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41 Views
华师大版高中信息科技教材. 第一篇 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建议. 一、教学内容. 二、本篇内容概要. 学生通过第一篇的学习,要求掌握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道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及其组成;了解在使用计算机时的有关安全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交流的能力,继而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学会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E N D
华师大版高中信息科技教材 第一篇 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建议
二、本篇内容概要 • 学生通过第一篇的学习,要求掌握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道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及其组成;了解在使用计算机时的有关安全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交流的能力,继而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学会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 2004年信息科技等级考试试题中,有13道选择题是出自本篇内容,占分值的26%。
三、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室 • 多媒体网络教室(要求能上因特网)
四、教学素材 • 教师上课用演示文稿; •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网址; • 课外参考用书和相关补充资料。
五、教法研讨 本篇内容涉及的是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以概念的实际理解和应用为主,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交流、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参考有关书籍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
六、学习评价 用“基础型课程学科学习评价表”对每位学生作过程性评价。 在本篇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信息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编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信息; 2、理解信息的几个特征; 3、知道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4、知道信息的编码; 5、掌握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技能目标:复习并巩固上网浏览的有关操作,查询与信息有关的内容。 情感目标:1、相互认识,学前教育; 2、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 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四、教学建议 建议课时:2课时。 1、什么是信息:(正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课题,启发学生认识“什么是信息”(信息是表示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介绍了信息的概念后,引出信息量的概念(是用消除不确定性的多少来衡量的)并理解它的含义,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意义的。 2、当代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资源:信息、物质和能源 3、信息的特征: 信息必须依赖于某种载体、 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信息有时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不要强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注: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术语(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术语很重要)要适当的作一些说明,提醒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4、信息的编码:用少量、简单的基本符号,用一定的组合规则,来表示大量复杂多样的信息。如123,Computer。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编码。4、信息的编码:用少量、简单的基本符号,用一定的组合规则,来表示大量复杂多样的信息。如123,Computer。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编码。 了解:(1)文字的编码(英文、中文) (2)声音的编码 (3)图象的编码 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作原理引出数制概念。 5、数制:举例说明 6、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举例(只要求整数)讲解计算的过程。 注:老师在讲解数值转换时,容易把数值转换讲成数制转换,要引起注意,不能混淆! 7、安排20分钟左右时间(视具体情况),让学生上网搜寻本章中出现的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复习上网操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更多知识。
五、课后练习 课后要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主要回绕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基本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教材P11~P13上的填空题和简答题(有所选择),直接做在教材上,老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检查或抽查,也可以让学生互查,并作好检查记录,作为过程性评价中的部分指标评价参考。 六、教学资料 • June Jamrich Parsons等著,《计算机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原书第四版。 • 肖明编著,《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二版。 •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 http://www.cite.net.cn/ • 瑞安信息技术教研网 http://www.xinjiyuan.net/lrz02/xxjs.asp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http://itedu.k12.com.cn
第2章 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工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 2、知道信息处理的过程; 3、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4、知道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工具; 5、知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6、知道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正确搜索有用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存储。 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注重版权意识,学会书写作品引用记录。 二、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教学建议 建议课时:2课时。 1、信息技术? 什么是信息技术?引用中国科普网上的一句话——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摘自中国科普网) 这段文字已明确说明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信息处理技术。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说明信息处理的过程。 2、信息处理工具 引出计算机系统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工具以后,直接给出对“计算机”的早期定义(把计算机定义为“执行计算任务的人”)。基于冯诺依曼对计算机的定义,我们可以把计算机定义为:一个能接受输入、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并产生输出的设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我建议大家参考《计算机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一书,它对计算机有关的各种名词解释通俗易懂,简捷明了。
如: 数据:泛指那些代表某些事实和思想的符号。 输入:是指送入计算机系统的任何东西。 内存:是计算机中存放正等待处理信息的地方。 外存:是指数据不需要处理时长期保存数据的地方。
计算机的组成及处理信息过程: • 建议把《计算机文化》书上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整理一下,以文字材料形式发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材料,但必须注明材料出处。
计算机软件部分: 1、什么是软件:能指示计算机完成任务的、以电子格式存储的指令序列和相关的数据。 2、介绍软件分类 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区别: 系统软件:协助计算机执行基本的操作任务。 应用软件:协助人们完成一项任务。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定义实际上是从它们应用的对象和功能上加以区分的。
五、课后练习 • 通过上网学习,了解更多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并能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完成教材P21~P22习题。 • 六、教学资料 • June Jamrich Parsons等著,《计算机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原书第四版。
第3章 计算机安全、隐私和道德规范 •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安全所涉及的范围; •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 3、知道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 4、学习有关道德规范条例。 • 技能目标: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正确防治,能在计算机操作中使用防病毒工具。 • 情感目标: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维护网络安全, • 2、注重网络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 • 二、教学重点 • 正确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 三、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四、教学建议 • 建议课时:1课时。 • 1、计算机安全:主要包括环境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 2、计算机病毒: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 3、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 寄存性 • 隐蔽性 • 潜伏性 • 传染性 • 破坏性 • 4、隐私权: • 5、道德规范: • 讲解并印发《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五、课后作业 • 收集并学习有关版权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文件。 • 六、教学资源 • 中国版权法,软件版权法等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http://www.pyms.net.cn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二期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 知识与能力; • 方法与过程; • 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自评 教学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教学内容是否适度 3、教学内容是否科学 4、教学课堂容量与思维容量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自评 教学过程: 1、教学思想是否符合二期课改方向? 2、教学结构是否合理(知识、能力、练习、训练)? 3、教学方法、手段是否适度? 4、重点、难点是否抓住?
zlq818@jstel.net ftp://zlq@10.113.2.253:8104 用户名:密码 z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