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人文学院易存国教授主讲

美 学 B e a u t y. 人文学院易存国教授主讲.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美是什么? 1 、 “ 美是什么 ” 问题的提出 2 、 “ 美是什么 ” 问题的探讨 3 、 “ 美 ” 的特点 4 、中西方人眼中的 “ 美 ” 二、美学是什么? 1 、美学学科的确立 2 、中西方美学学科特点 3 、美学与门类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的区别 三、为什么学习美学? 四、怎样学习美学?. 一、 美是什么?. 一 . 对 “ 美是什么 ” 追溯. 公元前 4 世纪柏拉图在 《 大希庇阿斯篇 》 中提出。此后不同

herbst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文学院易存国教授主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美 学 B e a u t y 人文学院易存国教授主讲

  2.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美是什么? 1、“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2、“美是什么”问题的探讨 3、“美”的特点 4、中西方人眼中的“美” 二、美学是什么? 1、美学学科的确立 2、中西方美学学科特点 3、美学与门类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的区别 三、为什么学习美学? 四、怎样学习美学?

  3. 一、 美是什么? 一.对“美是什么”追溯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此后不同 学者、艺术家、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许多 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美学流派。 美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但研究“美是什么”问题,必须用抽象的 哲学方法揭示蕴含在美的事物中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因此,美学是 一门抽象性、思辨性、哲学性较强的学科。

  4. 二、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探讨 • (1)客观派: • 认为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美与和谐、对称、色彩、比例等客观形式因素有联系;

  5. (2)主观派: • 这种理论偏重于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认为美在于心而不在于物,是人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结果。

  6. (3)关系论派: • 这种理论从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美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在于主观意识,而在于两者结合或统一的关系中。

  7. 三.美的特点 (1)形 象 性 (2)情 感 性 (3)超 越 性

  8. 四、 中、西方人眼中的“美” • 中国人眼中的“美” • “美拆解为羊大”,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人心中的美解读为两个层面的含义: • 第一层:把美等同好,指生理感官的满足。 用于满足人生理需要而对其对象的肯定性价,如对食物、酒称之为“美食”、“美酒”,这里的美是“好”的意思。

  9. 第二层:用于伦理评价,是对人的社会行为、 思想、言论符合社会规范的一种认同。 这里的美是“善”的意思,体现了我国文化中“和谐”的传统观念。就人的美而言,美是外在的,也是内心的, 表现在人的长相、气质等方面!

  10. 西方人眼中的“美” • 狭义之美:凡经由感官而能引起感觉和精神的快感的物。 • 广义之美:则不限于此,还包含崇高、优美、悲壮等其它各种美具体方面,这种美不仅提供形式上的快意,还包括美感对象的内在性质。

  11. 二、美学是什么? •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 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史书中有关美的表述 (2)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阐述 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2)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的发表,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12.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 A. G. Baumgarten1714-1762) 学科定义:“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13. (二)美学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

  14. (三)中外美学学科特点 西方美学偏向抽象性、思辨性、系统性 中国美学偏向直观性、感悟性、零散性

  15. 西方有三种美学: • (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等),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等。 • (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如康德、克罗齐(直觉美学)、立普斯(移情美学)、布洛(心理距离说)、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美学) • (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如黑格尔美学、丹纳的艺术哲学

  16. 中国古代的三种美: • (1)以“仁”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 (2)以“道”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 (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17. (1)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 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 中和:喜怒哀乐不过节,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审美意识是: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因此中国的传统艺术大多数都保持了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质。 • 孟子: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的美为:阳刚之美,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中和”之美形成互补。

  18. (2)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 老子《道德经》:提出美与恶;真与善等。 • 倡导“空灵玄远”、“境生象外”等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没有绝对的美)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自自然然,自然而然。 • “无为而无不为”:随意、从容、神闲、气静、悠然、自得、宁静、清幽、淡远、和谐、飘逸、潇洒的美学氛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9. (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 空灵、玄远、寂静、闲适、清丽、缥缈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例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缀石叠山,借景引景,创造曲径通幽,小中见大的感觉,将禅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实景中生出禅境,从有限到无限,于缥缈中见韵致,于空灵中见精神,最终形成中国园林“特有的写意化的自然美和诗画一般的空灵之美”

  20. (三)美学与门类艺术学、一般艺术学关系 1.门类艺术学:研究具体的各门类艺术。如舞蹈学、美术学 2.一般艺术学:把各门类艺术学统一起来研究其共同的东西。 3.美学:研究艺术中的根本问题,即艺术中的哲学问题或哲学中的艺术问题。又叫“元艺术学”。 例如:欣赏中国画。有人说要看笔墨,有人说不要看笔墨,笔墨这个评判标准就成了门类 艺术学——美术学所争论的焦点。如果当我们讨论问题从要不要笔墨变成艺术要不要标准,将一个局限于美术学范畴的问题延伸到其他艺术种类,问题的性质就改变了,从美术学变成美学。

  21. 三、为什么学习美学? 1、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是为现代人的感性确立一块合理性 地盘的需要 3、是阐释和总结已有的审美活动、使之成为现世和后代可以师承的文化传统的需要 4、是帮助人们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感觉能力和审美沟通能力的需要

  22. 四、怎样学习美学? • 1)加强各方面理论修养,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2)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3)要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23. 五、推荐书目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朱光潜:《谈美》,安徽文艺 •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 • 易中天:《破门而入》,复旦大学 •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

  24. 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出版社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广西师大出版社 •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 张法:《中国美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