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k likes | 1.55k Views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早期. 中期. 晚期. 原始 RBC. 中幼 RBC. 网织 RBC. 早幼 RBC. 晚幼 RBC. 红细胞. 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概 念. 贫血 (anemia) 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Hb) 、红细胞计数 (RBC) 和 ( 或 ) 红细胞比容( HCT )低于正常最低值 男性 : Hb<120g/L RBC<4.5×109/L HCT<0.42 女性 : Hb<110g/L RBC<4.0×109/L
E N D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早期 中期 晚期 原始RBC 中幼RBC 网织RBC 早幼RBC 晚幼RBC 红细胞 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概 念 •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 • 男性: Hb<120g/L RBC<4.5×109/L HCT<0.42 女性: Hb<110g/L RBC<4.0×109/L HCT<0.37 孕妇: Hb<100g/L
影响血红蛋白浓度的因素 性别 年龄 居住地区的纬度 血容量的变化
影响症状的因素 • 贫血的程度: Hb<80-90g/L→症状 • 贫血的速度: 苍白 急性贫血 失血量达20% 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失血量达50% 严重休克→死亡 慢性贫血 Hb达30-40g/L→症状不明显 •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 年龄,有无心脑血管及肺部等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非特异性) : 疲乏、无力→ 最常见和最早出现 皮肤粘膜苍白→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 活动后心悸、气短→最常见 心脏瓣膜区收缩期杂音Hb <30g/L持续3个月以上→贫血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3.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衰退、晕厥、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耳鸣, 严重贫血→昏迷 4.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厌食→巨幼细胞性贫血早期表现 恶心、腹胀、腹泻、便秘、舌质改变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严重贫血→多尿、尿比重低、蛋白尿 月经紊乱、性功能减退 6.其他:
诊 断 诊断步骤:1. 确定贫血的类型 2. 查明贫血的原因
诊 断 一.病史: 1.贫血的原因或诱因 营养状况, 有无偏食习惯,出血史,周围环境污染,慢性病史,月经史,生育史等 2.贫血的发展过程、严重程度及并发症 症状发生的时间、病程 3.诊断治疗经过,重要检查结果及疗效
诊 断 二.体格检查: 皮肤、粘膜: 苍白、黄疸、瘀点 毛发、指甲改变 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 神经系统异常 肛门及妇科盆腔检查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常规检查: Hb、RBC、MCV、MCH、 MCHC、WBC、PLT 血涂片检查: 形态、有无异常细胞 网织红细胞计数: RC↑→增生性RC↓→增生减低
2.骨髓涂片检查: 观察BM增生程度,各系统细胞的比 例和分类计数,有无异常细胞 骨髓活检: 纤维化、转移癌、肉芽肿 有时需要两者结合
3.其他: 1)便常规: 潜血 2)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 Coombs test Ham test 3)营养性贫血相关检查: SI、SF、 VitB12、叶酸等 4)肝肾功能检查 5)免疫学检查 6)影像学检查: 钡餐透视,钡灌肠
治 疗 一. 病因治疗: 消除贫血的病因是治疗的首要原则 例: 胃肠道肿瘤→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治 疗 二.药物治疗 明确病因之前且忌乱投药 1. 铁剂 2. 叶酸、VB12 3. VB6 4. 糖皮质激素: AA、AIHA、PNH 5. 雄激素: 1)刺激EPO分泌 2)增强BM对EPO的效应 6. EPO: 肾性贫血 7. 免疫抑制剂: ALG、 ATG 、 CsA
治 疗 三.输血 避免肝炎、AIDS等并发症 慢性贫血: Hb<60g/L → 输血
治 疗 四.手术治疗 1.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慢性ITP 2. 胸腺切除:由于胸腺瘤引起的纯红AA,切 除胸腺可使部分患者病情缓解 五.骨髓移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概 念 • IDA :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 血红素合成受到影响以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贫血,其特征为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性铁,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型 • 铁缺乏症三个阶段: • 早期隐性缺铁期(铁耗减期)(ID) • 红细胞内缺铁期(缺铁性RBC生成期)(IDE) • 缺铁性贫血期 (IDA)
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 最常见,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全世界约有5亿~10亿人患铁缺乏症,不及半数为缺铁性贫血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妊娠妇女、月经期妇女、婴幼儿和儿童是高危人群
铁缺乏症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国内): • 婴幼儿的喂养不当 • 儿童及青少年的偏食和鼻出血 • 月经期妇女的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子宫内放置节育环 • 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量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不够 • 反复献血 • 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
铁的分布 铁的代谢 铁的总含量 正常成年人 3~5g 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正常人造血需Fe 20-25mg/d,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RBC 铁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组织。分为执行生理功能的铁以及不执行生理功能的非血红素贮存铁
功能状态的铁 : ①Hb铁(67%) ② 肌红蛋白铁( 3.5~4%) ③仅极少量铁(约1%)在血浆中与运Fe蛋白结合 (3-4mg),最活跃 ④少量铁参与细胞内的生化活动,细胞中各种酶 所含的Fe<10mg,含量低,但功能极为重要, 包 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 成等 贮存铁:占27%,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男性为1000mg,女性为300~400mg
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 大部分来自衰老RBC破坏后释放的Fe 生理状态 食物中摄取 植物:海带、发菜、紫菜、 木耳、香菇 动物:肝、肉、血 病理状态 来自输血和药物
吸收:每天饮食中的铁只有约10%被吸收(1-1.5mg)吸收:每天饮食中的铁只有约10%被吸收(1-1.5mg) 1)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2)形式:血红素结合铁 如肉类中的肌红蛋白所含Fe可完整地 直接被吸收,吸收率为20% 二价离子铁 植物中的Fe多为三价高Fe,需还原成 二价的亚Fe,或与Fe螯合物结合后 才易吸收, 吸收率为 1%-7%
3)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体内贮存Fe的量 ②胃肠功能 ③食物铁状态 ④药物(如维C) ⑤RBC造血状态
铁的运输 经肠黏膜吸收的Fe2+ Fe3++运Fe蛋白进入血浆→骨髓及其他组织→与运Fe蛋白受体结合(幼红细胞表面) Fe 2+血红蛋白 · 铜兰蛋白 氧化 细胞内 线粒体 还原 铁蛋白
