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16 Views
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们的老校园. 80 年代的校园. 90 年代的校园. 现在的校园. 思考探究. 我们教育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手机消费的日新月异. 手机生产的发展,消费者才有了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手机; 消费者对手机新功能的需要推动着手机的更新换代。. 这是什么 东西?. ( 1 )生产决定 消费的对象. 以前买东西都要亲自上街买. 现在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了. (现在短信、网上聊天). (以前是这样聊天的). ( 2 )生产决定 消费的方式.
E N D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思考探究 我们教育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手机消费的日新月异 手机生产的发展,消费者才有了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手机; 消费者对手机新功能的需要推动着手机的更新换代。
这是什么 东西?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以前买东西都要亲自上街买 现在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了 (现在短信、网上聊天) (以前是这样聊天的)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20世纪70年代,结婚置备“三大件” 21世纪,结婚“三件事”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有了对手机的强烈向往 所以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诱惑力)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结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试一试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日渐成为人们购物的新时尚。这说明 •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②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③居民的购买力不断提高④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A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1)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 人们对电脑性能的不断追求,促使企业不断更新技术,产业升级,说明了什么? • 人们对电脑网络休闲的需求,促进了很多IT产业的发展,如动漫产业、网游产业,说明了什么? • 电脑的普及,让人们更好的在网上学习,增长知识技能,以更好地投入生产活动中去创造财富,说明了什么? (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1)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热点链接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 ----十七大报告观点
练一练 针对水资源短缺带来的水价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海尔集团积极研发生产了达到国家A级标准节水型洗衣机。这说明( ) A.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出现B.消费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决定生产 D.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原题:自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市普及后,城市消费进入了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储备期,必须有新一代“领航产品”的出现,才能带来新的消费热点。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 A.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A 变题:自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市普及后,城市消费进入了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储备期。新的消费热点层出不穷,使新兴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 A.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C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桥梁、纽带) 分配、交换 生产 消费 (决定作用) (最终目的和动力) 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回想初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理论依据: 现实条件: 意义: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才能…,才能….
思考: 靖江市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怎么做?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牢牢抓住经济建设 这个中心 第二,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
小资料 2010年全球综合实力排行榜 • 2010年底,中国GDP明显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 军事力量稳定在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 俄罗斯法国 • 世界综合国力排名: 1美国 2日本 3德国 4中国5俄罗斯 6英国 7法国 8加拿大 9印度 10巴西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结论: 生产决 定消费 生产与 消费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促进生产的调整升级; 消费促进新的产业的出现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为什么 怎么办 理论依据;现实原因;意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才;科技;改革.
当堂训练 • 判断 • 1.生产与消费互相决定。 • 2.消费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4.消费一定对生产起促进作用。 • 5. 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 × √ × ×
单项选择题 • 1.“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当今最前卫的问候语。低碳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由此带动了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这表明 •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②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 ③一个新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④消费对生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2.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因为 • 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④称霸世界的需要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 • A.劳动力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对象 A A A
主观题 1. 2010年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早在一个多月前我们就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许多商家不仅用各种圣诞物装饰店面,而且还出售各种各样的圣诞礼品。更有一些商家打出了各种促销打折的广告,据说,市区某商场在24日平安夜人满为患,实现了上千万的销售额,直到凌晨3点左右才关门。面对着“扑面而来”的圣诞节,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洋节”的重大影响力。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6分) 答: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各种圣诞礼品的生产和销售,是由圣诞节这一消费热点引起的。(2分) 2.价格影响需求,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圣诞期间,商场的各种商品打折促销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实现了上千万的销售额。(2分) 3.人们的消费行为受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影响,平安夜商场人满为患,是从众心理引发的,应该避免盲从,理性消费。(2分)
2.200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最终消费率、 投资率及对外贸易情况统计
注:2007年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了0.5个百分点。注:2007年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了0.5个百分点。 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目前全球的最终消费率约77%,投资率29%左右。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 (外贸依存度:即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最终消费率、 投资率及对外贸易情况统计 (1)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1)整体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国消费率降低,投资率提高,出口增长,外贸依存度高。(1)整体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国消费率降低,投资率提高,出口增长,外贸依存度高。 (数据反映出我国国内消费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为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2)为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促进经济增长要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第二,面向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国家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强对消费的引导;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第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第六,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七,转变消费观念,使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