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62 Views
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运输及各种血液成分的质量要求. 本章目的: 阐明各种血液成分的特点、质 量要求。 了解各种血液成分的采集制备方 法、检测、保存和运输。.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 45 %) 血小板 血液 占体重的6~8% 血浆 ( 55 %). 一 . 血液理化性质.
E N D
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运输及各种血液成分的质量要求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运输及各种血液成分的质量要求
本章目的:阐明各种血液成分的特点、质 量要求。 了解各种血液成分的采集制备方 法、检测、保存和运输。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45%) 血小板 血液 占体重的6~8% 血浆 (55%) 一.血液理化性质
1.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主要负责运送氧气到机体组织。成熟的红细胞寿命大约120天。1.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主要负责运送氧气到机体组织。成熟的红细胞寿命大约120天。 2.白细胞:一组有核细胞,涉及抵御感染和产生 抗体。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3~5天。 3.血小板:在凝血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细胞。在正常人体血液循环中的平均寿命是7~9天。 4.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携带细胞和其它物质,如:蛋白、凝血因子和其它化学物质。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 1. 红细胞:细胞内含有一种物质称为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为全身各组织携氧。血红蛋白男性平均在135~170g/L,女性平均在120~160g/L。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组有核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正常成人在(4~10)×109/L,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抵御炎症感染。
3. 血小板:正常成人体内血小板含量为 (100~300)×109/L,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对人体的凝血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功能是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4. 血浆:抗凝血的黄色上清液即为血浆。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运输和调节,参加免疫、凝血和抗凝血。
三、各种血液成分的采集 一、全血的采集: 1.全血定义:将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到含有一定量保养液的采血袋内所制成的血液制品称为全血。
2.要求采血袋贮存在尽可能阴凉的地方,最好2~8℃,这一范围的温度可以降低在采血穿刺时可能进入血袋的细菌和污染物的生长。2.要求采血袋贮存在尽可能阴凉的地方,最好2~8℃,这一范围的温度可以降低在采血穿刺时可能进入血袋的细菌和污染物的生长。 目前使用的采血袋保存液多为CPDA-1,即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磷酸二氢钠和腺嘌呤。 (
3.全血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①采血的过程中必须是无菌操作,抗凝剂与血液必须充分混匀。 ②采血速度:200ml全血采集时间﹤3分钟,400ml全血采集时间<6分钟。 ③采血过程不顺畅的全血不能不用于制备血小板。。
④全血采集后的保存要求: 采集完毕的血液立即放入冰箱或预冷的贮血箱内,箱内的温度要维持在2~8℃,冰块不可以直接与血袋接触,防止溶血。 若准备制备手工分离血小板则需放置在22℃±2℃的 保存箱内。
二. 血小板的采集: 1、机采血小板:特点是:每袋血小板来自一个献血员,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 2、手工制备血小板 :用三联袋采血,保存于22±2℃,于4~6小时内密闭下分离制备。 三.粒细胞的采集:方法同血小板的采集。
四、血液的检测 要对采集后的血液,包括全血、浓缩血小板及浓缩粒细胞等进行ABO血型的正、反定型和Rh0(D)的定型,同时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和ALT的检测。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及传播途径如下: 1. 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 ①输血、注射药物、纹身、穿刺、针灸或皮试、与被感染者的伤口接触。 ②性接触 ③母婴垂直传播。 潜伏期:约在感染后50~180天。
2.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与乙肝大致相同, 潜伏期约50天。
3. 梅毒: 后天性:性传播传染 先天性:母婴垂直传播。 梅毒螺旋体在潜伏期即产生,但它的抵抗力极弱,采集的血液在4℃存放3天即可死亡,只要输注在2~8℃冰箱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即无传染梅毒的危险。
4.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为性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4.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为性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急性感染常出现在6~12周,潜伏感染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久,潜伏感染也可以称为无症状的携带者。
