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93 Views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城市温度环境 第二节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温 度的适应 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城市温度条件. 一、 热岛效应. “ 热岛效应 ” : 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气温现象 。( 0.5-2.0 ℃ ). 城市热岛温度剖面图.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第一, 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城市使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深色的屋顶等 热容量、导热率高 ,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但其反射率低。 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多次反射和吸收,导致太阳辐射能增多。.
E N D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 第一节 城市温度环境 第二节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城市温度条件 一、热岛效应 •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气温现象 。(0.5-2.0 ℃ )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 第一,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 城市使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深色的屋顶等热容量、导热率高,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但其反射率低。 • 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多次反射和吸收,导致太阳辐射能增多。
第二,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森林、草地、农田组成的下垫面要大的多,吸收热量多。第二,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森林、草地、农田组成的下垫面要大的多,吸收热量多。 • 第三,城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空气逆辐射大于郊区,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 第四,城市内各种燃烧过程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高。 • 第五,城市特殊的地面,植物占面积相对较少,不透水面较大。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热量的扩散。
(二)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1、大范围气候:稳定的高压控制下,气压梯度小,微风或无风,无云或少云,有下沉逆温时易产生。 2、城市规模:大城市较为明显,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人为释放热量多的市区易形成高温中心。
3、时间因素 • 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中纬度城市在理想状况下,热岛强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夜现象,落日后2~3小时(约21时),此时的热岛强度最大。日出后乡村加热比城市快,热岛逐渐减弱,到次日中午13时左右为最低。 • 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冬>秋>春>夏
(三)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重城市空气污染 城市热岛环流、气流向市区辐合,把城郊工厂的污染物带到城区,污染城区空气。当高空有逆温层时,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污染物在城市上空弥漫,严重污染空气。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派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造成二次污染,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派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造成二次污染,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相应措施 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派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除此之外,应当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多植树造林,在下沉气流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的过程中削弱污染。
2、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2、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 易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
3、影响取暖季节的能耗 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取暖季节比郊区缩短,节省取暖的能源消耗,可消减城市大气污染。 4、影响城市积雪 冬季,高纬度地区城市地热岛效应可减少城市积雪的频率、积雪时间和积雪深度。使城市积雪少于郊区,减少城市建筑物的雪压。
5、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 热岛效应会使春天来得早,秋季结束晚,城市无霜期延长,极端低温趋向缓和,有利于树木生长。
(四)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 • 消减人为热量的排放 • 消减城市的净辐射量:增大城市反射率,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消减大气污染 • 增加城市热量交换和植物光合能量转换等: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水设施,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二、城市小环境温度变化 气温: 冬季,楼南侧气温最高,北侧最低,东侧与西侧居中, 夏季,楼西侧气温比南侧略高。 地温: 楼南侧冻土期比露天对照减少1倍左右,而北侧冻土期比露天对照略长
第二节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 、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1、促进生化反应的酶,特别是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酶; 2、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细胞内的溶解度; 3、蒸腾作用; 4、根系吸收能力。
三基点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点”温度。 • 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表现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 • 最适温:该温度时酶活性最高。 • 最高温:达到该温度时酶失去活性。
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差;反之。两者之间有过渡。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差;反之。两者之间有过渡。
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与植物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K=N·(T-T0) 式中,K为该植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植物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积温可作为:预测植物地理分布;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不同作物的有效积温不同:如马铃薯的有效积温为1000-1600度;玉米为2000-4000度;椰子为5000度以上)。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积温可作为:预测植物地理分布;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不同作物的有效积温不同:如马铃薯的有效积温为1000-1600度;玉米为2000-4000度;椰子为5000度以上)。
三、极端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低温 1、直接伤害:包括冷害、冻害和霜害。 • 冷害(又寒害):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 它是喜温植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的主要障碍 • 多发生在温度相对较高如我国的南方地区。
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 北方地区,冻害是低温的主要的伤害形式
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 初霜(早霜):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引种南方植物 • 终霜(晚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引北方植物 • 霜期:初霜——终霜;无霜期:终霜——初霜。无霜期被视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 园林植物(特别是幼苗)引种易遭受霜害。
2、间接伤害 • 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伏。发生地:寒温带土壤含水量大,土壤质地细。小苗和幼树易受害。
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向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向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 发生地:昼夜温差大,高纬度地区、薄皮树种。 • 措施:树干包扎,缚草或涂白
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 • 发生地:多发生于土壤未解冻的早春,多风城市易发生。 • 措施:迎风面设置挡风设施,幼苗北侧设置土埂
(二)高温 1、高温对植物的伤害 • 间接伤害: • 破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饥饿受害; • 破坏水分平衡:蒸腾作用加强,植物枯死至死亡。 • 高温抑制氮化合物的合成,氨积累过多,有毒物质积累
直接伤害:>400C蛋白质变性; >500C生物膜结构破坏等。
2、高温对植物伤害的常见类型 • 皮烧(日灼伤):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植物组织的局部死亡。 • 发生时间:多冬季,朝南或南坡及有强烈太阳光反射的城市街道。 • 症状:树皮呈斑点状死亡或片状剥落。(细菌入侵) • 树种:光滑的薄皮树(冷杉);措施:涂白
根茎灼烧:高温表土灼伤幼苗根茎造成伤害。措施:遮荫或喷水降温根茎灼烧:高温表土灼伤幼苗根茎造成伤害。措施:遮荫或喷水降温
第三节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一、园林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方面: • 生活在低温中的植物芽和叶片具油脂类物质,芽具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 • 极地和高山植物植物矮小并常呈匍匐状或者莲座状等; • 一些植物的叶片在冬季变为红色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
生理方面: • 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 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 • 最有效的生理适应就是休眠。
2、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 • 形态适应: • 植物体有密绒毛和鳞片(能阻挡阳光); • 植物体呈白色或银白色、叶革质发亮(能增强反射); • 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阳光的接受面积); • 树干和根茎具有木栓层等(具有绝热和保护的作用)。
生理适应: •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可溶性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 • 蒸腾降温; • 有些植物具反射红外线的能力(白杨、刺槐等)。
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一、园林植物的遮荫作用(又减光效应) • 植物的遮荫是要通过植物的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使到达地面的热量有所减少。 ——植物叶片对热效应最明显的红外光的反射率 可达70%,沥青为4%,鹅卵石为3%。
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植物群落层次越多,所阻挡的太阳辐射也就越多,地面温度下降的越快;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植物群落层次越多,所阻挡的太阳辐射也就越多,地面温度下降的越快; • 对于单株植物来讲,树冠越大,层次越多,遮挡的太阳辐射也越多,遮荫作用越明显。 • 增加群落的层次性或扩大冠层的幅度等途径来实现。
园林植物对地面、建筑的墙体、屋顶具有遮荫效果(自然冷却能源)。园林植物对地面、建筑的墙体、屋顶具有遮荫效果(自然冷却能源)。
二、园林植物的增湿效应(凉爽效应) • 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同时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8%—25%),使之产生凉爽效应。 三、营造局部小气候 • 大片园林绿地能使城区环境趋于冬暖夏凉,有利于空气流动。
四、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 ——增加园林绿地面积能减少甚至消除热岛效应 • 有人统计,lhm2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 • 如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t水分,吸收107396亿J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五、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 • 解决城市的温度问题不完全取决于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但它的大小却是城市环境改善与否的重要限制因子。 • 在良好绿化的基础上,植物覆盖面积对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