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k likes | 1.63k Views
彭國雄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 . 保健處主任 2005 年 4 月 22 日. 認識傳染病. 香港流行性傳染病 的演變歷史. 鼠疫 (1895 – 1929). 天花症 (1980) 霍亂 (60 年代 ) 瘧疾 ( 二次大戰前, 40 年代 ) 肺結核 (50 年代高死亡率 ). 近數十年來,隨著市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及衞生環境的不斷改善,傳染病對本港市民的影響較以往小。 不過,由於傳染病可導致疫症爆發,加上新的傳染病不時出現,市民對傳染病的認識及預防仍然是非常重要。. 近年各種傳染病在社區出現 :. 禽流感 非典型肺炎 ( 沙士 )
E N D
彭國雄醫生香港中文大學.保健處主任2005 年 4 月 22 日 認識傳染病
鼠疫 (1895 – 1929) • 天花症 (1980) • 霍亂 (60 年代) • 瘧疾 (二次大戰前,40年代) • 肺結核 (50 年代高死亡率)
近數十年來,隨著市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及衞生環境的不斷改善,傳染病對本港市民的影響較以往小。近數十年來,隨著市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及衞生環境的不斷改善,傳染病對本港市民的影響較以往小。 • 不過,由於傳染病可導致疫症爆發,加上新的傳染病不時出現,市民對傳染病的認識及預防仍然是非常重要。
近年各種傳染病在社區出現: • 禽流感 • 非典型肺炎 (沙士) • 乙型腦炎 • 腦膜炎 • 鸚鵡熱 • 血吸蟲病
2000至2004年三十種須呈報的傳染病中,較常見的五種包括:2000至2004年三十種須呈報的傳染病中,較常見的五種包括: • 水痘 (每年 10,000 宗以上) • 結核病 (每年 6,000 宗以上) • 食物中毒 (每年 2,000-3,000 宗) • 病毒性肝炎 (每年 300 宗以上) • 杆菌性痢疾 (每年 100-300 宗) 於社區及醫院發生而不須呈報的傳染病並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當中有不少疾病是非常重要及經常發生的,如中耳炎、肺炎、尿道炎等。
香港重要的傳染病 • 就數字及嚴重性作考慮,以下三種傳染病於香港較為重要: - 肺結核 - 愛滋病 - 經性接觸傳染之疾病 • 因公共衛生、專業知識及資源的考慮,以上疾病需由特別的診所及職員處理。
肺 結 核 • 於 1900 年代,香港每十萬人便有 200 多人死於肺病。抗戰時期,情況更為嚴重。 • 隨著環境改善、1952 年開始為新生嬰兒注射BCG 疫苗、有效藥物及醫療服務機制之引進,及廣泛的宣傳教育等,死亡率大幅降至 2004 年的 3.4 人(每十萬人計算)。 • 現今每十萬人發病率是 90 至 100 人。
肺 結 核 • 近年,香港及隣近國家之肺結核報病率保持不變,主要是因為人口老化及肺結核近年並沒有廣泛流傳。 • 人口老化驅使人體抗禦能力減弱,並加速疾病之形成。 • 因肺結核近年沒有廣泛流傳,再度病發之病例比首次病發之病例較多。
愛 滋 病 • 感染源於 HIV 病毒,由性接觸、血液、母嬰傳播或吸毒得病。 (因輸血而受感染之機會近乎零。自 2001 年推行產前愛滋病病毒抗體普及測試,至今並無母嬰感染個案呈報。) • 約 50% 受感染人士會於十年內演變為愛滋病患者。愛滋病人常有肺囊蟲肺炎、肺結核或真菌感染等症狀。 • 於 2004 年,本港共錄得 2,457 宗 HIV 個案,而由 1985 年起計,總共有 703 宗 AIDS 個案。
新出現之傳染病及舊傳染病之重臨 • 現有的微生物經演變而導致新傳染病之出現。 • 某些已存在的傳染病擴散到新的地區或社群。 • 生態環境的轉變而產生以往未曾認知的傳染病。 • 由抗藥力導致舊傳染病之重臨及擴散。
傳染病的出現或重臨之原因 • 人口之增長、遷移及分佈密度 • 國際貿易及旅遊日漸 • 人口老化及醫療科技的進步 (i) 免疫能力減弱 (ii) 微生物及細菌適應力增強 • 環境及氣候之轉變