五、血液及其成分的安全贮存 1.全血和红细胞的保存: ① 温度:血液必须始终保存在2~8℃的温度范围内。实施全血和红细胞输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恢复或帮助维持机体的携氧能力,以及维持机体的循环血量。如果血液不是贮存在2~8℃,它的携氧能力会大大降低。
如果血液贮存在8℃以上,那么在采集过程中由于疏忽而进入血液的细菌可能会繁殖到一定程度,从而导致输血有致命的危险。将血液中任何细菌的生长抑制到最小程度,也是在2~8℃范围内保存血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的下限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红细胞对冰冻非常敏感,如果血液被冰冻,红细胞膜破裂会释放出血红蛋白,也就是说,红细胞发生了溶血。如果将溶血的制品输给病人会造成致命的危险。(特殊方法制备的红细胞除外)
保持红细胞的存活力最重要的物质是葡萄糖和ATP,同时必须在ATP、葡萄糖和PH之间保持平衡。CPDA-1抗凝剂含有的葡萄糖和腺嘌呤能帮助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维持ATP的含量,而枸橼酸盐能防止血液凝固。它的抗凝原理是:枸橼酸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可溶性的鳌和物,使钙非离子化,抑制了凝血瀑布中几个依赖钙离子的过程,从而防止了凝固,不仅抗凝血,而且对红细胞有保护作用,防止溶血发生。保持红细胞的存活力最重要的物质是葡萄糖和ATP,同时必须在ATP、葡萄糖和PH之间保持平衡。CPDA-1抗凝剂含有的葡萄糖和腺嘌呤能帮助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维持ATP的含量,而枸橼酸盐能防止血液凝固。它的抗凝原理是:枸橼酸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可溶性的鳌和物,使钙非离子化,抑制了凝血瀑布中几个依赖钙离子的过程,从而防止了凝固,不仅抗凝血,而且对红细胞有保护作用,防止溶血发生。 全血或红细胞必须贮存在2~8℃的冰箱内,这对降低葡萄糖的消耗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2.血浆的保存: 新鲜冰冻血浆(FFP):是指在采血后6小时内从全血中分离出来,并在-20℃或更低的温度下快速冰冻保存的血浆。 FFP的保存期限是1年,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 普通冰冻血浆:保存期为5年,含有稳定的凝血因子。
如果血浆不是保存在-20℃或更低温度下,Ⅷ因子和Ⅴ因子的活力会衰减导致数量大大减少。如果不含有Ⅷ因子或Ⅴ因子,那么给患者输注血浆以期增加凝血因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血浆主要用于补充患者体内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为了不使血浆中凝血因子下降并保存时间长,新鲜冰冻血浆必须贮存在-20℃或更低的温度下,而且必须一直是冰冻的固体。如果血浆不是保存在-20℃或更低温度下,Ⅷ因子和Ⅴ因子的活力会衰减导致数量大大减少。如果不含有Ⅷ因子或Ⅴ因子,那么给患者输注血浆以期增加凝血因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血浆主要用于补充患者体内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为了不使血浆中凝血因子下降并保存时间长,新鲜冰冻血浆必须贮存在-20℃或更低的温度下,而且必须一直是冰冻的固体。
3.血小板的保存: 血小板极其脆弱,影响血小板保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和pH值,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血小板保存的质量。保存血小板的温度应该是22±2℃,这个温度应贯穿于血小板从采集、离心、贮存、转运和输注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还应该在专用的血小板保存箱中水平振荡下保存。因为血小板在储存的过程中,PO2下降,乳酸和PCO2水平升高,使PH下降,振荡下保存可以减缓这一过程。
有实验表明,任何低于20℃的温度都会对血小板造成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损伤。22±2℃保存血小板必须保持轻轻地摇荡,这样可使氧气和二氧化碳容易通过容器表面,有利于保存期PH的维持。
请记住: 适合血小板保存的pH是6.5~7.2 血小板必须在22±2℃连续不间断的轻微震荡 下保存。 机采血小板保存期为5天,手工分离血小板保 存期为24h。
六、血液的运输 “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贮存和运输的系统。 “冷链”贯穿于血液从献血员到病人的全过程。 全血或红细胞的运输: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温度应始终保持在10℃以下的范围内,应该使用有温度监视器的冷藏车(2~10℃)运输,一般2~3小时内,能使4℃储存的血液维持在10℃以下。
当血液从血站或其他医院运送至你们血库时,你应该进行以下检查:当血液从血站或其他医院运送至你们血库时,你应该进行以下检查: 1.检查血箱内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否符合所保存的血液成分的要求。 2.仔细检查血液是否有溶血、污染或其他变质现象,如有任何变质迹象,这份血液必须废弃。 3、各血液成分是否在血袋有效期内采集的。 4、血站向医院血库发送血液时,有否记录发出的时间。
新鲜冰冻血浆的运输: 温度应至少维持在-10℃以下。要求箱内冰块至抵达地点必须是固体的。 运送血浆必须考虑包装和维持低温的方法,轻拿轻放,严格避免粗暴装运。 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好冰冻血浆是非常重要的。
血小板的运输 • 1、为了防止血小板聚集,在运输中要防止温度过低,一般要求保持在15~25℃中运输。 • 2、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剧烈振荡,避免血小板损伤。
七、各种血液成分的特点、 质量要求 (一)全血:是指一定量的人的血液,采集到含有一定量保养液的采血袋内所制成的血液制剂。它除了可以作为一种临床上直接输注的血液成品外,也是其它所有种类的血液成分制备的最初原料。
