了农民的知识化、专业化。
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部分的37.0%;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部分的37.0%; • 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895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近一半; • 出口交货值增长3.4%,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0%; •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7%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收入。 • 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乡镇企业家,并逐步把现代工业文明注入农村社会
(三) 农村教育与文化组织
1.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结构体系 • 农村基础教育 • 农村成人教育 • 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普通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 农村基础教育的导向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 • 长期沿袭“小学 —初中—高中—大学”的应试教育之路,把跳出“农门”作为培养农村学生的目标,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回乡劳动,既无农业科技知识,又无其他专长,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萎缩 •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 我国“六五”、“七五”期间重大科研成果仅有30%-4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达国家为70%-80%)。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 • 随农村改革,农村职教一度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近年,随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职教出现萎缩。
农村成人教育 • 过去以学习文化、扫除文盲为主 • 现在是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培养农村初、中、高级专门人才。 • 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民技校、夜校,推广培训,系统的学历教育(农广校)。 终身教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
2、“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 • “三教”统筹,指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 两个含义:一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统一制定三类教育的发展规划,统一调配和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二是在教育内部使三教互相渗透、相互沟通,形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农科教结合” • 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脱离 • 农业、科技与教育相分离,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受到制约 • 实践证明,“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形式。
3.农村文化组织 • 农村乡镇设有广播站、图书室、文化站、放映队、电影院、剧团等, • 行政村、自然村设有文化室、秧歌队、青年俱乐部或老年活动室等基层文化组织。
总体上,我国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数量呈一种减少的趋势。总体上,我国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数量呈一种减少的趋势。 • 1999年底,我国乡镇数44741个,而乡镇文化站却只有39718个. • 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农村家庭娱乐、文化的功能增强。
三、村民自治组织 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自治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
村民自治产生的历史背景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政社分开,废社建乡 农民利益的独立 “队为基础,三级所有”被破坏 大队失去权力来源和农民的支持 农村社会秩序紊乱 要求自我管理 村民委员会-自治机构
村民自治的概念 是指在农村基层由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自己管 理自己的基层事务,它是我国解决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 本政策,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 --人大常委法制工作委员会 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 处理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 有效的方式。----徐勇
村民自治的特点 即直选 民主选举 即通过村民会议决定重大事项,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日常工作 民主决策 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民主管理 即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建立重大事项汇报制度。 民主监督
村民自治的内容 自治的主体--农村居民 自治的地域范围--村 自治的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自治的内容--村务,即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