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k likes | 2.58k Views
请将手机打至振动状态 wlm9757@126.com 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同行们、朋友们 :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的粗浅学习体会,对一系列相关内容做一些学习和解读。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中国教育再出发 —— 关于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的解读. * 一、背景和过程 * 二、内容和亮点 * 三、意义和实施 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 万利铭. 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准教育发展脉搏.
E N D
请将手机打至振动状态 wlm9757@126.com 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同行们、朋友们: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同行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粗浅学习体会,对一系列相关内容做一些学习和解读。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中国教育再出发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解读 *一、背景和过程 *二、内容和亮点 *三、意义和实施 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 万利铭
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准教育发展脉搏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准教育发展脉搏 • 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教育大会,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 规格之高乃近年来少见。会议主要围绕着不久前刚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展开。 • 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就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了重要报告;李克强副总理就贯彻落实这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国务委员刘延东就如何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作了总结讲话。
这次会议有一些特点: 规格最高 措施实在 形式创新 既往开来 立即贯彻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战略目标催人奋进! • 一幅宏伟的目标蓝图,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中绘就;一个科学的行动纲领,在世界和中国的热切期待中诞生。 • 教育规划纲要既系统设计、谋划长远,又突出重点、部署近期任务;既注重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阐述,又提出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又对全社会提出了要求。 • 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蓝图立足于未来10年,其深远影响将延续于长远,永载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
感悟与体会 • 当电视上只听到主持人声音未见其人的时候,我还在猜:是袁部长在主持会议吗?画面上出现了李克强副总理主持会议的形象,这让我感觉意外了。接着是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同志全部到场,更觉隆重。然后是胡总书记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重要讲话,再接下来是温总理就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几点意见。这样的阵容,这样的盛况,也许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 • 一是前所未有的振奋。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它表明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态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决心。 • 二是前所未有的自豪。胡总书记讲话中对教育的作用、功能和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 • 三是前所未有的紧迫。温总理的讲话中专门谈到了教师,说:我国现有1600万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奠基者。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光辉之处就在于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师范教育的目标决不是造就教书匠,而是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
序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 ★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七大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 • 谋划未来,推动发展,中国如何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如何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 • 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 •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0年7月13日,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2010年7月13日,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世瞩目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总动员令。
大潮起,风帆扬。 • 中国,迎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春天; • 中国,开启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征程; • 中国,吹响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角。 • 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帆启航。 • 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世界趋势,立足中国国情,满足人民期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世界潮流浩荡汹涌,中国巨轮勇往直前。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教育是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教。 •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发展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基本要求。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 • 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谋划蓝图。 •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战略决策。 • 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这是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战略规划。 •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出发点。 • 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战略部署。 • 各方面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决策科学性。
一、背景和制定的过程 • (一)历史的回顾 • (二)起因 • (三)《规划纲要》制定工作过程
一、背景和制定的过程 • (一)历史的回顾 •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制定和出台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指引航向。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 1985年5月,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由此,掀起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新征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 • 为贯彻落实纲要,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文件、三个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文件、三个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 每一次会议的召开和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将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这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 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障,教育是基础。(邓小平)
(二)起因 1、为什么要制定《规划纲要》? (1)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是什么?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 今后10年是我国建设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竞争的激烈,都要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济方式在转型。在这个时期我们非常需要人才。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一流的国家。 •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趋势,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文件。
