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49 Views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改革 和教学论文的撰写. 陈 怡. 序 一 、教育的本质 1. 教育是什么 2. 教育的目的 3. 教育的目的与人性 4. 教育的本质与文化 二、教育改革的深化 1. 深化的途径 2. 应注意的问题 3. 关于大学的管理 三、教学论文的撰写. 序 一、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康德 说: “ 人们可以把两种发明看作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这就是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 。” 《 论教育学 》 李泽厚 说 : “教育学 —— 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 《 哲学纲要 》.
E N D
序 一、教育的本质 1. 教育是什么 2.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目的与人性 4.教育的本质与文化 二、教育改革的深化 1. 深化的途径 2.应注意的问题 3.关于大学的管理 三、教学论文的撰写
序 一、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康德说:“人们可以把两种发明看作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这就是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 《论教育学》 李泽厚说:“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哲学纲要》
二、教育自身要反思 中国教育的特点:不断地在改革。是需要,但更需要做一下全面的、系统的反思。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 第三个问题更重要,中国教育的重要缺失之一在不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人的共性和个性。
三、教师要热爱、珍惜自己的职业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 教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 示范、教化、养成。 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使命。
一、教育的本质 1. 教育是什么 1.《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2.《教育大词典》的解释: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西方人的理解: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发挥,即引导受教育者的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引出一个人内在的潜能。
5. 大教育观的观点: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体际间和主客体之间的、以共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由此须建立全面的人才观、平等的师生观和多样化的教育观。
2. 教育的目的 1.康德: 使人成为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2.教科文组织: learn to learn,to do,to be, to live with others. 3.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实 现自我、成为他自己。 4.蔡元培: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以美育代宗教。 5.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 教育的目的与人性 教育以育人为目的,必须研究人,研究人性。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通过自己的创造不断追求自由!自由是什么?是真善美的统一。
何谓“人性”?人性即人的禀赋,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一种人通过实践而形成的后天特性。何谓“人性”?人性即人的禀赋,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一种人通过实践而形成的后天特性。 中国书院的宗旨:“学达性天”。强调人通过教育认识自己,努力成就自己,以上达于天,实现“天人合一”、“性命合一”。
中国历史上的人性理论 性者,从心从生,谓心灵与生命一体,且以心统生。 先秦诸子论人性: 孔子对习言性,告子即生言性, 孟子即心言性,庄子复心言性, 荀子即知言性,中庸即诚言性。 ●人性善恶之辩。告子:性不善不恶;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世硕:性有善有恶。 ●人禽之辩。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察于人伦,由仁义行…”。荀子:“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 性灵论。“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 “人受命于天,…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汉书·董仲舒传》对策第三篇) ● 性三品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 二元论。张载:“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读书要在“变化气质”。 ● 人性发展过程论。王阳明:“无善无恶性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 ● 重教说。《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西方的人性理论 ● 苏格拉底:人的本性和目的是善的完成。 ● 柏拉图:人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成。 ● 休谟的《人性论》: 1739年面世。三卷: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 ●康德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回答:1.人能知道什么?2.人应该做什么?3.人可期望什么?4.人是什么?
●卡西尔的《人论》: 人没有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文化活动。从事历史创造活动的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这就是人的本质。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就是符号,就是文化。 人是什么?人是创造者。人自己创造自己,人就是人的历史。
人性的界定和组成 ●界定: 不包含动物性,只指非动物性,即不同于动物性的那一部分属性,以强调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性者,质也。) ● 组成: 由理性、德性、情性和灵性组成。 和人的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理性和抽象(逻辑)思维对应,德性、情性和形象(具象)思维对应,灵性和直觉(悟性)思维对应。
所以,教育要以提升人性,以培养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为首要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理性和德性、陶冶情操、启发灵性。所以,教育要以提升人性,以培养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为首要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理性和德性、陶冶情操、启发灵性。 教育的重要任务还在于让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成为自己。所以,教育既要提高人性的共性水平,也要发展人的个性。
4. 教育的本质与文化 教育用什么育人?用文化,用优秀文化,而不仅仅是技术和专业。什么是文化? 《易经 · 贲卦》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即:文化者,“人文化成”也! 文化者,人化也,使人区别于禽兽,区别于他人,区别于他族。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
什么是优秀文化?既指最优秀的当代文化(包括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指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文化,办一种有品位的文化。 什么是优秀文化?既指最优秀的当代文化(包括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指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文化,办一种有品位的文化。 综上,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用优秀文化育人;成人:成为追求真善美统一,理性、德性、情性和灵性和谐发展的人,成为自由的人;成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成为自己。
二、教育改革的深化 1. 深化的途径 系统工程: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小学→中学→大学; 课程→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知识→能力→素质; 教的改革(方法、手段)→学的改革→ 评价的改革。 “钱学森之问”与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
2. 应注意的问题 ● 系统设计,各负其责 学生: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要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自己的一生打好基础; 教师:尽心尽职,将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学生,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做到教学育人、文化育人; 学校: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提供最好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国家:真正理解教育,重视教育,重视文化。
●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义:以优化的知识和有效的传授为基础,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和谐发展的内涵:理性、德性、情性、灵性的和谐发展,科学和人文的和谐发展。 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使 理性、德性、情性、和灵性都得到培育和发展。
● 培养创新人才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 1.清楚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2.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独立思考的能力;5.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 推进“研究性教学” “研究”的涵义: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做人之未做,有所超越。(“超越”的两种方式:纵向超越和横向超越。)“研究”的本质就是真正做学问、做探究。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低卑到没有学术、不需要研究。 (附:学术的4种类型: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传播知识的学术和应用知识的学术。) 关键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强实践 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实践出创新。创新始于问题,基于实践,成于灵感(悟)。 培养“问题意识”。 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三、关于教学论文的撰写 好论文的条件:抓住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亮点,做好工作;写好文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锦上添花。 1.打好基础: 选好题目,开展研究,争取立项,扎实实践。
2.写好论文: 理论与实践结合,展示新意。 提炼观点,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精选实践内容,具有典型意义。 3.几点注意事项: 不求系统全面,求深度; 言之有物,论点鲜明; 文字简练; 投合适的刊物。
期望国家更加重视文化、重视教育; 希望学校加强文化自觉、以师生为本; 希望学生提高主体意识、珍惜自己的青春,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真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期望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