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6

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文物解說. 邵族杵音圖. 原住民族文化走廊 解說. 台灣原住民族 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南島語系分布圖.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布.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文物解說 邵族杵音圖

  2. 原住民族文化走廊 解說

  3. 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4. 南島語系分布圖

  5.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布 • 目前台灣的高山原住民共有賽夏族邵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排灣族、卑南族、布農族、阿美族、泰雅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和賽德克族等,共有14個族群,平地原住民共有10個族群,他們分別散居在台灣各地,為台灣這塊太平洋上的淨土,寫下美麗的一頁。

  6. 台灣原住民族分布圖 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兒童網頁 2008年4月23日行政院核定賽德克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之1族分布於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7. 排灣族 排灣族居住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武里鄉一帶,生產方式為山田耕作、狩獵和捕魚。色彩豐富的古琉璃珠更是男女老少都珍愛的珠寶。至於籐編、竹編、月桃蓆的製作在部落裡隨處可見。

  8. 太魯閣族 九十三年一月十四日經行政院院會通過「太魯閣」正名案。分佈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與吉安鄉等。手工藝方面有織布、獵刀雕刻、刀剪等。生產方式是焚田式耕,傳統舞蹈較保守。

  9. 布農族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 的兩側,在海拔1000至 2000公尺之間,是典型 的高山民族。手工藝方 面以籐編為主。布農族 善打獵,他們有一個特 殊的祭典—射耳祭,讓 不滿一歲的男孩比賽射 動物耳朵,來預測他的 命運。

  10. 卑南族 卑南族居住於台東平原 的卑南鄉一帶,卑南族 也是母系社會,男人有 年齡組織,分幾個階段 要進少年會所和青年會 所,接受嚴格訓練,培 養成勇武善戰的勇士, 精細的籐編籃子是其特色。

  11. 邵族 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人口數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 女子自織麻布,且曾以水沙連達戈紋布聞名一隅。

  12. 阿美族 阿美族住於花蓮、台東縣境。因為都住在平地,農業和漁業都很發達。舂米是祭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手工藝方面有製陶、籐編與織布等。

  13. 泰雅族 泰雅族是分佈最廣 的一族,居住於本 省中、北部山區, 包括埔里至花蓮連 線以北的地區。婦 女精於紡織,服裝 多是由織麻縫製而 成。特殊習俗有黥 面、缺齒、拔毛、 穿耳。

  14. 噶嗎蘭族 噶瑪蘭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天生樂水,喜歡濱水而居,一直在宜蘭這個世外桃源繁衍生息,不過 噶瑪蘭人的血緣卻普遍融入宜蘭人中,編織是著名的手工藝。

  15. 達悟族 達悟族製陶粗礦、樸質,木雕規則而細膩(尤其是大船的雕刻)。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的打造也是 特色,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藝的民族。達悟人穿丁字褲,佩帶金飾,不獵人頭。

  16. 鄒族 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以籐編的置物籃或背負獵物用的網袋為主。生產方式以狩獵為主,善於打仗。集會所裡懸掛著敵首籠,專門用來放獵取到的人頭,現在成為祭典的地方。男子有插在帽頂的羽鷲。

  17. 魯凱族 魯凱族居住於台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茙林鄉。   陶壺、琉璃珠的製作最負盛名,其他如籐、竹編器及月桃蓆的製作、刺繡等都是族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雕刻十分出色,紋樣和排灣族類似。

  18. 賽夏族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的山,二年一次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另外賽夏族特有的肩旗及殿玲也是重要的工藝製,兩者都使用於矮靈祭典期間。習俗和泰雅族相像,有黥面、缺齒、拔毛、穿耳。

  19. 撒奇萊雅族 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約一萬多人。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20.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分佈在中央山脈分隔的南投、花蓮高山地帶,以中央山脈白石山腰的一棵巨大石柱為祖先發祥地,在南投仁愛鄉濁水溪上游的祖群,又可以分成土魯閣(Toroko)、督達(Daudar)、德古搭雅(Derqudaya)三個社群。 賽德克族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http://flickr.com/photos/sunshine_chuang/2504059284/(圖片來源)