(2)“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温家宝)表现在哪里?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们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跨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的大体相当;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2)“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温家宝)表现在哪里?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们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跨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的大体相当;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 • 1、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 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 3、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 4、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 5、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 6、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3)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3)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 什么叫新的历史起点?两个迈进: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就是新的历史起点。 • 新形势、新任务: 1,过去几十年教育着重是抓好学生上学的问题,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今后要转向上好学,接受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叫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五个“一”,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个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做到这五个“一”就叫人民满意的教育。
(3)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3)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 2,过去几十年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扩大规模,扩招建校,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由规模、数量、硬件为主的外延发展型转向质量结构软件为主的内涵质量提高型。 要求我们既要搞好课堂教学,又要搞好课外教育;既要给学生打好双基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既要学生全面发展,而又要有个性的发展。 • 3,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的建设、仪器的配备,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抓好硬件的同时,要着重抓好软件。 抓教育思想的更新;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课程教学的改革;抓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内涵、苦练内功,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什么是新时代要求: •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视野下,教育的目标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成绩;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接受;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而不是当下。 • 因为学生如果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能力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茫的人。 • 要从成长教育——成人教育——成才教育。 • 教育本是改造人的本领和人的潜能的统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替代不了人格的塑造。只有能“转知为智”的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明的对话与沟通的重大使命。我想我们的教育要为“化知识为能力、化理论为德行”的教育助一臂之力。 • 培养学生要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央视曝“教育八大潜规则” 也许是巧合。在周济被免,袁贵仁获任教育部部长的当天,央视报道了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 潜规则一:免试就近入学——却争相择校; • 潜规则二:择校费名亡实存——且都是“被自愿”; • 潜规则三:叫停奥数——又现希望杯; • 潜规则四:禁止以升学率排名——各校却以此争第一; • 潜规则五:不得分重点班——就建创新班; • 潜规则六:节假日不得违规补课——换个地方继续补,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 • 潜规则七 :禁止有偿家教——你的学生我来教; • 潜规则八:不得办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
有待破解“教育九大难题” • 一是教育水平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问题,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钱学森很遗憾,温总理很内疚。教育上不去,我们的科学、技术、管理就上不去,所以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世界大学排名靠后。教育水平问题,既是一个教育实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能力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学习力和创造力问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问题。 • 二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 三是教育行政化的问题。这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端。把不懂教育的官员安插到学校当领导(掺沙子),把教育的骨干内部提拔搞行政或外放地方去做官(自挖墙角或被挖墙脚)。
有待破解“教育九大难题” • 四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这是目前教育最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 五是教育的人才问题。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蔡元培那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来筹办教育。 • 六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问题。 • 七是教育的投资问题。 • 八是教育的竞争力问题。办教育有时也得赶鸭子上架、引狼入室。 • 九是教育的师德建设问题。现在有一些教师,学术不端,言行不端,玷污教师的名分。
教育中的多与少 • 成人控制太多,个人兴趣太少 • 规定内容太多,自主学习太少 • 标准答案太多,发散答案太少 • 学科知识太多, 人文素养太少 • 学习时间太多,体育锻炼太少 • 纸笔训练太多,体验探究太少
作业练习太多,尽情玩耍太少 • 在校生活太多,闲暇去处太少 • 智力活动太多,体力劳动太少 • 记背死知太多,灵活运用太少 • (直接告诉孩子结果的教育是最低级的教育方式,是对最愚笨的人使用的.自主招生.) • 教辅书册太多,自主阅读太少 • 优越条件太多,艰苦磨练太少 • 分数评价太多,多元评价太少
性别同一太多 差异教育太少 • 男孩危机。举手投足少阳刚气,为人处世娘娘腔,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 • 综合表现不出色 • 应学武术,跆拳道.育阳刚之气. • 男生:天性淘气叛逆、重钻研善思考、善于用望远镜看问题(男生往往重钻研善思考而轻阅读记忆,观其大略而忽视细节;) • 现在教育方式的后果将到30年后才能体现,如果把男孩当女孩养,我们会失去一代男人。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评眼下流行荧屏的“伪娘”
女生:情感听力发展早于男生. • 重阅读善记忆.善于用显微镜看问题(女生往往重阅读善记忆而轻钻研思考,长于审视细节而忽视全局) • 语数外的学习,重记忆轻思考的考试对女生有利.(据统计,2007年高考,30个省份产生66名高考状元:其中女生46人,男生20人,女生比例超过70%。 • 《高考阴盛阳衰折射出教育制度改革问题重重的“冰山一角”》 安徽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就有85个 是女生,15人是男生。(见2007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85:15,比例之高,阴盛阳衰之极,令人瞠目结舌。比如今 年,据统计,男女状元的比例是17:35,男状元约占30%, 女状元约占70%;而文科状元男女比为1:8。
2007年9月1日《文汇报》发表沈致远先生文章:《女生垄断京沪苏浙高考状元的原因:一则喜一则思 》)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京沪苏浙等地文理科榜首几乎全为女生所囊括。闻之一则以喜,一则以思。 首先是喜:非泛泛之喜,乃千年难逢之大喜。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女性始终排斥在科举大门之外。 一则以思:人文荟萃的京沪苏浙女生在高考独占鳌头意味着什么?我在想:女生获得高分是否与高考命题评分有关?是否与 中学教育方式有关?说得具体些:会不会试题过多限时太紧重记忆轻思考?会不会教材罗列叙述多启迪理解少?会不会教学照本宣科 多引导思考少?我认为很值得教育界深入了解认真思考。这决不仅是考试中男女谁占先的问题,果真如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我们呼唤创新型人才,然而我们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却不利于选拔创新型人才,由此并引导着基础教育的教学不能去培 养创新型人才,岂不是南辕而北辙、缘木以求鱼? 频繁的题海、作业、死记硬背的考试,是男生的大敌,却是女生的专长;就是说,在其他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女生显然更适合当今的高考;换言之,当今的高考更适合女生。 “这决不仅是考试中男女谁占先的问题,果真如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全球化大潮冲 击下,如不善思考怯于创新,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兹事体大,不可掉以轻心。” • 女:厚德载物.淑女方幸福. • 中性教育文化如增强,导致性别差异缩小, • 民族创造力下降. • 两性吸引力低,同性恋增,离婚率高
