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k likes | 1.14k Views
《 审计学原理 》. 王银凤. 考试题型: 1 、单选: 15 2 、多选: 15 3 、判断: 15 4 、简答: 20 5 、实务题: 35. 第一章 总论. 要求: 1 、识记:审计的概念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 、领会: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审计的职能.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概念 1 、审计定义: p2
E N D
《审计学原理》 王银凤
考试题型:1、单选:152、多选:153、判断:154、简答:205、实务题:35考试题型:1、单选:152、多选:153、判断:154、简答:205、实务题:35
第一章 总论 要求:1、识记:审计的概念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2、领会: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审计的职能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 一、审计的概念1、审计定义:p2 • 审计定义揭示了: 审计的主体:审计人(专职机构和人员) 审计的客体:被审计人 审计的对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有 关经济活动 审计的实施:依据、目标、职能、目的、性质
2、审计关系人: 审计人:(第一关系人) 被审计人:(第二关系人) 审计委托人:(第三关系人) 被审计人 审计 关系 经济 责任 关系 审计委托人 审计人 委托关系 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3、审计的基本特征 • 独立性:审计的本质特征 表现在:机构独立、人员独立 工作独立、 经济独立 • 权威性:来自于两个方面: 法律赋予的权威 自身工作树立的权威 • 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4、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 联系:两者起源密切相关 两者彼此渗透、融会 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 区别: • 产生的基础不同: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职能不同:核算、监督;监督、鉴证、评价方法不同:7种、9种工作程序不同:凭证—账簿—报表 准备—实施—报告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 1、审计产生的原因: •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经济监督导致审计行为发生
2、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 • 国家审计: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 民间审记:股份公司的兴起,使两权进一步 分离 • 内部审计:内部分权制的出现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样存在两权分离,也需要审计) • 两权分离或经营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1、国家审计:定义 • 周朝:我国审计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宰夫”,标志着我国审计的萌芽 • 秦、汉:设“御史大夫”,沿袭“上计制度”(是我国最早的审计监督制度) • 宋代:专设“审计司”,是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 • 新中国:1983 年9月审计署成立1995年1月1日实施《审计法》
2、民间审计:定义 • 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我国最早的会计师法规。谢霖先生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 • 1981年,上海成立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 1994年1月1日实施《注册会计师法》 • 3、内部审计 • 产生于西周初期,“司会”是我国内部审计的萌芽。1984年,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三、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1、国家审计: • 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等国家出现国家审计的萌芽,政府设有官厅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以“听证”的方式进行审计。 • 2、内部审计: • 中世纪,西方国家出现内部审计,如寺院审计、庄园审计、宫廷审计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后发展成国际组织
3、民间审计: • 最早产生于英国,1720 年查尔斯•斯内尔审查南海公司破产案,从此审计正式走向民间。 • 18~19世纪中叶,采用详细审计(英国式审计) • 20世纪初,创立资产负债表审计(美国式审计)——以损益标为中心的财务报表审计。 • 1953年英国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 1887年创立“美国公共会计师谢会”后该为“美国注册会计师谢会”,成为当今最大的会计团体
第三节 审计对象和目的 • 一、审计对象 • 1、定义:P17 • 2、具体内容: • ①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②被审计单位的各种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 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载体; ③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二、审计目的 • 1、定义:指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2、我国审计的目的: • ①维护财经法纪 ②改善经营管理 ③提高经济效益、 ④促进廉政建设 ⑤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不同种类的审计,目的也不同:国家、民间、内部)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作用、任务 • 一、审计职能 • 1、 定义:P19 • 2、职能: • 经济监督:(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评价: 经济鉴证:(审计公正) • 3、三者关系:经济监督是基础,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是经济监督的演进和发展
二、审计的作用 • 1、制约性作用: • 揭露损失浪费 揭露贪污舞弊 揭露失职渎职 • 2、促进性作用: • 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切实履行;促进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 促进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和社会效益的正常保障; 促进经营管理的完善; 促进廉政建设 促进宏观调控;
