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85 Views
逛逛台中科博館. 50121 施 雨 岑. 簡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簡稱 科博館 ,位於 台灣 臺中市 北區 ,是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 台灣科學博物館 計畫中的第一座。本館館區由科學中心、 太空 劇場、 生命科學 廳、中國科學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所共同組成。每年參觀人數居台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達三百萬人次左右。. 基本資訊. 科 博 館 在 哪 裡 ? ? ? ?. 立體劇場.
E N D
逛逛台中科博館 50121 施雨岑
簡介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位於台灣臺中市北區,是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台灣科學博物館計畫中的第一座。本館館區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中國科學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所共同組成。每年參觀人數居台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達三百萬人次左右。
立體劇場 • 立體劇場有417個階梯式位,於97年3月引進最新型世界最高解析度 4K 劇場型數位投影系統,主要設備為採用全世最高解析度 SONY 4K立體電影放映系統。前者利用兩SONY 4K全世界最高解析度3D液晶投影機並HD數位電腦撥放以及運用光學偏光投射原理呈現出高畫質、清晰、絢麗無比的數位化立體世界。加上獨立的六聲道及環繞系統的成音備,更提高了整體演出效果。 高亮度 10000 流明 3D液晶投影機及
太空劇場 • 劇場內部為傾斜 30 度、直徑 23 公尺的半球型設計,有 300 個階梯式座位,主要設備有星象模擬系統及全天域電影放映系統。 • 星象模擬系統為日本五藤光學研究所開發,該系統除傳統星象儀外,尚配置多媒體放映系統一套,其中包括大型幻燈機 8 部、小型幻燈機 45 部。為使節目更生動,另裝高解析度單槍液晶投影機一部,經電腦的控制,將神奇複雜的太空景象,以動畫的方式帶領觀眾遨遊星際,一探宇宙的奧祕。
植物園 • 植物園佔地約四點五公頃,以臺灣低海拔具有的特色生態和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細心挑選仔細檢視臺灣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幾個生態區造景,並表現景觀的趣味及特色。共有:隆起珊瑚礁生態區、蘭嶼生態區、海岸林生態區、臺東蘇鐵生態區、北部低海拔生態區、中部低海拔生態區、南部低海拔生態區及季風雨林生態區等八個區域,選植各式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原生植種,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八百多種植栽。
科學中心 • 科學中心設立主要目的在於鼓勵觀眾動手操作並主動參與,希望觀眾從動手做中,引發探討的興趣;從操作中,接受科學的訓練;從遊戲中,學得科學的知識;從探索過程中搜尋大自然的奧祕。藉科學性、挑戰性、娛樂性及探索性之展示及活動,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生命科學廳 • 本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總主題,利用十三個展示區分別呈現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的動態。從生命的源, • 栩栩如生地介紹各種生命型態的崛起、演化與適應及探討人類的生、老、病、死。有些生命在演化過程中甚至走向滅絕,其間的許多意涵,實在值得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好好省思。 • 此外,本區亦展示全世界博物館都渴望擁有的古埃及文化重要蒐藏—木乃伊。現場除展示男性木乃伊及人型棺柩外,還配合影像、圖片,展現古埃及人的防腐技術,並一探古埃及人靈肉共存的神祕死後的世界。
人類文化廳 • 本區以世界文化、中國的科學文明及大洋洲為總主題,涵括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的漢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及台灣南島語族等七個主題。展示內容包羅象: • 從中國醫學的演進及影響,中國天文 、地理、工藝技術的發明應用,世界不同的氣候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農業,中國特有的地理文化發展出特有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台灣南島語族到大洋洲文化,都有詳細的介紹。在這裡,您可以見識到我們前人的智慧發明,也能體認到人類文化的變遷歷程。
地球環境廳 • 本區設計以地球的環境與能源為主,包括以下展區: • 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您可藉由先進的媒體設備一睹您身處環境的節奏和奧妙 • 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三個展示主題:可透過觀察箱、生態造景、標本、模型認識各種自然現象 • 涵蓋地動驚魄、足下寶藏、瀛海探奇、人與環境、物種保育等主題的劇場教室:活潑生動的科學演示、新穎的視聽教材、生物活體、各式標本、精緻複製品以及實驗器材為您提供您所需的教學服務。
921地震教育園區 •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以保存九二一地震遺址及提供地震教育資源為特色,於921地震的五週年-93年9月21日起對外開放「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影像館」。歷經多年的努力,於921地震八週年-96年9月21日陸續完成了五大主題展示館,全區建設宣告完成。 • 新建完成的「毀損教室保存區」與「地震工程教育館」,將帶領觀眾目睹、證實結構破壞的癥結問題,進一步了解建築防震的原則與概念;「未來防災教育館」以實境實物和遊戲式展品,帶領民眾學習救人與自救的防災要領;在「重建紀錄館」裡,我們將看到台灣人如何走出地震的陰霾,以及破碎的社區、校園和家園如何重現驚人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