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 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一 ) 能量来源 1. 糖 : 主要 (70 %以上 )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以及抽搐。 2. 脂肪: 次之 (30 % ) 3. 蛋白质: 很少 ( 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 。. ( 二 ) 能量 利用

hes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 第一节能量代谢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能量来源 1.糖:主要(70%以上)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以及抽搐。 2.脂肪:次之(30%) 3.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3. (二)能量利用 能源物质释放的能量有50%转化为热能,其余以自由能形式贮存于ATP中。除骨骼肌运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外功,其余的自由能最终也转变为热能。

  4.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测定中的有关概念 ①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物理热价:指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指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糖与脂肪:物理热价=生物热价 蛋 白 质:物理热价>生物热价(∵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由尿中排泄)。

  5. ②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②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③呼吸商(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RQ=CO2产生量/耗O2量 ④非蛋白呼吸商(NP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 质 耗氧量 产CO2量 物理热价 生物热价 氧热价 呼吸商 (L/g) (L/g) (KJ/g) (KJ/g) (KJ/g) (R 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蛋白质 0.95 0.76 23.5 18.0 18.8 0.85 ───────────────────────────

  6. (三)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kJ/(m2.h)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直接测热法:直接测量从机体体表、呼出气、尿液和粪便排出的总热量。这种方法测定准确,但设备复杂,操作繁琐,现已极少应用。 2.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原理:是利用“定比定律” 测算出一定时间内氧化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再计算出它们所释放出的热量。 3.临床应用的简便方法:用代谢测定仪测定受试者一定时间内(通常为6分钟)的耗O2量(VO2),将混合食物的呼吸商定为0.82,此时的氧热价是20.20kJ,用氧热价乘以所测的耗O2量,即为该时间的产热量。

  7.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全身剧烈活动时,短时间内其总产热量比安静时高出数十倍. 劳动或运动时的能量代谢率 ───────────────-------- 肌肉活动形式 平均产热量(kJ/m2.min) ────────────------------- 静卧休息 2.73 出席会议 3.40 擦窗 8.30 洗衣物 9.89 扫地 11.37 打排球 17.05 踢足球 24.98 ───────────────--------

  8. (二)精神活动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绪激动等)时,由于会导致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及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二)精神活动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绪激动等)时,由于会导致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及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三)环境温度1.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 2.环境温度超过30℃,能量代谢率增加。 3.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机体产生寒战和肌紧张增加以御寒,同时增加能量代谢率。

  9.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额外”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增加10%,糖和脂肪增加4~6%。(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额外”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增加10%,糖和脂肪增加4~6%。

  10. 四、基础代谢(一) 概念1.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的条件如下: ①清晨空腹,即禁食12~14h,前一天应清淡、不要太饱的饮食,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影响;②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力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③清醒且情绪安闲,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④室温20-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2.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二)BMR的正常值: ±10%~±15% >±20%→可能是病态 甲亢:+25%~+80%;甲减:-20%~-40% 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11.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机体各部位体温正常值 体 温 正常值(℃) 腋 温 36.0-37.4 口腔温 36.7-37.7 直肠温 36.9-37.9

  12.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1、昼夜节律:清晨<午后2、性别影响:女性>男性(二)体温的正常变动1、昼夜节律:清晨<午后2、性别影响:女性>男性 3、年龄影响:婴儿>成年人 4、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T

  13.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㈠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肝脏 运动时:骨骼肌 2.机体的产热形式 ①基础代谢 ②肌肉运动(随意、战栗) 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3.产热活动的调节 ①体液调节 ②神经调节

  14. ㈡散热 散热器官: 皮肤(主要)、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 1.散热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皮肤)

  15. (1)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 ━━━━━━━━━━━━━━━━━━━━━━━ 方式 原 理 影响因素 应 用 ━━━━━━━━━━━━━━━━━━━━━━━ 辐射 热射线 肤-气温差.有效面积 空调 传导 直接传递 肤-物温差.导热度 冰袋降温 对流 直接传递 肤-气温差.风速 电扇降温 ━━━━━━━━━━━━━━━━━━━━━━━ 皮肤温度取决于皮肤血流量: ①动脉穿透隔热组织在乳头下层形成动脉网 ②皮下Cap异常弯曲并进而形成丰富的静脉网 ③皮下有大量的A-V吻合支

  16. (2)蒸发散热 影响因素:肤温、汗量(正变)、湿度(反变) 应用:发汗降温 蒸发类型:①不感蒸发 ②可感蒸发(发汗) 气温≥皮肤温度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2.汗液 低渗性 高渗性

  17. 3.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 发汗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类型:温热性发汗(小汗腺); 精神性发汗(大汗腺)

  18. 汗液特点:低渗 大汗→高渗性脱水(只补水可致低渗性脱水) 发汗速度取决于: ①环境温度(正变) ②湿度影响(正变) ③风速 (反变) ④劳动强度(正变) 4.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

  19. 三、体温调节 ㈠ 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内脏) ①冷感受器;②热感受器 皮肤温30℃以下时→冷感受器(+)→冷觉 皮肤温35℃左右时→热感受器(+)→温觉 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20. 2、中枢温度感受器 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PO/AH):①热敏神经元;②冷敏神经元 加温PO/AH → PO/AH的热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冷却PO/AH → PO/AH的冷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21. 下丘脑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与温度关系

  22. 温度变动与下丘脑热冷敏神经元放电关系

  23. 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 下丘脑 VNS 躯体N 内分泌系统 外周R 中枢R [多方输入] [阶层整合] [多方输出] ㈡体温调节中枢 基本中枢:下丘脑 (PO/AH为整合的中心部位) 调定点:(37℃) 调节体温于恒定水平的规定数值

  24.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调定点↑ 孕激素使调定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