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68 Views
复 习. A 型题. 1. 某药半衰期为 10 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D. A 10 小时左右 B 20 小时左右 C 1 天左右 D 2 天左右 E 5 天左右. 2.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 ) 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E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D. D. 3. 下列情况可称为首关消除的是( ) A 苯巴比妥钠肌注被肝药酶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
E N D
复 习 A型题 1.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D A 10小时左右 B 20小时左右 C 1天左右 D 2天左右 E 5天左右
2.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 ) 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E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D
D 3.下列情况可称为首关消除的是( ) A 苯巴比妥钠肌注被肝药酶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 B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 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C 青霉素口服后被胃酸破坏,使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 D 普奈洛尔口服,经肝脏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E 所有这些均是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本章要求 掌握:不良反应概念;药物-受体概念,受体调节 熟悉: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 了解:受体类型,细胞内信号转导
6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Basic Effects of Drugs 第三章
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Drug action & Pharmacological effect) 药物作用: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机体反应的表现 兴奋 (Excitation):功能增强 抑制 (Inhibition):功能降低 7
NE 药物作用 (动因) -R 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药理效应 (结果)
Block 特异性和选择性 (Specificity and Selectivity) • Glands • Eye • Smooth muscle • Heart • Blood vessel • CNS 阿托品 M (Atropine) 9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 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 二、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 对因治疗 • 对症治疗 • 补充(替代)治疗 药物作用 • 副反应 • 毒性反应 • 后遗效应 • 停药反应 • 变态反应 • 特异质反应 10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
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定义: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也称副作用。 特点:选择性低,治疗剂量,固有作用,可预料,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
唾液分泌 口干 阿 托 品 (Atropine) 抑制瞳孔括约肌 扩瞳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M受体阻断药 心率 内脏平滑肌松弛 解痉 13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用量大,可预知,应避免 急性毒性 CVS、CNS、R 慢性毒性 肝、肾、骨髓、内分泌 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3.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血浓降至阈浓度以下,残存药理效应 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症状)加剧
药物不同,反应相同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特点: 致敏物:药物 代谢产物 杂质 • 免疫反应 高敏体质 • 与剂量无关 • 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 药理性拮抗药无效
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特点: 非免疫反应 • 与剂量有关 • 症状与药物固有作用有关 • 药理性拮抗药有效
(一)与药物作用相关类: 包括: 1.副反应 2.毒性反应 3.后遗效应 4.停药反应 (二)与机体反应相关类 包括:5.变态反应 6.特异质反应
第三章 第 二 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20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量效曲线(Dose response curve) 纵坐标为效应强弱, 横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研究对象为单一个体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几个特定位点: 1.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阈剂量、阈浓度) 2.最大效应(Emax)效能(efficacy) 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 4.效价强度(potency,效价) 引起等效反应 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纠正:lgC
呋噻米 200 每日尿排钠量(mmol) 氢氯噻嗪 150 环戊噻嗪 氯噻嗪 100 50 剂量(mg) 0 0.1 0.3 1 3 10 30 100 300 1000 图1-3 各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及最大效应比较
100名受试者产生同一效应 所需药物浓度频数图 25
半数有效量 (ED50) 100% 反应率 50% 0 药物浓度 26
质反应曲线上的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 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反应治疗效应的指标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反应毒理效应的指标 极量:即最大治疗量
有效(治疗) 毒性 8 99 7 A A B B 6 概率单位 5 50 反应% 4 3 1 LD50 2 ED50 400 mg/kg(对数尺度) 100 200 图 药物A和药物B的效应和毒性的量效曲线 二药ED50、LD50相等,但毒性B药大于A药
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 TI =LD50/ ED50,其值越大越安全。 2.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SM) ED95~LD5之间的距离,值越大越安全 3.安全系数(safety index,SI) SI=LD1/ED99 >1,药物安全。
第 三 节 药物作用机制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第三章 30
药物通过下列方式发挥作用 (因药物而异) • 改变理化条件 • 影响细胞物质代谢 •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递质释放、激素分泌 • 改变酶的活性 31 End of 1st session
药物通过下列方式发挥作用 (因药物而异) • 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透 • 影响核酸代谢 • 影响免疫功能 • 作用于受体 32 End of 1st session
药物与受体 Interaction of Drug and Receptor 第三章 33
Drug binding to receptor D + R D-R Complex Response 34
信息放大系统 生理、药理学反应 一、受体概念 内源性配体 药物 Receptor • 功能蛋白,细胞膜或细胞内 • 可识别微量化学物质 • 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35
二、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Sensitivity) 特异性(Specificity) 饱和性 (Saturable): 可逆性 (Reversible): 可解离;可置换 多样性 (multiple-variation): 36
[D][R] • DR KD (解离常数) = 反应平衡时: • 受体总量RT = [R] + [DR], 故: • DR D • RT KD + D = •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占领学说 • D+R DR E 受体相对结合量([DR] / RT)决定效应的相对强弱(E/Emax) 37
EDRD Emax RTKD+D = = D = 0 效应为0 D >>K D DR / R T = 100%,达最大效应 DR / R T = 50% 即EC 50时,KD = D 亲和力指数(pD2)与亲和力成正比 38
亲和力(Affinity) 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作用强度 KD反映亲和力大小, 成反比 pD2 (=-lgKD) 与亲和力成正比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 激活受体的能力 效能 100% 0 39
E(%) 100 50 a b c pD2 lgC A图 亲和力(pD2)a=b=c, 内在活性(Emax)a>b>c
E(%) Y 100 Z X 50 pD2x pD2y pD2z lgC B图 亲和力(pD2)x>y>z, 内在活性(Emax)x=y=z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完全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 与受体亲和力 强 强 强 内在活性 100% 0% < < 100% 0% 激动受体 产生作用 拮抗激动药效应 单用产生较弱作用 与激动药合用可拮 抗激动药部分效应 作用结果 42
竞争性拮抗药 (Competitive antagonist) 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可逆性结合 • 降低其亲和力,而不改变内在活性 • 增加激动药剂量后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43
Agonist alone Agonist+ antagonist Increased agonist + antagonist 44
激动药 +递增剂量的竞争性拮抗药 激动药 剂量比 最大效应(%) 对数浓度(激动药 ) 45
拮抗参数(antagonist parameter, pA2, ) 剂量比为2时(增加后的激动药剂量D’/原激动药剂量D = 2)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意义: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正比) 判断激动药性质 46
非竞争性拮抗药 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在拮抗药作用下,激动药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降低,增加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Emax。 47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 激动药 最大效应(%) 药物的对数浓度 48
竞争性拮抗药与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 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结和 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 激动药内在活性 激动药量效曲线 激动药最大效应 可逆 牢固结合 降低 降低 不变 降低 平行右移 右移但非平行 不变 降低
储备受体 (Spare receptors ) • 通常全部受体被占领才产生Emax • 高活性药物激活部分受体即产生Emax • 剩余的未被激活受体称储备受体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