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k likes | 1.97k Views
第四章 循环系统. 一、心动周期 ( 一 ) 概念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 二 ) 时程 : T∝1/f = 60s/75 = 0.8s.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 三 ) 特点 : ① 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 全心舒张期 0.4s → 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③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 心舒期↓→充盈↓+ 休息↓→心衰. ↓→ 心舒期↑. ④ 心缩 ( 舒 ) 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E N D
一、心动周期 (一)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二)时程:T∝1/f=60s/75=0.8s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三)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全心舒张期0.4s → 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心舒期↓→充盈↓+ 休息↓→心衰 ↓→心舒期↑ ④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0.35 1.15 • 1.5 • 0.8 • 150 0.4 0.30 0.50 0.25 0.15
(四)心率 •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 ②正常变异: •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 成人(60~90次/分) • 性别:女>男 • 体质:弱>强 •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一)心房的泵血 心房收缩 ↓ 心房容积↓ ↓ 房内压↑ (右房↑4-6mmHg) (左房↑6-7mmHg) ↓ 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 挤血入心室 (占心室充盈量25%) ↓ 心房舒张 (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
(二)心室的泵血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 (左室内压↑近80mmHg) ↓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继续收缩 ↓ 快速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 ①其时程长短与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 肌缩力↓→等容收缩期↑ 后负荷↑→等容收缩期↑ ②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③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低; ④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 心室容积迅速↓ ↓ 减慢射血期 特点:①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②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量大。
(3)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心室容积继续↓ ↓ 室内压略<动脉压 ↓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继续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30%) ↓ 心室容积继续↓ ↓ 心室舒张前期 特点:①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②因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快速充盈期 特点:①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 ②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的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挤血入心室。
小结: ①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 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②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③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 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 ④后负荷:后负荷↑ ↓ 等容收缩期延长 ↓ 射血期缩短 ↓ 射血量↓
四、心泵功能评定 (一)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60~80ml/120~130ml =50~60% 意义:①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②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③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
(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变 异:随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运动、情绪激动、怀孕时);女子较相同体重男子的心输出量约低10%。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3.0~3.5L/min.m2 变 异:10岁心指数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意 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三)心脏作功量 因心脏收缩不仅射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 在动脉血压不同的个体,心脏要射出等量的血液,动脉血压高者的心脏就必须加强收缩。 因此,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心泵血功能更全面。 搏 功=搏出量×1/103 ×(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压) ×13.6 每分功=搏 功 × 心 率 × 1/103 = 6.23(Kg.m/min) (cm3) (mmHg) (g/cm3) = 83.1(g.m)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每分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心率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 =心舒末期容量=异长自身调节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 前负荷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 充盈时程:心率↓→舒张期↑→充盈量↑ 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搏出量↑ ↓ 前负荷、 后负荷、 心缩力 ‖ ‖ 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Starling定律)
前负荷↑ (心舒末期容量↑) ↓ 心肌初长度↑ ↓ 心肌收缩力↑ ↓ 心搏出量↑ 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特点:调节范围小(∵心肌初长度≯2.25~2.30um)。 意义: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 ↓ Starling定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自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
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机制,可通过心室功能曲线进步说明: 左 中 右 左段:较陡。心功正常工作段:表明初长度在未达到最适前负荷时,搏功随初长度↑而↑。 中段:稍平。说明前负荷-初长度达上限,但对搏出量影响不大。 右段:平坦或略降。说明心肌有抵抗过度延伸的特性,保持搏功基本不变。
2.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概念:指心肌在前、后负荷不变(心肌初长度不变),而改变肌缩程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实现调节每搏输出量的内在特性。 意义: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 收缩能力↑:NE→β受体→cAMP↑→Ca2+通道开放几率↑+开放时间↑→ [Ca2+]i ↑→心缩力↑。 收缩能力↓:ACh→M受体→抑Ca2+通道+激活K+通道 →AP的2、3期缩短→Ca2+内流↓→心缩力↓。
3.后负荷:= ABp 后负荷↑(一定范围内) 等容收缩期↑+心肌缩速↓ 射血期↓+射血速↓ 搏出量↓ 剩余量↑+回流量不变 前负荷↑ 临床:ABp持续↑→心肌肥厚→泵血功能↓ 异长自身调节↑ + 等长自身调节(N-体液) 搏出量恢复正常