  21. 原住民中心文物介紹 • 農耕及狩獵 • 漁撈生產 • 搬運工具 • 飲食器物 • 服飾 • 陶器、石建物及石雕 • 竹、木製品及木雕、其他編器 • 樂器

  22. 農耕及狩獵 • 台灣原住民族農、獵並重,唯達悟族漁重於農。主要作物為小米、蕃薯、里芋、甘蔗、薑、麻等;其中小米為最重要的農作物,故農耕祭儀多與小米有關。 • 原住民族狩獵被視為男人的主要工作,雖然現在多已參加農作,但在農閑或主要祭儀前後,族中男人則率相結隊去狩獵,尤以阿美族、卑南族每年必舉行一二次儀式性的團體獵。狩獵的對象,主要為鹿、羌、山豬、山羊、熊、豹、山雉、雞、野兔等。

  23. 主要農作物 • 小米 vaqu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上以小米為主食,輔以乾薯、芋頭等。近代以來,因受漢人影響改為水稻種植後,大都改以稻米為主食,傳統的小米則是在節慶或個人特別喜好才會當主食。

  24. 農具 • 大篩子 dradrakuyan • 成淺盆型,編孔較疏漏,主要用於篩選稻穀、玉米等作物。

  25. 簳仔 cacuquran 編孔密實。收穫穀物時,拿來剝除空 殼及雜物,或用以曬種子、放豆鼓年糕等食物,上面還可用來搓湯圓、做稞。

  26. 簳仔cacuquran • 為月桃編織。

  27. 編孔較密實 • 畚箕 saki 舀出榖庫裡的小米或稻米之器物,用舊了之後,可用於收集牛糞堆肥用。亦用於抓魚獲、挑砂石。 ▲兩側留空,作為把手。

  28. 簑衣 cangesui • 簑衣為傳統農業社會,農人們於下雨天工作時穿著的服裝,功能類似現代的雨衣。材質以棕為主。

  29. 獵物 • 鹿 venan 梅花鹿是台灣原住民賴以為食的肉類來源之一。衣服也都使用鹿皮,甚至死亡都使用鹿皮包裹下葬,所以梅花鹿與台灣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30. 武器─竹弓 • 竹弓由一片竹子做成,兩側突起綁弓弦,射時竹面向外,台灣原住民皆打獵,因此,竹弓使用甚為普遍,早期如泰雅族人亦用竹弓在河中射魚。

  31. 武器─吹箭 • 狩獵用的武器,由吹槍、吹箭兩件組成,並佩有放置箭的筒。在竹管中放置細細的箭,以口吹氣來射出箭。 • 此吹槍為褐色,間隔有深色環帶及環紋裝飾。 • 吹箭筒上有藤編織纏繞,把手頭有山豬雕刻。

  32. 排灣族佩刀 • 佩刀ceqeljap 是排灣群男子外出時的基本配備,可謂第二生命,配掛於腰間,可用以披荊開路、分食獵物與製作工具。 • 主要由握柄、鐵刀、刀鞘三件組成,刀鞘及握柄為木製,按刀形 而製成,用鐵線數條,橫釘在刀鞘上,以固定刀身。

  33. 排灣族刺刀 vuluq • 刀柄上有紅色銅線纏繞。 • 刀鞘前方的長方形突出設計,在拔刀時可供左手繫握刀鞘,便利拔刀。 • 刀鞘上用鐵釘做為固定點,以鐵線交繞固定刀身。

  34. 漁撈生產 • 捕魚是海岸民族阿美族及達悟族主要生產工作,各族群中,聚落多依山傍水,故山溪捕魚的生產習慣僅次於狩獵。 • 捕魚技術:網魚、筌梁、毒藤、涸魚等方法。