第二章 审计分类与方法 • 要求:1、识记 审计的分类2、应用 审计的方法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国家审计(政府审计) 审计主体 内部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 民间审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基本 财政财务审计:定义分类 审计的内 财经法纪审计 :定义 容和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定义 与被审计单 外部审计:强制、任意 位的关系分 内部审计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 1、按审计范围分:全部审计、局部审计、专项审计 • 2、按审计实施时间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 3、按审计执行地点分:就地审计:驻在审计、专程审计、巡回审计送达审计: • 4、按审计动机分:强制审计:国家、部门审计任意审计:民间审计 • 5、按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预告审计、突击审计
第二节 审计的方法 • 审计方法:是指完成审计任务 ,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 • 完整的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方法。 •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求: 必须服从于审计目标 必须服从于审计方式 必须适用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一、基本方法: • 就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编写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选用审计标准——对比分析评价——提出审计报告。是一种程序性的方法。
二、技术方法顺查法(正查法) 审查书面 逆查法(倒查法) 资料的方法 详查法技 抽查法:任意、判断、统计抽样术 审阅法:凭证、账簿、报表、其他P39方 核对法:证证、账证、账账、表表、 • 法 账表、表表 查询法:询问法、函证法(肯定否定) 分析法: 盘存法:直接盘存、间接盘存 证实客观 调节法:公式 事物的方法 观察法: 鉴定法:
某企业2000年12月31日账面结存甲材料2000公斤,通过审查并无错弊。2001年1月1日至16日期间收入35000公斤,发出34500公斤。1月1日期初余额及收发额均经核对、审阅和复核无误。2001年1月16日下班后监督盘点是存量为2800公斤。某企业2000年12月31日账面结存甲材料2000公斤,通过审查并无错弊。2001年1月1日至16日期间收入35000公斤,发出34500公斤。1月1日期初余额及收发额均经核对、审阅和复核无误。2001年1月16日下班后监督盘点是存量为2800公斤。 • 要求:采用有关的方法审查该企业账面记录是否正确。
运用调节法进行审查: • 审查日存量=2800+34500-35000 =2300(公斤) • 经过上述调节计算2000年12月31日的实存量为2300公斤,与账面记录的甲材料2000公斤不一致。审计人员应要求有关人员说明原因,并进行查账核实,如有故意歪曲事实者,应进一步查明责任人员,并追究责任。
第三章 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 要求:1、识记: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2、领会:民间审计组织的权限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审计组织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国家审计机关 民间审计组织 内部审计机构 • 一、国家审计机关 • 定义、分类P53 • (一)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有两种: 中央国家审计机关 地方国家审计机关
1、中央国家审计机关 • 建立:审计署是我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1983年9月成立 设置:审计长、付审计长,审计特派员、审计派出机构 • 2、地方国家审计机关 • 建立:1983年开始筹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局) • 设置:包括三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p54 • 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
(二)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 • 1、基本职责: • 审计监督国家财政机关 审计监督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务收支 • 2、具体职责:11项 • 3、特殊规定:4项 • (三)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即审计监督权:p56页10项
(四)西方国家审计机关 • 1、类型: • a、立法型:隶属于立法部门,由议会领导,向议会负责。 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 特点: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职能发挥较好 • b、司法型:隶属于司法部门,拥有司法裁决权,向议会负责。 国家:法国、西欧、南美、非洲 特点: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大,但作用发挥受到一定限制 • c、行政型: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 国家:前苏联、东欧、亚洲、中国 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直接性,独立性受到限 • d、其他类型:只受法律约束,只服从于法律规定。日本、德国
2、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 • 1968年在东京成立,总指“经验分享,全球共惠”;目前由160多个国家加入该组织,总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版发行《国际政府审计》 1983年9月 ,我国国家审计署成立后加入该组织。
二、民间审计组织 • 1、定义:民间审计组织指根据国家法律或条例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 • 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组成,它不是国家机关的职能部门,经济上实行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在业务上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2、业务范围: 审计业务:4项内容 会计咨询、服务业务 其他法定审计业务 • 3、民间审计组织的权限:p61页 5条 •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8年成立; • 职责:服务、协调、管理
三、内部审计机构 • 1、设置: 各单位根据需要设立总审计师或专职内部 审计人员 • 2、权限:p66页8条 • 4、管理: 首长负责制; 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 5、国际内部审计组织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于1941年,总部设在纽约;宗旨:“经验分享,携手共进”