诺贝尔奖情结: • 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 • 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的讲话 • 日本得诺贝尔奖达到了15个人。 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三个日本人;日本科学家2002年夺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在化学领域,日本人已经连续3年获奖。
日本人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比较 • 日本人 最高学历 是否留学回国人员 所获奖项/年 获奖所在国 • 汤川秀树 博士 否 物理/1949 日本 • 朝永振一郎 博士 是 物理/1965 日本 • 川端康成 大学 否 文学/1968 日本 • 江崎玲於奈 博士 物理/1973 美国 • 佐藤荣作 大学 否 和平/1974 日本 • 福井谦一 博士 否 化学/1981 日本 • 利根川进 博士 医学/1988 美国 • 大江健三郎 大学 否 文学/1994 日本 • 白川英树 博士 是 化学/2000 日本 • 野依良治 博士 是 化学/2001 日本 • 小柴昌俊 博士 是 物理/2002 日本 • 田中耕一 大学 否 化学/2002 日本 • 南部阳一郎 博士 物理/2008 美国 • 小林诚 博士 否 物理/2008 日本 • 益川敏英 博士 否 物理/2008 日本
日本人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比较 • 中国人 高中前受教育地 高中后受教育地 最高学历 所获奖项/年 获奖所在国 • 杨振宁 中国 中国/美国 博士 物理/1957 美国 • 李政道 中国 中国/美国 博士 物理/1957 美国 • 丁肇中 台湾 美国 博士 物理/1976 美国 • 李远哲 台湾 台湾/美 国 博士 化学/1986 美国 • 朱棣文 美国 美国 博士 物理/1997 美国 • 崔 琦 中国/香港 美国 博士 物理/1998 美国 • 钱永健 美国 美国 博士 化学/2008 美国 • 高 锟 香港 香港/英国 博士 物理/2009 英国 • 高行健 中国 中国 大学 文学/2000 加拿大
你比较出来了什么吗? ▲日本人获奖所在国------日本产12个,美国产3个,国产率 80%; 中国人获奖所在国------中国0个,美国7个,英国1个,加拿大1个,国产率0%; ▲为什么?华人出了九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不过这些人都是在美国那块土地上。 ▲问题出在哪里?温总理指出了症结所在:“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我们环顾左右,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灿烂笑容越来越少,老气横秋越来越多;想象能力越来越少,死板知识越来越多;创造能力越来越少,条条框框越来越多。 ————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的讲话
学校教育:授之以鱼抑或授之以渔? •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曾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学生 • 1.能够知道答案 1.能够提出问题 • 2.带着兴趣听讲 2.表达有力的观点 • 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 4.能抓住要领 4.能演绎推理 • 5.完成作业 5.寻找课题 • 6.乐于接受 6.长于出击 • 7.吸收知识 7.运用知识 • 8.善于操作 8.善于发明 • 9.长于记忆 9.长于猜想 • 10.喜欢自己学习 10.善于反思反省 可以看出,前者的教育方式是授之以鱼,而后者则是授之以渔。对照一下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属于哪一种?培养的哪一类学生?很显然,是聪明的孩子。
学校教育:授之以鱼抑或授之以渔? • 在我们学校中,一堂成功的课的标准之一,是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教学内容,没有留下任何疑难问题。 • 现实情况中,我们的学生年龄愈来愈大,就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却愈来愈少。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踏入社会后,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意识也越来越薄弱。 • 因为我们实行的是培养聪明孩子的教育,是教人“学会”的教育。而培养智慧学生的教育,则是教人“会学”的教育。前者重在接受能力的培养,后者旨在发现能力的培养。一种朝向已知,一种指向未来。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进了大学之后,反倒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了?!因为在大学以前的学校里,我们的教师总是在千方百计的将他们已有的知识教授给我们,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教我们学到了算术的技巧,却没有学到数学的智慧。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越来越平庸的人。
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期望。※为了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困难和热点问题。
2《纲要》编制的背景 • 制定一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教情和人民需要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时代的召唤。 •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世情、国情、民情、教情。
世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世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长远谋划教育改革发展。
胡鞍钢:中国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 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几年相继制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现在马上公布《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呢? •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三大竞争。因此,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 2006年,中国率先推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 2009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了美国创新战略; • 2010年2月,日本政府又公布《第四次科技发展基本纲要》,也提出了本国的战略。 • 2010年3月份,欧盟特别公布了《欧洲2020年新的战略》,这一战略主要是集中在科技、教育和创造工作。 • 由此可知,每一个大国都在力图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抢占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尖端人才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以便于立于不败之地。
胡鞍钢:中国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 《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三个核心目标:我们称之为“世界最大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这就意味着中国目前9000万的高等教育人口将翻一番,到2020年将接近2亿人。2亿人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目前世界第五大人口国家。 • 中国政府制订了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制订了三大国家发展规划,确立了三大国家发展目标。这些战略和目标,它们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支柱,也成为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三大法宝。 • 投资、消费、出口发展的三驾马车; • 教育、科技、人才动力的三驾马车。
国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国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 • 2020年我国将进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 未来10年,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民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民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解决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教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教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形势的更高要求。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这是我国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第一个背景,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 •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大的制约瓶颈。 • 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 温家宝总理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与国家未来”,强调“不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国家就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这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水平,就是“强国必先强教”。它不是一般发展问题,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科教兴国战略问题。 •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是要恢复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中国在世界上是什么样的国际地位?那就是在1830年之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三分之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教育就不可能建设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