全血的质量要求国标规定: 外观:肉眼观察应无色泽异常、溶血、凝块、气泡及重度乳糜等情况,血袋完好,并保留注满全血经热合的导管至少35cm。 标签:内容清晰完整,格式规范,无破损 全血保养液为CPDA-1时,血细胞的比容≥0.35,pH在6.8~7.4之间, K+浓度≤27.3mmol/L,Na+浓度≥104mmol/L,血浆血红蛋白浓度≤0.72g/L 容量有两种规格:228ml±10%和456ml±10% 血型:ABO正反定型相符,稀有血型应符合血型标签标示 HBsAg,HCV-Ab,HIV-Ab,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均阴性,ALT正常,无细菌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全血内含的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均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 全血中各种血液的有效成分不能长期保存,并且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全血血浆内钠、钾、氨、乳酸等成分含量增高,会增加患者的代谢负担。
(二)红细胞: 红细胞成分血是以全血内红细胞为主要组成的一类成分血。全血经离心后,由于各类成分的密度不同会分层,在这些成分中,红细胞成分血的输注是成分输血的最主要内容。 下面介绍6种红细胞成分血。
1. 浓缩红细胞(CRC) 定义: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余的部分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称为浓缩红细胞。浓缩红细胞中仍含有少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质量要求:外观及标签同全血 容量:200ml全血分离制成的浓缩红细 胞容量应为120ml±12ml 400ml全血分离制成的浓缩红细胞 容量应为240ml±24ml 血细胞比容:0.65~0.80 无菌试验:无细菌生长
特点: 红细胞及白细胞含量几乎和全血相同。
2. 悬浮红细胞(CRCS) ⑴定义: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来后向剩余血中加入红细胞添加剂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⑵质量要求 容量:以200ml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为 例:180ml左右或标示量±10% 血细胞比容:0.50~0.65
⑶特点: ①红细胞含量和浓缩红细胞相同。 ②白细胞含量也和浓缩红细胞基本相同。 ③它是在浓缩红细胞的基础上加入红细胞添加剂,降低了红细胞的粘稠度,使输注时更加顺利,全部操作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3.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C) ⑴ 定义: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并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添加剂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⑵特点: 它是在悬浮红细胞的基础上去除了绝大部分的白细胞,从而降低了输血过程中时常发生的由白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发应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容量:标示量±10% 血细胞比容:0.45~0.60
4.洗涤红细胞(WRBC) ⑴质量要求: 红细胞回收率≥70%, 白细胞去除率≥80%, 血浆蛋白清除率≥98%, 容量 以200ml全血制备为例: 125ml±12.5ml或标示量±10% 。
⑵特点:(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贫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以及对血浆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产生抗体的患者)。⑵特点:(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贫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以及对血浆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产生抗体的患者)。 ①经过洗涤的红细胞去除了80%以上的白细胞和98%的血浆蛋白。 ②经过洗涤的红细胞去除了大量的红细胞碎屑、代谢产物、抗凝剂、乳酸盐、钾、氨和微聚物。 ③同时也损失了大约20%以上的红细胞。
⑶注意事项: ①因为洗涤红细胞为开放性制剂,应该在制备后6~8小时内输注,4℃保存也不得超过24小时。 ②由于该成分已基本不含抗A、抗B抗体, 输注前可以只做主侧配血。 ③输注剂量要比浓缩红细胞增加30%左右。
5.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RC)(主要指稀有血型的红细胞)5.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RC)(主要指稀有血型的红细胞) 质量标准: 红细胞回收率≥80%。 残余甘油<10g/L。 红细胞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1g/L。 体外溶血试验≤50% 。 白细胞和血小板残余量<1% 。 输注后红细胞存活率≥70% 。 容量:来源于200ml全血:200ml±20ml
6.辐照红细胞 ⑴定义:利用射线辐照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等各种血液制品。主要是灭活残存在红细胞中的淋巴细胞,因为淋巴细胞可在贮存中的红细胞制品中存活多日,如果遇到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接受了有淋巴细胞存活和繁殖的红细胞制品时就有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导致死亡。
⑵ 特点: ①目前用于辐照红细胞的射线有γ射线和χ射线。最多采用的是γ射线的137Cs和 60Co,通过损伤淋巴细胞细胞核的DNA而使其失去活和停止繁殖,达到对免疫功能低下或器官移植的患者输血的保护作用,提高红细胞输注的安全性。辐照剂量通常在2500~3000rad。
②辐照红细胞只灭活了淋巴细胞,不损伤红细胞的功能和活性 。 ③辐照后的红细胞保存时间美国输血协会 (AABB)规定不得超过28天,最好尽快输注,输后体内恢复率>75%。
(三)血小板 血小板制剂分为: ①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 ②单采血小板 ③特殊血小板(包括少白细胞血小板、辐 照血小板、洗涤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