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第三讲 邓小平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第三讲 邓小平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三、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1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讲 邓小平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讲 邓小平时期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2. 三、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3. 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4.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5.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6. 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7.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二,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 第三,改革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8. 改革的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改革的基本功能不是改变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改革不是“改向”,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9.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10.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1. 首要标准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动力, 发展生产力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 务。

  12. 综合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 国力是国情的表现。国情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阶段;国力反映一个国家在国 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来源: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14. 最终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 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的根本区别。 1978年至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

  15.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6. 3、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第一,我国的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即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开放

  17. 第二,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即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二,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即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的改革,应彻底改变原来僵化的模式,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如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18.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稳定是条件(稳定压倒一切)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国际在线消息:伊拉克战争导致伊拉克当地社会动荡不安,平均每月有3000至4000名伊拉克平民在冲突中被打死。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美国总统布什所估计的数字,此前布什认为从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只有约30000名伊拉克平民丧生。从战争开始至今的五年多时间里,美军阵亡士兵超过4000名,军费高达1000多亿美元。

  19. 新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新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