铁的再利用和贮存: 再利用:RBC正常寿命120天,每天0.8%的红细胞老 化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80%以上的血红素铁被人体重新再利用 贮 存:Fe蛋白和含Fe血黄素的形成贮存于肝、 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铁的排泄:生理情况下≤1mg /d ①随肠粘膜脱落细胞、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②尿中(少数) ③随皮肤、汗液、脱落细胞→(极少) ④乳汁
循环中的 RBC 单核-巨噬系统 Fe Fe Fe Fe Fe Fe 铁蛋白 Fe Fe Fe Fe 铁蛋白 Fe 铁蛋白 运铁蛋白受体 Fe slow 含铁血黄素 Fe Fe RBC 前体细胞 Fe Fe 运铁蛋白 铁循环示意图
病因和发病机制 • 铁需求增加和摄入不足: • 婴幼儿, 青少年,生育期的妇女,妊娠, 哺乳, PV • 铁吸收障碍: •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慢性腹泻 •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IDA最常见原因 • ①男:胃肠道失血,其中以痔疮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 出血多见。食道裂孔、消化道憩室、小肠息肉、 食道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和胃粘膜病变均可引起 出血。胃肠道肿瘤 • ②女:月经过多 • ③其他:慢性血管内溶血,如 PNH、心脏人工瓣膜置 换术后
缺Fe 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Hb合成降低→IDA ②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含Fe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使患者 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生 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胃酸分泌减少
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 ◆贫血症状: 乏力、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 活动后气短等 ◆组织缺Fe症状: 儿童、青少年发展迟缓、体力下降、 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燥、易怒或淡 漠 ,异食癖(pica) ◆原发病的症状 : Plummer-Vinson 综合征:IDA合并有吞咽困难
2.体征: ①皮肤粘膜苍白 ②毛发干燥 ③指甲扁平,部分患者呈匙状状(反甲)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Hb ↓ MCV<80fl MCH <26pg MCHC <31% RDW ↑ 、RBC小者多见,中心淡染色扩大 RC大多正常或轻度↑ WBC正常或轻度↓ PLT正常或轻度↑
缺铁性贫血血象(Iron Deficiency Anemia, HG)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3.淋巴细胞(lymphocyte),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畸形, 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erythrocytes are anisocytosis, poikilocytosis and obviously hypochromatic).
骨髓像:增生活跃, 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幼红细胞体积偏小,可出现胞质发育晚于 胞核 - “老核幼浆”,粒、巨核系正常 骨髓可染铁的检查可反映贮存铁,是诊断缺铁的 金标准 Fe染色:铁粒幼细胞少(<15%)或消失 细胞外Fe亦缺少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Iron Deficiency Anemia, MG) 1.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normoblasts); 2.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s); 3.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4.淋巴细胞(lymphocytes);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骨髓铁染色 (铁-) (铁+)
铁代谢检查 血清Fe↓<8.95mol/L(500 µg/L) , 总Fe结合力↑>64.44 mol/L(360 µg/L) 血清铁饱和度↓<15% 血清铁蛋白(SF)↓<(<12~14 ng/ml) 其他检查: 为明确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还需做尿常规、便潜血、 肝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及病理等项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IDA 引起IDA的病因或原发病 1.贮存铁缺乏期 : 有缺铁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清铁蛋白↓;骨髓储存 铁↓;Hb和血清铁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 符合1的诊断标准,同时血清铁↓,总铁结 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储存铁↓; Hb正常 3.缺铁性贫血期 : 符合2的诊断标准,同时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鉴别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血红蛋白病等 慢性病性贫血: 多由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等引起,大多为正常细胞性,但有时也可以是小细胞性的。但不同的是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血清铁饱和度正常或增高血清Fe饱合度↓,无储存铁的减少,铁蛋白常↑
治 疗 补充铁剂 1)饮食治疗 2)口服铁剂治疗:首选,餐中和餐后服用,忌与茶同 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治疗有效:1~2 天症状改善,5~10天RC达高峰,2周后Hb↑, 2个 月 后恢复正常。Hb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3-6个月, 或于SF>50μg/L时停药。 3)注射铁剂治疗:副作用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计 算注射铁剂的总剂量。铁的总剂量(mg)=〔150-患者血红蛋白(g/L) 〕 ×患者(kg) ×0.33 病因治疗
预 防 对具有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婴幼儿、儿童、生育期妇女等,及时给予含铁量高且易被吸收的饮食,纠正偏食。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引起慢性失血的疾病。 预后:取决于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巨幼细胞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概 述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红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细胞浆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而形成巨幼细胞 形态学特点:大细胞性贫血,血中可见巨大卵形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巨幼粒细胞 正常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可使髓内细胞死亡增多(红细胞无效造血或原位溶血)
流行病学 我国以营养不良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与膳 食质量差,偏食等因素有关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恶性贫血多见 混合性营养缺乏常见,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者伴 有缺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