傳染病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的因素: • 人與動物及人與人之間的頻繁接觸 • 傳染病從首先爆發的地區擴散到其他地方 • 疾病的嚴重性 • 預防及控制傳染病爆發的能力 • 治療疾病的能力
自1973年以來發現的病原體 • 1973 - 輪狀病毒 (Rotavirus) - 嬰兒腹瀉 • 1977 - 退伍軍人桿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ia) - 此菌可經飛沫傳染,即由空氣中之小氣泡顆粒傳播, 亦可透過飲用受污染之水而致病。 - 可引發急性細菌性疾病。 • 1982 - 大腸桿菌 E. coli O157:H7 - 出血性結腸炎、肚瀉、嘔吐、脫水、腎功能衰退等。 - 預防方法包括避免接觸動物的大腸與肉,把食物徹底 煮熟。
1983 - 人體免疫力缺陷病毒 (HIV) - 愛滋病 • 1983 -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 1992 - 霍亂弧菌0139 (Vibrio cholerae O139) - 霍亂疫症 - 於1992在印度發生霍亂,並發現新的致病 病菌,迅速蔓延至鄰國。
1996 - 人類瘋牛症 / 非典型克雅二氏症 (Variant CJD) - TSE致病因子引起。 - 瘋牛症的起因是由於一批得到搔羊症的羊被作成 飼料營養添加劑,用來餵養牛隻而造成的。 - 人類進食病牛的腦、肉或內臟,便會受到感染。 - 腦神經系統病狀,以致死亡。 • 1997 -禽流感病毒 甲型 H5N1 (Avian Influenza) - 流行性感冒 • 2003 –沙士 (SARS) –非典型肺炎
傳染病之重臨 一些已不再威脅公眾健康的傳染病再度重臨及擴散。
傳染病重臨的例子 霍亂 白喉 腦膜炎 肺結核
傳染病是什麼 傳染病是指一些可傳播並使人受感染的疾病 : 多種病原體透過不同的途徑侵入人體所引致。 病原體在體內繁殖或產生毒素,並對正常細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壞,嚴重時甚至引致死亡。
傳染性病原體 微生物: • 有些微生物是必需存在人體內 (如耳、鼻、喉、腸臟、皮膚等) 以保持健康身體。 • 有些則可導致傳染病。
微生物需要食物、水份及在溫暖的地方生存。 • 當有害的微生物侵入人體,並找到適當的環境後,便會大量繁殖及產生毒素, 人體便會發生各種疾病的症狀。
微生物導致傳染病的產生取決於: 傳播途徑 人體的免疫系統 具侵略性的微生物之數量
傳染性病原體 可導致傳染病的微生物: 細菌 病毒 真菌 原蟲/寄生蟲
細 菌 (Bacteria) • 按形態可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體菌。 • 例子: 葡萄球菌、桿菌性痢疾、霍亂弧菌 • 有些細菌能分泌傷害細胞的毒素,或影響/改變細胞的功能,引起身體功能的紊亂。細菌也能直接損傷或殺害細胞。
病 毒 (Viruses) • 比細菌還小的病原體。 • 當病毒進入細胞後,有些會殺死受襲的細胞,又或透過改變細胞的功能使其失去控制,淪為腫瘤細胞。
真 菌 (Fungi) • 黴 (Mould),例如:足癬真菌酵母 (Yeast),例如:念珠菌(陰道發炎) • 常駐在人體的口、鼻及女性生殖道等部份 • 當人體抵抗力衰弱時,或正常寄居於人體的細菌(作用為保護身體)減少時(例如使用抗生素),便會容易被真菌入侵。
寄 生 蟲 (Parasites) • 原蟲 (Protozoa) 單細胞生物,例如:亞米巴蟲 - 痢 疾 • 節足動物 (Arthropods),例如:疥蟲 - 疥 瘡 • 通常寄生於比本身大得多的生物體內,繼而繁殖。 • 有些寄生蟲可被肉眼察覺,如蛔蟲等。
傳染病的四種傳播途徑 1. 直接傳播: 身體接觸 飛沫傳播 –噴嚏、咳嗽(通常傳播範圍侷限於一米內)
直接傳播傳染病例 • 身體接觸 • 例子 : 疥瘡、水豆、手足口病 • 飛沬傳播 • 例子 : 流行性感冒、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2. 間接傳播 經污染物件傳播 Vehicle-borne如玩具、手帕、衣服、水、食物、血液等 • 經病媒傳播 (如昆蟲) Vector-borne(病源體可能在昆蟲體內繁殖) - 機械性 :爬行或飛行昆蟲- 生物作用 : 叮咬