  35. 達悟族拼板舟 • 造船方法:先把龍骨放於船底,由許多塊木板拼組而成,板與板之間以桑木釘接合,船體外部細加雕刻。 • 每塊板由不同的親屬提供,具有親族團結的意義。 • 圖紋顏色主要為紅、黑、白:紅色為當地土質大多為紅土,所以船身用自然材料紅土上色。黑色為燒土鍋子所造成黑灰來當黑色原料。白色為用貝類的殼加以火烤後而磨成白色粉末。

  36. 船身雕刻 • 船眼紋:兩頭彎曲處各刻以齒輪狀圖形,意指太陽,為驅邪功用。 • 人形神像:代表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號 • 波浪紋:船腹兩側皆有,上下左右對稱排列。

  37. 邵族人稱為Ruiza,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用以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邵族人稱為Ruiza,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用以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 • 由一塊木頭雕刨而成,製作過程乃先將木頭火燒,將木炭清理乾淨後,再進行雕空。 邵族獨木舟

  38. 捕魚具 surenung • 魚筌 捕魚的竹籠,有很多種尺寸以適應不同水域,底端邊著 到插的細竹,可以防止魚逆流逃出,另一端為取魚貨的開口。

  39. ▲側邊有一小孔洞,用途為放置魚餌。 • 長形魚筌為專捕鰻魚用。

  40. ▲開口有漏斗形倒插竹條以防魚蝦躍出。 • 魚簍 qarubung • 放置魚獲的器具。

  41. 各式漁具 • 邵族魚籃 • 邵族魚簍

  42. 邵族四手網 • 為方型魚網,以竹子綁縛四角,多架設於竹筏上。 • 邵族人將漁網放入潭中,一段時日再拉起,以長柄的小漁網將四手網內的漁獲量撈起。

  43. 搬運工具 • 搬運方法多以人力背負,搬運工具多為就地取材的竹籐製器物,如背簍、網袋、背架、竹筒等。 • 阿美族婦女多以陶瓶至於頭頂運水,瓶身左右有耳,作為扶手。

  44. 竹扁擔 vacaq 挑選老竹製成,因為老竹彈性佳,不易斷掉。將老竹劈成兩半,選用一半,並且在竹扁擔兩端削成鉤狀以利勾吊重物,防止繩子脫落。 物品裝置在兩個籮筐中,再以竹扁擔抬起,以肩扛起兩邊重物,為求平衡,通常左右邊各掛一簍。

  45. 吊籃draraidrai • 又稱「肉籃」,在還沒有冰箱、竹製菜櫥之前,它是用來盛裝魚肉、飯菜的「竹編有蓋提籃」。提把除用來提拿之外,還可吊掛在屋樑上的竹桿上。 • 由竹篾編製而成的,器型與菜籃相似,留有細微孔洞,以便空氣流通,籃子口緣裝設蓋子,可蓋密,以防灰塵或蚊蠅沾染食物。

  46. 泰雅族背籃 • 以竹為骨架,由籐皮編成,其編的技法是六角編。用來裝置各種雜物、地瓜、菜、柴薪、工具等較大的器物。 • 背負方式:額帶式的背籃,背帶掛在額前,籃子靠在上背部,靠頭頸的力量扛物。

  47. 雙肩帶式的背籃 靠肩膀的力量扛物 。孔洞細密,主要用來盛裝穀物等細小物。上端有背紐,可穿背帶。

  48. 竹籮 此件竹籮以斜紋編法,孔洞較緊密,用以放置較細粒的作物或茶葉茉等。可放置於腰間。 • 背簍 有蓋子設計及背繩

  49. 飲食器物 • 各族餐器多以籐或竹編為籩,用以盛飯,以竹勺、竹杯盛湯,排灣族更有雕刻精美的木匙及木製連杯。 • 天然容器如葫蘆瓢、椰子殼亦十分普遍;倒物用的臼杵中,木臼型制各族不同,杵又有木杵及石楚兩種。 • 各族皆嗜菸、酒,如小米酒、薯酒,唯達悟族不嗜煙;卑南、阿美、排灣及達悟盛行吃檳榔。

  50. 木碗 tjapaq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