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1.19k Views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ture. 杨志文.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 development of 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ture ). 概述 来自 中胚层间充质 发生于第 3 周初 第 3 周末胚胎具有血液循环 形成及执行功能最早的系统 特点:心血管: 左右对称 → 非对称 心血管管壁: 内皮性管道 → 心脏、动脉、静脉.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心脏的发生 弓动脉的发生与演变 胎儿血液循环 先天性畸形 ※※. 生心区.
E N D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ture 杨志文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ture) 概述 • 来自中胚层间充质 • 发生于第3 周初 • 第3周末胚胎具有血液循环 • 形成及执行功能最早的系统 • 特点:心血管:左右对称→非对称 心血管管壁:内皮性管道→心脏、动脉、静脉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 心脏的发生 • 弓动脉的发生与演变 • 胎儿血液循环 • 先天性畸形※※
生心区 口咽膜 生心区:口咽膜前方的中胚层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primitive cardiovascular system)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血岛(blood island):第2 周末~ 3 周初,卵黄囊、体蒂和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索或团 血岛内出现间隙 周边细胞 内皮细胞 相互连接形成胚外毛细血管网 中央细胞 造血干细胞 血细胞 第3 周,胚内与胚外血管彼此相连 此后1~2天,胚体内间充质中出现裂隙 裂隙周围细胞→内皮细胞 出芽方式相互通连形成胚体内原始血管网
心管 原始心脏 20 天 4 周初 4 周末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 心管:1对→并成1条→原始心脏 • 动脉 • 静脉
节间A 背主A 背主A 弓A 背主A 卵黄A 脐A 20 天 4 周初 4 周末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1对腹主A(abdominal aorta)→主动脉囊(aortic sac) 1对背主A(dorsal aorta)→并成1 条 数对卵黄A(vitelline artery)(卵黄囊壁) 1 对脐A(umbilical artery)(绒毛膜) 节间A(intersegmantal artery)(约30 对) 6 对弓A(aortic arch)→(穿行于鳃弓) • 心管 • 动脉: • 静脉
前主V 后主V 前主V 卵黄V 总主V 卵黄V 脐V 20 天 4 周初 4 周末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 心管 • 动脉 • 静脉: 1 对卵黄V(vitelline vein) 1条脐V(umbilical vein) 1对前主V (anterior cardinal vein) (上半身血液) 1对后主V (posterior cardinal vein) (下半身血液) 心脏 →左、右总主V (common cardinal vein)
原始心血管系统 的建立 胚体循环 卵黄囊循环 脐循环
心脏的发生 • 心管的发生 • 心脏外形的演变 • 心脏的内部分隔 • 静脉窦及其相连静脉的演变
心管的发生 原始心脏的原基 围心腔 心管 1.围心腔(pericardiac coelom) ┄第18~19 天,口咽膜头侧的生心区出现的腔隙 2.生心索(cardiogenic cord) ┄围心腔腹侧脏层间充质细胞集聚形成的1 对细胞索 3.心管(cardiac tube):生心索内出现的腔隙(左、右各一)
心管的发生 4.头褶→胚体头端向腹侧卷曲┄围心腔、心管旋转180º
心管的发生 5.侧褶→左右心管向中央 靠拢、融合为一 6.围心腔扩展→心管背侧 与前肠腹侧之间的间充质 由宽变窄→心背系膜 (dorsal mesocardium) 将心管连在围心腔的 背侧壁 中央退化→左、右交 通的孔道┄心包横窦