(二) 心率 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40~150次/分:↑→每分心输出量↑ >150次/分 →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 <40次/分 →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 注: ①每搏输出量在恒定的条件下,心率是调节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②心率和心缩力是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③一定范围内,心率↑可使心输出量↑。
心肌收缩性 前负荷 神经体液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充盈时程 静脉血回流速 剩余量 每搏出量 后负荷 每分输出量 心 率 血 压↑
六、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组成 心率贮备 搏出量贮备: 舒张期贮备量:15ml(∵不能无限扩张) ∧ 收缩期贮备量:55~60ml(射血分数↑)
复习思考题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瓣膜的状态有何变动?其变动的机制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2.在心脏收缩、舒张过程中,何部位、何时其压力最高?何部位、何时期压力最低?并说明理由。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原理)。 5.说明心排出量的调节,并简述其机制。 说明评定泵血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6.为什么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7、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8、心室舒张期( )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A E
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和生理特性 几个世纪以来,生理学家一直认为心脏是泵血的装置,近些年来,生理学家认识到心脏除有泵血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心钠素、抗心率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等。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70岁一生泵血160000m3。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和电生理特性。
(一) 心室肌的RP和AP
根据各类心肌细胞AP的O期去极化速率和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根据各类心肌细胞AP的O期去极化速率和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有自动去极化。 ②快反应非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无自动去极化。 ③慢反应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动去极化。 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其4期无自动去极化。
(二)心室肌RP和AP的形成机制 • 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 • (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 (2)机制:=K+平衡电位 •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 ②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 到K+平衡电位。 [K+]i> [K+]o=28∶1 [Na+]i<[Na+]o=1∶13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 RP↓ ↓ 阈电位 ↓ 激活快Na+通道 ↓ Na+再生式内流 ↓ Na+平衡电位 (0期) 0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2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阻断剂(TTX),激活剂(苯妥因钠)。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成分为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K+ Na+
2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2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慢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 (53%)、Na+(27%)、K+ (20%)都通透,阻断剂:Mn2+和多种Ca2+阻断剂(异搏定)。 K+ K+ Na+ Ca2+
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3期 3期 ○ 泵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4期: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 K+ K+ K+ ○ 泵 Na+ Ca2+
(三)影响兴奋性因素 • 1.静息电位水平 •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2.阈电位水平 (为少见的原因)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3.Na+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而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 • 完全备用 →失 活 → 刚复活 → 渐复活 → 基本备用 • ‖ ‖ ‖ ‖ ‖ •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 ‖ ‖ ‖ ‖ •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
(四)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其膜通道存在备用状态、激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程 因 •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 • 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不能产生 •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 • -55mV完全失活状态 • 局部反应期: ↓Na+通道 • -60mV刚开始复活 • 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 能产生(但0期 • -80mV 大部复活 幅度、传导、时程 • 超 常 期 ↓ Na+通道基本等较正常小) •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同相对不应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2期(平台期)。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收缩是在肌膜AP触发下,发生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丝滑行实现的。 (1)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心肌都不会发生兴奋反应。 ∴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但在离体蛙心灌流实验中,当[Ca2+]o过高时→钙僵(∵Ca2+利于收缩不利于舒张,出现持续收缩状态)。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
(3)有关心肌收缩的几点说明 ①对[Ca2+]o有明显的依赖性 ∵Ca2+是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但心肌细胞的肌质网很不发达,容积较小,贮Ca2+量比骨骼肌少。 ∴心肌细胞收缩所需Ca2+除从终池释放外,还需由细胞外液Ca2+内流补充,故心肌收缩对[Ca2+]o依赖性较大。在一定范围内: [Ca2+]o↑→Ca2+内流↑→肌缩力↑ [Ca2+]o↓→Ca2+内流↓→肌缩力↓ [Ca2+]o↓→Ca2+内流无→兴奋收缩脱耦联
②影响收缩的因素 • a.前负荷的影响 • ∵前负荷→肌节初长度→横桥联结数→收缩力 • ∴V回流量↑(其它因素不变)→前负荷↑→收缩力↑ • b.后负荷的影响 • 大A压↑→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 • 如离体心脏实验: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逐渐 • 增加后负荷,则心肌收缩力越来越大。 最适初长时→收缩力最大 ↑(超过一定限度)→前负荷↑→收缩力↓
c.缺氧和酸中毒 缺氧和酸中毒→[H+]↑→H+与Ca2+竟争性地与原凝蛋白结合↑→心缩力↓ d.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 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进膜的钙通道开放,加速Ca2+内流,并促进肌质网终末池释放贮存的Ca2+和促进ATP释放供能,兴奋-收缩耦联加强,心缩力增强。 e.迷走神经或乙酰胆碱 迷走神经或乙酰胆碱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增加膜对K+的通透性和抑制钙通道开放, Ca2+内流减少,心缩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