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758 Views
开展美育研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北京教育学院 齐宪代 2011-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的要求. 指导思想之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的要求. 战略主题。
E N D
开展美育研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北京教育学院 齐宪代 2011-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 指导思想之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 战略主题。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锦涛谈学校美育 胡锦涛同和平里第四小学美术教师胡明亮讨论起学校的美育问题,他说,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美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通过美育,使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4年)
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多年来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
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平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不能单方面发展,既不应该高分低能,也不应该有才无德。 当前的全面要注意的是一些价值观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失,如强迫父母买房的博士,如对金钱和财富的疯狂的追求——一些贪官、腐败分子的反面形象,一些秀场中的错误价值观的宣传。
美育与人的全面素质提高 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可以培养审美的世界观、协调德智体其它各育的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促进教育改革以及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人们的世界观 美育主要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的某一行当、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态度的人。 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现。
不同时代的世界观 人类社会历经几种经济社会形态,不同经济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主导性世界观。 原始时代是巫术世界观;农耕时代是宗教世界观;工业化时代,主导性的世界观是(工具)理性世界观。 当今时代,应该提倡的世界观是审美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审美世界观的内涵 人类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树立“人——自然—— 社会”系统发展的观点; 人类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以高尚的人道主义关爱社会与他人; 人类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做到身与心、意与情的和谐发展,培养并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生存”状态。
美育与德育 美育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德育旨在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评价。 而政治上的支持与反对总是以情感的爱憎为前提,道德的教育又必须借助美育特有的强烈感染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能做到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美育与智育 智育无非是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能力又包括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又分为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力就是美育所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它是一种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育与体育 美育与体育作为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美育以培养人的心灵健康为目标,体育以培养人的身体的健康为其目标。 心灵的健康一定会促进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又是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育在各育中的协调作用 美育是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理性与情感以及情与境、言与意的直接统一。这就使它具有了协调德育和智育、体育,协调人的生理与心理的作用。 从脑功能的角度看,美育还具有协调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这就不仅起到了促进德智体各育协调发展的作用,所以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与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反对人的畸形发展。在当前来说主要是反对单纯强调发展智育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升学为目标,只重视适宜于考试的智力因素,忽视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 课程改革则以学生素质培养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美育作为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进一步凸显出来。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重任的“四有”新人,为此需要实施素质教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已形成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
美育是弘扬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美育是弘扬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实行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无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当然,它也犹如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地有其负效应,造成拜金主义泛滥、环境恶化、心理疾患蔓延等等。 当代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出现文化受众的扩大与内涵低俗的矛盾情形。这些情况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面对人机对话、虚拟空间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有可能进一步减少。
时代需要在发展科技与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不仅呼唤人与人的关爱,更要倡导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才能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时代需要在发展科技与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不仅呼唤人与人的关爱,更要倡导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才能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 美育所特具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反映人性要求的特点,使其具有发扬人文精神的功能。
我市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成就 区县和学校领导,对美育的宗旨、内涵,在理解和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美育工作比以往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广大教师在学校的美育教育实施中,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职责,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的美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美育工作在学校仍是薄弱环节 市区县、学校在美育管理体系尚不够顺畅 一部分领导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少数区县和学校艺术类课程没有开齐、开全,没有将美育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进一步全面理解和实施学校美育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美育的含义及源流 • 美育包括美的理论、美的知识、美感及美的规律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功能和属性,是为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服务的。 • 德国18世纪著名艺术家、美学家席勒在给丹麦王的27封信中提出了美育的思想(这些信后来汇集为《美育书简》)。他被称作美育之父。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故为达到美育实施之艺术教育,除适当课程外,尤应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
美育的任务 •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导人们学会欣赏美,努力创造美的世界 • 塑造审美心理结构 • 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 审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活动。 •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形成的。 • 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劳动经验的不断积累,使人类的审美意识逐渐从生活中,从实用中分化出来,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成为人类独有的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审美观 • 审美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审美观是指总体美学观,即主体对美、审美、创造美所持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观念和指导思想,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狭义的审美观是指审美的观点,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 • 审美观有正确、错误,高尚、低俗之别。正确的审美观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们审美观的差异 • 审美观是在对前人和同时代人审美观念的批判、借鉴、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在社会和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与人的哲学观、政治观、自然观、艺术观、伦理观、宗教观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具有深层的社会内容; • 审美观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同一民族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 • 真,是指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的东西; • 善,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利益的活动和行为; • 美,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正确的审美观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2) 凡是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人的创造性,是人民需要和对人民有益的。美的事物要符合真、善的标准,同时还要有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 正确的审美观是崇尚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反对和摒弃一切丑恶的事物,时时处处以审美的眼光来对待一切。
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 要积极宣传和引导学生接触美好的事物,介绍正确的审美观; • 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培养审美观点的审美实践活动; • 要批判与抵制错误的审美观。
塑造审美心理结构 • 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 • 塑造审美心理结构的意义 • 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途径
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 • 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 • 对功利性的超越 • 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 • 审美心理结构的首要特点,是感性、直觉性,它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是通过直观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 • 这种感性是理性积淀的感性,它所包含的理性因素,不是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积淀、渗透在感性之中,溶化在想像和情感之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 在审美心理结构中,情感占主导地位,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并且常把主体的情感移注到客观对象身上; • 审美情感属于高级情感。它直接渗入对象,贯穿于审美的全过程,使审美过程同时变成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并且以情感为纽带将各种心理因素有机和谐地组合起来,形成自由而统一的活动; • 审美情感不要求立即付诸行动,它只是采取观赏的态度,重在情感体验。
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途径 • 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审美教育,这在儿童时期尤为重要。因为,儿童有一种特有的原始完形能力和机体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应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抓紧时机培养训练,尤其是加强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种能力不断向高级发展,使人的心理结构完善、和谐,人格完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提高审美能力 •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增强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感知 • 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它包括审美感觉能力和审美知觉能力两个方面; • 审美感知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它具有对形式进行抽象和选择的功能。对对象进行筛选、简化、分析、综合,从而与特定的人类情感模式(形式)联系起来,引起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
审美感知能力的内容 • 其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的感知能力。从中获得的是悦耳悦目的审美感觉; • 其二,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和情感意味的感知能力,从中获得的是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途径 • 第一,发掘先天的审美潜质。人的先天的审美潜质是不一样的,审美教育应当发现和挖掘受教者的审美潜质,并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 • 第二,加强审美实践的训练。要讲授必要的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让他们广泛参与欣赏自然、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活动。
审美鉴赏能力的内涵 • 审美鉴赏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欣赏能力; • 它包括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两个方面。
审美鉴别能力 • 其一,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 • 其二,对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的识别、判断能力。美的形态、类型是多样的,美的程度有比较美、美的、最美的之分。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学生去欣赏最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