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52 Views
二十世紀與全球化. 國立台北大學 通識教育. 課程大要. 在過去一百多年中,人類史無前例走向一個息息相關的現代世界,其中 20 世紀又更是現代世界全面開展階段。然所謂現代世界,它不但包括新的生產方式及經濟組織,亦影響到人類群體的政治及社會結構,以至價值觀念,故又以「現代性」名之。 但到 20 世紀最後十年,挑戰「現代性」的概念或實踐卻風起雲湧,形成所謂「後現代」風潮,過去支撐現代社會的組織架構如民族國家,以至核心價值的理性,均面臨土崩瓦解。. 課程大要.
E N D
二十世紀與全球化 國立台北大學 通識教育
課程大要 • 在過去一百多年中,人類史無前例走向一個息息相關的現代世界,其中20世紀又更是現代世界全面開展階段。然所謂現代世界,它不但包括新的生產方式及經濟組織,亦影響到人類群體的政治及社會結構,以至價值觀念,故又以「現代性」名之。 • 但到20世紀最後十年,挑戰「現代性」的概念或實踐卻風起雲湧,形成所謂「後現代」風潮,過去支撐現代社會的組織架構如民族國家,以至核心價值的理性,均面臨土崩瓦解。
課程大要 • 「後現代」固然有振弊起衰,促使現代社會反省之功,指出過去唯歐洲中心的現代化理論之缺失與及理性概念之僵化,但它的多元理論強調各學科及地域之自主論述,反而造成人類社群的細分及科際無法整合。 • 本課程以「現代性」出現過程為主軸,討論它的發展及內在矛盾所產生的變遷,希望由一個整體歷史知識了解過去一百年人類走向,方能建立脈絡,思考未來方向。
課程基本資料 • 名稱:二十世紀與全球化 • 編號:U2340 • 授課時間:學期課,每週一上午10時至12時 • 授課地點:國立臺北大學民生校區309、310教室 • 授課對象:大學一年至四年級學生,以社會人文專業學生為主(非歷史系) • 修課學生人數:約50人。
第一講、現代世界的開始 • 強調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性,它生產科技、組織管理、交通通訊的發展,為20世紀現代社會奠定基礎,同時亦會以美、俄、日、中四國為例,說明現代化是世界性共同事業,起步時間相差不遠,以後的差異只不過是發展遲速不同而已。 • 討論一:《現代化的動力》
布萊克(C. E. Black),〈第三章 現代化的政治〉,《現代化的動力》,台北寰宇,1974。
第二講、帝國主義與戰爭 • 本講主要說明帝國主義是是人類史上首次把全球人類連繫一起的機制,透過其科技及生產工具,觸發第一波的全球化。其次是探討帝國主義作為戰爭機器的另一面相,最後誘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 討論二:《西線無戰事》
第四講、現代社會的出現 • 現代社會出現於1920年代,它的消費社會型態,開20世紀人類生活方式先河。本講會介紹該時期新的生產型態、管理方法、分配以致消費方式;20世紀有關傳統與現代的爭議,亦開始於此時,它貫穿整個世紀,成為思想文化生活重要論述。 • 討論三:《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
第五講、經濟大恐慌 • 第一次消費社會所帶來之結果,亦是20世紀人類重新制訂社會及政治議程重要參考依據。本講內容重點為經濟大恐慌發生之經過、原因及影響的檢討,並介紹19世紀市場理性在此期間所受到懷疑,社會主義挑戰的強化,以及傳統與現代漸擴大為政治議題。 • 討論四:《摩登時代》
第七講、法西斯主義與戰爭 • 法西斯主義是西方社會對現代性懷疑所產生之結果,它企圖超越社會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文化上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結果走上種族主義。本講會以德國為中心,介紹種族主義在西方出現以及導向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 討論五:《極權主義之源起》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第二章 猶太人、民族國家與反猶主義的產生〉,《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文化,1995。
第八講、東西文化衝突與戰爭 • 太平洋戰爭雖以日本擴張為核心,基本上仍帶有種族及文化矛盾色彩,其底流更代表日本對西洋近代性的反撲。本講重點介紹日本自大正以來思想之混亂、亞細亞主義在日本近代所佔位置及其與大東亞的關係。 • 討論六:《近代的超克》
第九講、現代社會的成熟 • 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1950年至1970年是美國世紀的高峰,由美國代的現代性隨其國力而掌全球牛耳。本講重點在陳示本期消費社會的走向成熟的特徵,都會中心大規模相繼出現、新社會體制形成、社會趨向保守及一體化,價值分化為是非分明的善惡兩極,但批判聲音並未冺滅。 • 討論七:《社會學的想像力》
第十講、由反抗現代社會到後現代 • 現代社會雖漸成主流,但反抗聲音仍不絕如縷,本篇在介紹60年及70年代各種反抗運動,如民權運動、學生運動、消費主義運動、女性運動。 • 討論九:《憤怒之愛》
第十一講、冷戰 • 道德化亦及之於國際體系,隨著科技進步,人類首次可以透過科技直接影響世界,世界一體化形成,道德價值亦隨而傳播,主流價值遂分為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陣營,諷刺的是,傳統現代性所支持的國家理性及民族主義亦在普世道德下受到壓抑,但國家權力均衡仍在作用,民族運動依舊勃勃發展,為冷戰體制埋下變數,美國是第一個在冷戰中受到挫傷超級大國。
第十三講、社會主義世界的瓦解 • 本講重點在說明社會主義世界的崩潰過程,內容以蘇聯為重點,說明蘇聯革命的過程、內部體制的官僚化及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
第十四講、全球化社會與後現代 • 1990年代是全球化口號響亮時代,但亦是地區及族群意識高漲的年代。本講內容著重介紹高科技發展過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大規模跨國界的人口與文化流動現象,傳統認同與多重認同間的矛盾。
結論 • 學生意見 • 互動性十足,挑戰頗大(不習慣發言,但經驗很棒) • 學術文章閱讀頗難(篇幅太大會減低興致) • 電影欣賞方式佳 • 經與同學討論可更了解自己想法,重新思考過去的認識,感受深刻 • 學習到如何深入評論 • 較之過去通識課經驗充實,每星期都有不同收獲,跨越不同領域,吸取不同知識,可思考不同層面的問題 • 課程與討論時間都不夠,課程內容可再精簡一點
未來課程調整方向 • 討論部分,可思考調整文章篇幅或單一文章依內容分項討論,以利同學閱讀的深入性 • 課程可依討論部分再做精簡安排 • 電影欣賞方面可再進一步設計規畫,利用影像做互動教學,是未來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