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馬 禮 遜 來 華 2 0 0 年

馬 禮 遜 來 華 2 0 0 年. 1 8 0 7 – 2 0 0 7. 馬 禮 遜 蒙 召 宣 教. 馬禮遜 ( Robert Morrison ) 一七八二年一月五日生於 英國北部諾森伯蘭郡 摩帕鎮的布綠村, 自小受到家庭和教會薰陶, 十三歲時就能背誦詩篇 第一百一十九篇全篇, 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 他不單對語言和文字極為敏銳, 更對上帝的話語有深切的渴慕。 十六歲已積極參加教會各項活動。 十八歲決志獻身事奉上帝。 他經常探訪病人和窮人, 以及閱讀一些差傳雜誌。. 十九世紀倫敦街頭一景. 一八○三年一月六日, 剛滿二十一歲的馬禮遜

holmes-veg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馬 禮 遜 來 華 2 0 0 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馬 禮 遜 來 華 2 0 0 年 1 8 0 7 – 2 0 0 7

  2. 馬 禮 遜 蒙 召 宣 教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一七八二年一月五日生於 英國北部諾森伯蘭郡 摩帕鎮的布綠村, 自小受到家庭和教會薰陶, 十三歲時就能背誦詩篇 第一百一十九篇全篇, 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

  3. 他不單對語言和文字極為敏銳, 更對上帝的話語有深切的渴慕。 十六歲已積極參加教會各項活動。 十八歲決志獻身事奉上帝。 他經常探訪病人和窮人, 以及閱讀一些差傳雜誌。

  4. 十九世紀倫敦街頭一景 一八○三年一月六日, 剛滿二十一歲的馬禮遜 到霍士敦神學院進修。 在校期間,他表現勤奮, 有嚴謹的靈修生活。 • 十九世紀倫敦的泰晤士河

  5. 同學對他有這樣的評語︰ 「沒有一個同學像他那樣 追求崇高的品格, 那就是︰ 一、對上帝最熱熾的敬虔; 二、有堅持不懈的勤奮精神; 三、對任何事情都獻出最大的熱情。」

  6. 一八○四年三月, 馬禮遜向倫敦傳道會 申請到中國傳教, 並開始學習中文, 準備將聖經翻譯成中文。

  7. 忍 辱 負 重 宣教士的路並不易走, 馬禮遜的父親希望他能留在英國, 他的哥哥湯馬士(Thomas) 更嚴厲的責備他不顧家。

  8. 馬禮遜卻誠懇地向父親解釋︰ 「萬事都互相效力, 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 (羅馬書8︰28) 馬禮遜更祝願他的父親 能得到上帝一切的供應。

  9. 踏 上 征 途 馬禮遜於一八○七年一月八日 在倫敦蘇格蘭教會被按立為牧師, 一月三十一日繞道美國前往中國。 一八○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馬禮遜乘匯款號(The Remittance) 首先途經紐約,然後到中國去。

  10. 在出發前的一天,他在日記中寫著︰ 「求主幫助我得到基督的恩賜, 讓我記得有一場仗要去打, 有一場賽跑要去跑, 有一項重大的使命要去完成, 有一項債我要還, 直到我去世的時日。」

  11. 在航程中, 遇上風雨交加, 翻起的海浪像山那樣高, 馬禮遜竟然能在惡劣的環境中 作出這樣深刻的反省︰

  12. 「在這個過程中, 我心裡只想到把重擔都交給上主。 有人會問︰『上主的恩典到哪裡去了?』 但恩典卻教我說︰ 『噢,我是多大的罪人啊!』 在一切祂容許我們遭遇的事上, 祂都與我們同在, 祂所做的都是良善的事, 但是我們卻行事詭詐。」

  13. 在旅途中, 有一位商人嘲諷馬禮遜說︰ 「馬禮遜先生, 你真的指望自己能夠改變 偉大的中華帝國的偶像崇拜觀念嗎?」 馬禮遜以異常堅定的口吻說︰ 「先生,我不能, 但我相信我的上帝能。」

  14. 一八○七年九月七日抵達廣州。 當他抵達中國後, 才發現自己沒有身分可以留下來, 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 他加入英國東印度公司任中文翻譯員。 • 東印度公司商標