間接傳播傳染病例 • 接觸被污染物件 • 例子 : 頭蝨、結膜炎(紅眼症) • 進食受污染食物 • 例子 : 食物中毒、霍亂、桿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腸胃炎 • 昆蟲等將病原體散播 • 例子 : 登革熱、瘧疾(蚊傳播)、腸道傳染病(蒼蠅、老鼠傳播)
3.空氣傳播 • 含染病媒介之噴霧粒子通常影響呼吸管道。 • 粒子或許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 • 粒子可能是飛沫或是塵埃。
空氣傳播傳染病例 • 身體吸入附有病原體的空氣 • 例子 : 肺結核
4. 其他途徑 • 血液 / 體液傳染過程 : 通過輸血、紋身、穿耳或性行為傳播 • 先天傳染過程 : 病原體由母體進入胎內,使胎兒受到感染
其他途徑傳染病例 • 血液 / 體液傳染 • 例子 : 乙型肝炎、愛滋病、性病 • 先天傳染 • 例子 : 先天性梅毒、先天性德國麻疹綜合症
傳染源 • 指病原體可賴以生存、寄居和繁殖的環境。 • 包括人類、禽畜、昆蟲、泥土等。 • 病原體必須倚靠傳染源作為基地,伺機感染人類。
免疫力 人體表皮擁有對抗微生物侵襲的防禦能力,阻止微生物進到人體組織內,並會將已進入人體組織內之微生物剷除,以防疾病產生。 • 身體表面、皮膚及粘膜的屏障 • 分泌物,如胃液內含的抗菌物質 • 內臟的活動,如腸臟蠕動、尿液排泄、支氣管呼吸、咳嗽及嘔吐等
免疫力 • 細菌入侵身體時,體內的一種白血球 (B 形淋巴胞) 會產生抗體以抵抗細菌,使病者痊癒。 抗體是由特別的蛋白質所構成。
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 以往曾受微生物感染致病,繼而產生對抗該疾病的抗體,稱為天然免疫。 • 有些抗體會產生終生免疫之能力,有些則只產生短暫的免疫力。 • 經常與少量病菌接觸亦可產生抗體。
人工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接種疫苗使體內產生抗體。 將某些具有免疫力人士的含抗體血清或淋巴細胞注射至他人體內。
初生嬰兒的免疫力較弱,雖然如此,由於他們在出生前從母體接收了抗體,並於出生身後從毋乳中吸取抗體,因此,他們於出生後數月內,體內存有免疫力以抵抗疾病。初生嬰兒的免疫力較弱,雖然如此,由於他們在出生前從母體接收了抗體,並於出生身後從毋乳中吸取抗體,因此,他們於出生後數月內,體內存有免疫力以抵抗疾病。
疫苗注射 免疫有效期大致分為三類: • 終生免疫: 如麻疹、腮腺炎。 • 維持多年: 如白喉、小兒麻痺症。 • 維持數月: 如傷寒、霍亂。
衛生署為嬰兒及小孩提供免疫注射計劃,包括:衛生署為嬰兒及小孩提供免疫注射計劃,包括: • 卡介苗 • 小兒痲痺劑 • 白喉、百日咳及破傷風混合疫苗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乙型肝炎疫苗 • 麻疹 • 流行性腮腺炎 • 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 其他
常見的傳染病 1. 呼吸管道系統感染2. 蚊蟲傳播的疾病3. 腸胃疾病
呼吸管道系統感染 • 上呼吸道系統包括鼻、鼻竇、咽喉、氣管及上支氣管 • 下方則包括支氣管頁、肺及胸膜 • 病原體多是病毒或細菌
流行性感冒是什麼? • 一種由感冒病毒引發及傳染性甚高的呼吸道感染。 • 病毒分為甲、乙和丙類 (A、B、C)。丙類只產生輕微病狀,甚或無病狀。甲類和乙類產生流感,而甲類更可引至流感大爆發。
病毒表面含二種不同蛋白質: - “H”血球凝集素 (Haemagglutinin) - “N”神經氨酸 (Neuraminidase) • 感染人類的病毒是 H1N1 及 H3N2 , 而禽鳥是 H5N1。 • 病毒命名會因發現地區之不同而用地區作分類。 • 甲型 H1N1 新喀里多尼亞型 甲型 H3N2 福建型 乙型上海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