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777 Views
第二节 棒状杆菌属 -- 白喉棒状杆菌. (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1) 革兰染色阳性 (2) 菌体粗细不一 , 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 排列不规则 , 呈栅栏状 , 无 荚 膜 , 无鞭毛 , 无芽胞 。. ※ ( 3 ) 异染颗粒. 美蓝短时间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 , 出现深染颗粒 。 用 Neisser 或 Albert 等法染色 , 这些颗粒与菌体着色不同 , 称异染颗粒 , 可用于鉴定。. 2. 培养特性.
E N D
第二节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1)革兰染色阳性 (2)菌体粗细不一,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
※(3)异染颗粒 美蓝短时间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出现深染颗粒。用 Neisser 或Albert 等法染色 ,这些颗粒与菌体着色不同,称异染颗粒,可用于鉴定。
2. 培养特性 在普通培养基虽能生长,但菌体形态不典型。接种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可长出灰白色小菌落; ※在0.03%-0.04%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 因能利用碲盐并使其还原成为金属碲,故形成黑色菌落,具有鉴别意义。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 一 ) 致病物质 1.白喉外毒素 (diphtherotoxin) 2. 索状因子 3. K 抗原
※ 1.白喉外毒素 (diphtherotoxin) 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白喉外毒素,有A和B两个亚单位: B 亚单位--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介导 A 亚单位进入靶细胞。
A 亚单位--具有毒性,能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白喉外毒素 A 片段进入细胞后 , 使延伸因子 2 (EF-2) 失活 , 抑制氨基酸转移至肽链,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引起组织坏死和病变。
白喉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白喉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β棒状杆菌噬菌体白喉棒状杆菌───→ 获得白喉毒素
免疫毒素 tumor Ab DT
2.索状因子 细菌表面的一种毒性糖脂, 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影响细胞 的呼吸与磷酸化。
3.K 抗原 (1)细胞壁外面的一种不耐热糖蛋白 ,具有抗吞噬的作用。 (2)有利于细菌在粘膜表面定植。
( 二 ) 所致疾病 白喉 随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机体或污染物品直接接触传播。
局部由于细菌和外毒素的作用,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渗出与坏死。渗出物中纤维蛋白将炎性细胞、粘膜坏死组织和白喉棒状杆菌凝固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点状或片状假膜(pseudomembrane), 假膜与粘膜下组织粘连,不易拭去。咽、喉和气管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
所致疾病:白喉 局部细菌和毒素的作用 鼻 咽喉气管 飞沫、污染物品 白喉棒状杆菌 灰白色假膜 (鼻咽腔) 2-7天潜伏期 外毒素入血 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 毒血症 心肌 肾上腺 外周神经 肝 软腭麻痹 声嘶 心肌炎 内脏出血 肾上腺功能障碍
( 三 ) 免疫性 白喉病后可获牢固体液免疫,主要是抗毒素中和外毒素。 抗毒素可阻止B片段与敏感细胞结合,使A片段不能进入细胞。
锡克试验 (Schick test) • 原理: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 • 结果: 有红肿 阳性反应 无免疫力 无红肿 阴性反应 有免疫力 • 应用:检查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 • 直接涂片镜检—形态,异染颗粒, • 分离培养--吕氏血清斜面,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 • 毒力鉴定
四、防治原则 (一)预防 1.人工主动免疫 注射白喉类毒素。 目前国内应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 (DPT 混合疫苗,又称白百破三联疫苗) 。
