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86 Views
导航栏. 下页.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 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 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 《 域外小说集 》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 年 5 月,首次用 “ 鲁迅 ”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 新青年 》 杂志工作,成为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主将。. 返回首页. 导航栏.
E N D
导航栏 下页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 返回首页
导航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仪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写作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先生的《风筝》,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都是沉重的,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返回首页
字词认读 丫杈( ) yā chà 憔悴( ) qiáo cuì 诀别( ) jué xián wù sè nüè 嫌恶( ) 瑟缩( ) 虐杀( ) yì 伶仃( ) 苦心孤诣( ) 1íng dīng 可鄙( ) 什物( ) bǐ shí 返回首页
jué 口诀 诀窍 jué 决定 决议 抉择 jué 虐待 肆虐 nüè 疟疾 nüè 字形辨析 诀( ) 决( ) 抉 ( ) 虐( ) 疟( ) 返回首页
词语释义 伶仃: 憔悴: 肃杀: 诀别: 恍然大悟: 尘封: 什物: 瑟缩: 苦心孤诣: 孤独,没有依靠。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形容忽然醒悟。 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返回首页
多音多义 è 恶劣 险恶 凶恶 wù 可恶 厌恶 恶 什 ě 恶心 wū 文言叹词 shén 什么 shí 什物 什锦 家什 返回首页
导航栏 1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品析】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返回首页
导航栏 2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品析】 “久经逝去的春天”中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返回首页
导航栏 3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品析】 “不幸”跟上文的“惩罚”一词前后呼应。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返回首页
导航栏 4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品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返回首页
导航栏 5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品析】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点拨】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本文的意蕴深刻丰富,本文的主题可以有多个角度的阐释。我们可以从那些角度阐释本文呢? 1.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点拨】“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我”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2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3.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点拨】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4.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设问 一般的疑问句是指有疑而问,问的人不知道答案,需要回答。 设问是无疑问,而并不要求回答,或自问自答。表达者之所以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例如: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2、全可祯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 候,作科学研究的。(《卓越的科学家全可祯》) 例1中作者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随后自作答案,使读者同意作者的正确结论。例2是为了引起人们思考,故意向读者提出问题。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本课中的设问句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思想深邃 本文思想深邃,含义丰富,可以从多角度解读: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语言别具特色 《风筝》的语言是别具特色的。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写小兄弟“惊惶” “傲然”。“我”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 “折” “掷” “踏”三个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风 筝 鲁迅 1-2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3-7段:“我”——弟弟 (冲突) 嫌恶、可笑、可鄙 酷爱风筝 (没出息的) (张、惊呼、呆、跳跃) 满足、愤怒、傲然 瑟缩、绝望 精神虐杀者 被虐杀者 自省——讨宽恕 全然忘记,毫无怨恨 少年 ? 中年 沉重、悲哀 (自我解剖 ) 8-11段:在“严冬的肃杀”之中,首尾的照应,虚而实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课堂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记叙了兄弟间的深情,为自己年少时对弟弟的过分管教充满了自责之情,简练的语言蕴含着深沉的感情,以及对整个民族的反思。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应改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相关链接 《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相关链接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