  15. 他這個決定 受到很大的非議, 有人質疑他是否 已經忘記對上帝的承擔, 轉而追求世俗的名利; 更有人批評他任職商館的翻譯員 有損宣教士的形象。 • 澳門東印度公司

  16. 馬禮遜面對這些嚴厲的批評, 仍然從容處之, 因為他清楚自己來中國的使命。 他嘗試向倫敦會理事們解釋︰ 「這項職務首先可以確保我能在中國居留; 其次,它可以增進我的中文能力;

  17. 第三,所得的薪金可以 幫補英國教會支持我 福音工作的經濟負擔…… 或許還可以使 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 因為看到宣教士為公司服務, 而不再對宣教士反感。」 • 廣州東印度公司

  18. 馬 禮 遜 遇 上 瑪 麗 馬禮遜抵達廣州之後, 展開倫敦傳道會指派他的兩項任務︰ 一、編寫一部中文字典, 要超越以前歐洲人所寫的任何字典。 二、把聖經翻譯成中文, 好使佔當時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 能夠直接閱讀聖經。

  19. 早期中外通商書 馬禮遜來華初期, 除了要適應語言和 文化的轉變外, 還要堅持學習中文。 但他每主日都會停止工作, 專心敬拜上帝。 • 馬禮遜在廣州 經常出入的十三行

  20. 在他孤單的時候, 上主讓他認識 莫頓先生(Dr. John Mordon)一家。 莫頓的兒子威廉很喜歡馬禮遜, 並跟隨他學習拉丁文。

  21. 同時,馬禮遜有機會遇上了 莫頓先生的大女兒瑪麗, 瑪麗溫柔且莊重。 馬禮遜與瑪麗兩情相悅, 且懷著同一心志,兩人終成眷屬, 一起肩負重任。

  22. 米 憐 到 任 相 助 馬禮遜牧師雖然有堅毅的魄力, 但面對艱巨的任務,獨力難支。 一八○九年十二月, 他主動報告母會, 希望多派一名宣教士來華。 • 米憐(William Milne)

  23. 終於在三年半之後, 即一八一三年七月四日, 米憐牧師夫婦 (Rev. & Mrs. William Milne) 抵達澳門, 成為馬禮遜的好伙伴。 • 米憐及其夫人

  24. 米憐雖然未能像馬禮遜一樣, 以東印度公司翻譯員的身分留在中國, 但卻成就了福音在亞洲地區傳播的工作。 • 馬六甲的英華書院

  25. 他被派往馬六甲, 建立一個具備講道、教會、印刷出版等 多功能的佈道站, 作為倫敦傳道會在亞洲宣教的基地。

  26. 米憐不單在翻譯聖經的事工上有份參與, 更加在馬六甲擔任英華書院院長, 與馬禮遜並肩, 宣傳基督的福音, 積極推動東西文化交流, 使人與上帝、 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 • 咸豐十一年由香港英華書院 所印刷的舊約聖經封面

  27. 初 熟 之 果 對一個傳道者而言, 最大的滿足感, 莫過於見到有人對福音產生回應, 生命得著改變。 一八一四年, 由馬禮遜牧師施洗, 蔡高成為中國第一位基督徒。

  28. 一八一六年, 在米憐夫婦帶領下, 梁發在馬六甲受洗, 成為中國第二位基督徒。 他隨米憐夫婦在馬六甲工作, 是一名印刷工人。

  29. 梁發信主不到六年就撰寫了 《救世錄撮要略解》, 此書雖然只有三十七頁, 卻包括了十誡、 幾段經文、 三首聖詩和禱文。 梁發是唯一從頭到尾 參與中文版聖經印刷工作的人, 他更帶領妻兒信主。 • 年老時期的梁發

  30. 梁發最後沒有令馬禮遜牧師失望, 他決志獻身成為中國第一位傳道人, 終生努力傳揚福音。 馬禮遜牧師對他的表現 深感欣慰。 • 梁發所著的《勸世良言》 • 年輕時期的梁發

  31. 米 憐 夫 婦 相 繼 離 世 一八一五年四月, 米憐牧師偕同妻女、 中文老師和印刷工人梁發往馬六甲, 展開佈道的工作。 夫婦二人同心協力, 勞心勞力,開辦「義塾」, 供貧苦華人子弟讀書、 學寫字和打算盤。