心管的发生 1.围心腔→心包腔; 2.心包腔的脏层→浆膜 3.心管内皮→心内膜的内皮层 4.心管周围间充质┄心肌外套层(myoepicardial mantle) →心肌膜、心外膜 5.心管内皮和心肌外套层之间的间充质┄心胶质(cardiac jelly) →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
心脏外形的演变 第21 天 动脉端 1.心管部分融合 2.心管头端→A 心管尾端→V 头尾两端相对固定 心管 静脉端
心脏外形的演变 第22天 1.心管全部融合 2.心管各段生长速度不同 由头向尾产生3 膨大 心球(动脉球) (bulbus cordis) 心室(ventricle) 心房(atrium) 心球 心室 心房
心脏外形的演变 第23 天 1.动脉干:心球头侧 (truncus arteriosus) 头端与主动脉囊和弓动 脉相连 2.静脉窦:心房尾侧 (sinus venosus) 末端分左、右角,分别 与同侧脐静脉、卵黄静 脉、总主静脉相连 动脉干 心球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心脏外形的演变 心管动脉端:为鳃弓固定 心管静脉端:为横隔固定 心球和心室生长快于围心腔 心球和心室朝右,腹,尾侧弯曲 心房和静脉窦渐脱离横隔 朝左,背,头方弯曲 心管弯曲成“U”形球室袢 (bulboventricular loop) 第24天 动脉干 球室袢 静脉窦
心脏外形的演变 第 35 天 1.球室袢进一步扭曲“S”型 2.心房和静脉窦在心球、动 脉干与食管之间逐渐上移 和扩大,并膨出于心球和 动脉干的两侧 3.心球尾端→原始右心室 原心室→原始左心室 弓动脉 心 房 心 室 心脏初具成体心脏外形
心脏的内部分隔 • 房室管的分隔 • 心房的分隔 • 心室的分隔 • 心球与动脉干的分隔和演变
房室管的分隔 1.房室管(atrioventricular canal) 心脏外形:房、室间有缩窄环 心腔:狭窄的管道 2.背、腹心内膜垫(endocardial cushion) 房室管背、腹侧壁正中线,心内膜组织增厚形成 3.第5 周,背、腹心内膜垫中央部分愈合→房室管分左、右 4.左、右房室管处心内膜下组织局部增厚 左侧:两个隆起→二尖瓣 右侧:三个隆起→三尖瓣
心房的分隔 1.第一房间隔 (septum primum) 心房头端背侧壁正中 线发生的镰状薄膜 2.第一房间孔 (foramen primum) 第一房间隔向心内膜 垫生长,隔的下缘与 心内膜垫之间的孔
心房的分隔 1.第二房间孔(foramen secundum) 第一房间隔中央上部出现几个小孔→一个孔 2.第一房间隔下缘与心内膜垫愈合→第一房间孔封闭 3.第二房间隔(septum secundum) 第一房间隔右方,自心房头方腹侧壁发生的镰状隔膜 向心内膜垫生长→覆盖第二房间孔 4.卵圆孔(foramen ovale) 第二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的卵圆形孔 5.卵圆孔瓣膜┄覆盖卵圆孔的第一房间隔部分 出生前:血液:右房→左房;左房 右房 出生后:卵圆孔闭锁(卵圆窝)→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心室的分隔 1.室间隔肌部(muscular part of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第4 周,心室底壁心尖处发生的半月形肌性隔膜 向心内膜垫生长 2.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室间隔肌部游离缘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的半月状孔 左、右心室借此孔相通 第7 周末,由室间隔膜部封闭 3.室间隔膜部(membranous part of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左、右心球嵴、心内膜垫相互愈合而成 室间孔封闭→形成完整的室间隔→ 肺动脉干与右心室相通 主动脉与左心室相通
心球与动脉干的分隔和演变 1.心球嵴(bulbar ridge)和动脉干嵴(truncal ridge) 第5 周,由心内膜下组织增厚形成 位于心球和动脉干内面 两者相对应,呈螺旋状走行 两者相互愈合→主动脉肺动脉隔(aortico-pulmonary septum) 2.螺旋状的主动脉肺动脉隔将心球和动脉干分隔成主动脉和 肺动脉干,且肺动脉缠绕升主动脉 3.心球基部并入心室壁;主动脉和肺动脉开口处的心内膜下 组织增厚形成三个半月瓣(semilunar valve)
静脉窦及其相连静脉的演变 静脉窦开口于心房中央部,窦左、右角分别与同侧总主静脉、脐静脉、卵黄静脉相连 血液多经右角流回心脏→右角渐扩大→窦房口右移 第7~8周,心房扩展快: 窦右角并入右心房→右心房固有部(平滑部) 右总主静脉、右卵黄静脉→上、下腔静脉→开口右心房 原始右心房→右心耳(粗糙部) 窦左角→退化萎缩 近端→冠状窦 远端→左心房斜静脉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