2.人工被动免疫 与白喉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 儿童应肌肉注射白喉抗毒素进行 紧急预防。
(二)治疗 1.抗生素的应用 青霉素、红霉素,不仅能抑制白喉棒状杆菌的感染,也能预防恢复期带菌者的出现。
2.抗毒素 应尽早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 注射前作皮肤试验,阳性者进行 脱敏治疗。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
一、生物学性状 1.G-杆菌, 有鞭毛 , 有菌毛 ,有微荚膜, 无芽胞 。
2.专性需氧 ※BCYE ( buffered charcoal-yeast extract) 培养基— 含缓冲活性炭酵母浸出液 ,加上铁、 L -半胱氨酸和α-酮戊二酸。
在BCYE培养基中加入 0.01 % 溴甲酚紫和 0.001% 溴酚蓝,可以鉴定军团菌科的细菌 ,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的嗜肺军团菌菌落平坦,呈浅绿色,非典型军团菌的菌落呈亮绿色。
二、 致病性 引起军团病 夏秋季流行 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气溶胶污染的尘埃而感染。
临床类型 1.流感型 表现为发热 , 全身不适 ,头痛及肌肉疼痛等 ,预后良好 ; 2.肺炎型 发病急 ,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出现以肺部感染为主的多器官损伤,最后发展为呼吸衰竭 ;
3.肺外感染型 继发性感染 引起菌血症
三、防治原则 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无可用的军团菌疫苗。 预防措施中,特别强调水源管理,加强室内空调系统和饮水系统的卫生管理, 加强对人工管道系统的消毒处理。
治 疗 首选红霉素,对治疗反应迟缓的患者可合用利福平等其他药物。 军团菌病、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结膜炎、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等。 适 应 症:
第四节百日咳鲍特菌 (Bordetellapertussis)
1.生物学性状 革兰染色阴性 短小杆菌,两端浓染 单个或成对、短链排列 光滑型菌株有荚膜 无芽胞
专性需氧 营养要求较高 , 血琼脂和巧 克力色琼脂平板上均不能生长
※ 鲍-金 ( Bordet-Gengou, B-G) 培养基,内含血液、甘油和马铃薯。 菌落特征:3-5天,形成细小、光滑、隆起、有珠光色泽的菌落,周围有不明显的溶血环。
Ⅰ相菌有毒力,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为光滑型,称为Ⅰ相菌。Ⅰ相菌有毒力,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为光滑型,称为Ⅰ相菌。 传代培养后能发生变异 Ⅱ相、Ⅲ相为过渡相 Ⅳ相为粗糙型菌落的无毒株。
2.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内毒 素以及一些生物学活性物质。
本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 ①百日咳毒素 ( pertussistoxin) 系外毒素, 与附着纤毛上皮和阵发性咳嗽有关。 ②腺苷酸环化酶毒素 (adenylate cyclase toxin) 催化真核细胞内 ATP 转化为 cAMP, 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氧化活性,抑制 NK 细胞的杀细胞作用。
③气管细胞毒素 (tracheal cytotoxin)对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有特殊亲和力,低浓度抑制纤毛的活动,高浓度使其坏死。 ④丝状红细胞凝集毒素 (filamentous hemoagglutinin) 具有促进细菌对纤毛上皮细胞粘附的作用。
(2)所致疾病 • 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 •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病原菌经呼吸道进入易感儿童体内,粘附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产生活性致病物质引起的百日咳病。
病 程 • ①卡他期 类似普通感冒,症状主要是微热、轻度咳嗽等。此期传染性强,随飞沫排出大量细菌。 • ②痉咳期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特殊的高音调鸡鸣样吼声,呼吸道有大量粘稠分泌物,排出困难。 • ③恢复期 咳嗽逐渐减轻,鸡鸣音消失。
3.免疫性 愈后及接种疫苗均可获持久且 较强的免疫力 , 再次感染本菌的病 例少见。
4.微生物学检查法 取鼻咽拭子或咳碟法接种鲍-金培养基,菌落特征:3-5天,形成细小、光滑、隆起、有珠光色泽的菌落,周围有不明显的溶血环。 取可疑菌落做染色镜检、生化反应、荧光抗体检查等。
5.防治原则 • 我国使用“白百破”三联疫苗 (DPT) 对儿童主动免疫效果好。 “白百破” 三联疫苗系选用 I 相百日咳鲍特菌死疫苗与精制白喉类毒素,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 • 治疗首选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