  32. 米憐牧師特別著重 印刷所的設立, 他創辦華文第一份月刊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 第一份中文刊物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一八一八年開設馬六甲英華書院。 七年間, 撰寫、印發了二十多種中英書刊。

  33. 他在馬六甲擔任基督堂堂主任。 同時,米憐夫婦二人也須照顧子女, 疲累的景況,可想而知。

  34. 一八一九年三月二十日, 米憐師母病逝。 一八二二年六月四日, 米憐牧師因肺病病逝, 終年三十七歲,留下四名子女。

  35. 十 三 行 火 災 十三行位於廣州城南岸, 坐落在珠江河上, 長約半哩,寬約六百呎, 住在裡面的差不多都是外國人。

  36. 由於裡面由十三楝建築物所組成, 是中國十三行商租給外國商人 作辦公室和廠房之用, 當時稱為「十三夷館」。

  37. 一八二二年十一月一日, 十三行商館發生火災, 十三夷館被波及, 焚燒兩天, 洋行多被焚毀, 損失甚巨, 五萬人無家可歸, 有數十名中國百姓被燒死。

  38. 馬禮遜牧師個人的損失也不小, 大半的財物都被燒毀, 為馬六甲印行新約聖經而準備的、 價值一百英鎊的紙張也付諸一炬。 • 馬禮遜所譯的新約聖經

  39. 此時此刻, 令馬禮遜牧師難堪的是 目睹人性的敗壞, 自私的中國官員和商人 不願對無依者伸出援手, 馬禮遜牧師面對這樣的情況, 越發覺得中國人需要福音的改變。

  40. 瑪 麗 難 產 身 故 一八二○年八月, 馬禮遜師母瑪麗在離開中國六年之後, 帶著一對兒女回到馬禮遜牧師身邊。

  41. 一八二一年六月八日, 即將臨盆的瑪麗 突然感到身體不適, 兩天後, 在馬禮遜牧師懷中 嚥下最後一口氣。

  42. 在廣州的英國友人奧利芬(D. W. C. Olyphant) 在信中勉勵馬禮遜牧師︰ 「我能體會你的損失有多重大, 我真心地同情你。 但正如你教導別人的, 我堅信你現在受的悲慟令你哭泣, 但你不同那些不信 『耶穌已經廢除了死亡』的人。」

  43. 其後又得知米憐牧師的死訊, 馬禮遜牧師在日記寫著︰ 「九年前的昨日, 我們夫婦倆歡迎米憐夫婦到澳門。 如今,我們四人中的三人 都不到四十歲就離開人世了, 只留下我孤苦伶仃地生活。

  44. 然而,主的旨意是美好的, 他們都是在福音的應許和盼望中去世, 而且都是死在自己的崗位上。

  45. 他們在戰場上捨棄身軀, 忠於救主的大業, 直到最後一天, 他們沒有一個臨陣逃脫, 這教我滿心喜樂, 即使我最為不幸的瑪麗, 也是回到中國才離世的。」

  46. 馬 禮 遜 之 死 一八三四年, 在馬禮遜牧師人生最後的半個月, 正好碰上中英雙方開展 外交談判貿易的新關鍵時刻。 • 馬禮遜紀念教堂

  47. 七月十五日, 英方任命的駐華商務監督 律勞卑爵士抵達澳門。 七月十七日中午, 律勞卑宣讀英王的諭旨和任命書, 馬禮遜牧師被任命為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的 「中文秘書兼翻譯官」。

  48. 七月二十五日, 馬禮遜牧師從澳門乘船到虎門, 準備改搭另一艘船到廣州, 由於該船要隔天才起航, 所以馬禮遜在船的甲板上露宿一個晚上。

  49. 當晚非常炎熱, 又下了一場大雨, 馬禮遜牧師不久就病倒了, 最後於八月一日在廣州離開人世。 馬禮遜在死前四個禮拜, 在日記中寫著︰ • 在澳門的馬禮遜紀念碑

  50. 「藉著這本中文聖經, 即使在我死後, 我也能夠說話, 上帝已經給我極大的榮耀—— 使用我將摩西與大衛以及 上帝的先知與使徒們 受上帝感動後所寫下的文字, 翻譯成中文。 • 馬禮遜所編的《英華字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