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37 Views
《 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 》 重难点辅导. 周秀清. 第一章 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了解: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掌握: 我国民族与人口概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重点掌握: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党和国家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一、民族与人口状况 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 56 个,总称为中华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人口在 1 万以下的有 7 个民族。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E N D
《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重难点辅导《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重难点辅导 周秀清
第一章 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 了解: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 掌握:我国民族与人口概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 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党和国家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 一、民族与人口状况 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总称为中华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7个民族。 •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一)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二) 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三) 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第二节 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 四、各民族人民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第三节 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的建立 •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三者互相联系、辨证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落实,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 了解: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条件;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 掌握:民族问题的涵义及其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关系。 •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
第一节 民 族 •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 这个定义,包含着三层含义: • 一是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 • 二是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基本特征的总和。 • 三是民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 其中第二层含义是这个定义的核心。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 一、民族形成 •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以后形成的。这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演进的漫长历史过程。 • 二、民族的发展和消亡 • 民族的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全世界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 • 民族消亡的规律 • 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 • 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 • 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认识和掌握这一客观规律,对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民族问题 • 所谓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 二、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 • 在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但是,民族问题不等于阶级问题。 •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不再是阶级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 三、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 四、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 •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个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来的。这一原理揭示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解决途径与作用。
第三章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 了解: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 掌握:党和国家在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 •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内容;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 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 中国共产党人把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基本原则。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 一、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 在当代社会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即无产阶级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 •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体现是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 三、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 首先应该看到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 其次,要认识到民族利益的特殊性。
第四章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 的全面发展 •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 掌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 重点掌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中所实施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有: • 1.坚持国家帮助的自力更生相结合方针 • 2.兼顾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利益的原则 • 3.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建设方针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 • 一、西部大开发是发展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战略 • 二、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三、西部大开发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 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 把发展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要树立教育与社会一体化的观念 •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
第五章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的基本情况。 • 掌握: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重点掌握: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政策;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第一节、第二节 重视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 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以及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政策。 •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少数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第三节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第六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历程。 •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特征、调整对象和结构体系。 • 重点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必然性和优越性,明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 •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 •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律,具有一些特征 。
第七章 民族自治地方 • 了解: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途径。 • 掌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性质、建立的条件和程序;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及其优点;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地位、人员组成和行使职权的特别规定。 • 重点掌握: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涵义和职能;自治机关的组成特点;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概述 •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在其聚居地方依法实行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 •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种类型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 自治机关具有双重职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国家一级地方行政机关,形势统计地方行政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八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 了解:行使自治权的保障机制。 • 掌握: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的性质和特征;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 重点掌握: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基本内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自治权的含义和特征 • 自治权的含义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自主地管理本地区地方性事务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 自治权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种特定的自主权。 2自治权是广泛性和局限性的统一。 3自治权具有权利和权力的合一性。 4自治权的现实性是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 自治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方面的自治权、经济方面的、财政金融税收方面的自治权、文化教育方面的自治权等等。 •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基本原则 1 依法行使自治权。 2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 反映和代表自治地方各民族的利益和愿望 4 加强自治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第九章 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 • 了解:上级国家机关职责的含义。 • 掌握:上级国家机关职责的特征。 • 重点掌握:上级国家机关职责的主要内容;上级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原则。
上级国家机关职责的含义、内容和原则 • 所谓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是指国家确立的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支持和帮助的法律制度。 • 上级国家机关职责的主要内容 1 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2 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3 加强扶贫对口支援,加速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 上级国家机关职责的履行原则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与保障 •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保障机制。 •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重点掌握:全面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任重道远。
全面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任重道远 •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为全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任务。今后和当前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知法、懂法、用法 2 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威力。 3 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作用。 4 建立健全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