四、审计人员 • 1、任职资格: • 高级审计师 审计专业技术职称: 审计师 助理审计师 • 2、素质要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3、职业道德:定义p71 • ① 国家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 ②内部审计人员: • ③ 民间审计人员: • 一般原则:独立原则、客观原则、公正原则 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p73对客户的责任 对同行的责任 其他责任
4、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定义 • ①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 ②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 ③民间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 违约责任 法 形成原因 过失责任:普通、重大 律 欺诈责任 责 任行政责任 责任性质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 民间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预防:P76 • 5、西方民间审计人员(独立审计师)
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 要求1、识记:审计依据的含义和内容2、领会:审计准则的含义和内容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第一节 审计准则的意义和内容 • 一、审计准则的意义 • 1、定义:P84 • 2、意义: • 3、成因与动力: • 成因: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性 动力:审计报告使用人、政府、审计职业界 • 4、审计准则发端于美国 • 5、作用:
二、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 1、一般公认审计准则: • 内容:一般准则: 任职资格、职业行为工作准则: 审计行为报告准则:原则、形式、内容 • 2、政府审计准则 • 3、内部审计实务准则 • 构成:独立性、业务素质、工作范围、审计实施、 机构管理 • 三、国际审计准则 • 1、颁布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 2、构成: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报告准则
第二节 我国审计准则 • 一、国家审计准则1、定义:P90 2、颁布人:审计署3、依据:《审计法》 • 二、独立审计准则1、定义:P912、颁布人:财政部3、依据:《注册会计师法》4、制定过程:5、实施时间:1996年1月1日6、体系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具有强制性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提供指导性意见,不具有强制性 已颁布的执业规范指南有:年度会计报表审计 审计工作底稿 验资 执业规范指南
第三节 审计依据 • 一、定义:P96 • 二、种类1、按被审计单位事项合法、合规性评价的依据划分: 法律、法规、制度2、按被审计事项效益性评价的依据划分: 历史数据;计划、预算;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3、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依据划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 三、审计依据的特点 层次性、相关性、时效性、地域性 • 四、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 准确性、针对性、辩证性、有效性、可靠性
第五章 审计程序 • 要求: • 1、识记: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 • 2、领会: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 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内容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 1、定义 • 2、审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 •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终结阶段 • 当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有异议时,国家审计还应包括: • 审计行政复议 审计行政应诉
二、审计准备阶段 • 1、定义:P108 • 2、内容: • 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基础,对民间审计来说,其工作主要包括: • 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②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③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④分析审计风险 ⑤编制审计计划 • 审计阶段的内容:明确审计任务,确定审计重点 编制审计计划
(一)明确审计任务,确定审计重点 • 1、国家审计: • 根据计划确定审计事项,下达审计通知书(定义) • 2、民间审计: • 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了解基本情况后,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定义) • 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具有法律效力。 • 基本内容:p110 • 3、内部审计
(二)编制审计计划(民间) • 1、审计计划定义 • 2、审计计划的分类:总体、具体 • 3、审计计划的内容: • 4、审计计划的编制:项目负责人编制;步骤如下: • 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②分配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③考虑审计风险:固有风险——会计工作 控制风险——内部控制 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④ 编制审计计划: ⑤审计计划的复核:主管业务的负责人进行复核
三、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三、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 1、定义 • 2、内容: • ①进驻被审计单位 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 步骤:简易抽查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 实施符合性测试 • ③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 ④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
四、审计终结阶段 • 1、定义 • 2、内容: • ①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③正确处理期后事项 ④关注或有负债 ⑤撰写审计报告:审计项目负责人撰写 ⑥后续审计: 定义、特点 • 3、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应诉 • 审计行政复议(复审): 原因: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提出异议 法律诉讼 复审期间,原审计结论和决定应照常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