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0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分解代谢酶系. 合成代谢酶系.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复杂有机分子. 简单有机分子 + ATP + 还原力 [H]. 新陈代谢: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和合成代谢( anabolism) 的总和。 新陈代谢 = 分解代谢 +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 ATP) 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的作用。 合成代谢: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 ATP 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的过程。.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how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分解代谢酶系 合成代谢酶系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复杂有机分子 简单有机分子 + ATP + 还原力[H]

  2. 新陈代谢: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新陈代谢: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 新陈代谢 = 分解代谢 +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的作用。 合成代谢: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的过程。

  3. 讲授内容 •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两用代谢途径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二、生物固氮 三、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4. 化能异养菌 光能营养菌 ATP 化能自养菌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有 机 物 最 初 能 源 日 光(光能) 还原态无机物

  5.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功能:ATP、[H]、小分子代谢物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受氢 生物氧化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6. 微生物氧化的形式 NAD NADH2 生物氧化作用:细胞内代谢物以氧化作用释放(产生)能量的化学反应。氧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分段释放,并以高能键形式贮藏在ATP分子内,供需时使用。 生物氧化的方式: ①和氧的直接化合: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②失去电子:Fe2+ → Fe3+ + e - ③化合物脱氢或氢的传递: CH3-CH2-OH CH3-CHO

  7. 生物氧化的过程 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①底物脱氢(或脱电子)(该底物称作电子供体或供氢体) ②氢(或电子)的传递(需中间传递体,如NAD、FAD等) ③氢受体接受氢(或电子)(最终电子受体或最终氢受体) 底物脱氢的途径 1、EMP途径 2、HMP 3、ED 4、TCA

  8.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EMP途径:糖酵解途径 HMP 途径:戊糖磷酸途径 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途径 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途径

  9. 2NADH+H+ 耗能阶段 产能阶段 C6 C3 2丙酮酸 4ATP 2ATP C6为葡萄糖,C3为3-磷酸-甘油醛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1. EMP途径:糖酵解途径(10步反应) 2ATP

  10. EMP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因而也是酵母菌、真菌和多数细菌所具有的代谢途径。在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与TCA途径连接,并通过后者把丙酮酸彻底氧化成CO2和H20。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或其进一步代谢后所产生的乙醛等产物被还原,从而形成乳酸或乙醇等发酵产物。EMP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因而也是酵母菌、真菌和多数细菌所具有的代谢途径。在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与TCA途径连接,并通过后者把丙酮酸彻底氧化成CO2和H20。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或其进一步代谢后所产生的乙醛等产物被还原,从而形成乳酸或乙醇等发酵产物。

  11. 2 . HMP途径---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 HMP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已糖磷酸途径、戊糖磷酸途径、Warburg-Dickens途径或磷酸葡萄糖酸途径。这是一条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重要中间代谢物的代谢途径。

  12. HMP途径可概括成三个阶段: ①葡萄糖分子通过几步氧化反应产生核酮糖-5-磷酸和CO2; ②核酮糖-5-磷酸发生同分异构化或表异构化(epimerization)而分别产生核糖-5-磷酸和木酮糖-5-磷酸; ③上述各种戊糖磷酸在没有氧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碳架重排,产生了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然后丙糖磷酸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一步代谢:其一为通过EMP途径转化成丙酮酸再进入TCA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另一为通过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和果糖二磷酸酶的作用而转化为己糖磷酸。

  13. HMP途径的总反应 6 葡萄糖-6-磷酸+12NADP++6H2O 5 葡萄糖-6-磷酸+12NADPH+12H++12CO2+Pi

  14. HMP途径的重要意义 • 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 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力,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 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 途径中的赤藓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碱基合成、及多糖合成。 • 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微生物的所能利用利用的碳源谱更为更为广泛。 • 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如核苷酸、若干氨基酸、辅酶和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等。

  15. ED途径(Entner-Doudoroffpathway) 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裂解途径。此途径最早(1952)由Entner和Doudoroff两人在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中发现,接着许多学者证明它在细菌中广泛存在。ED途径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所具有的一种替代途径,在其他生物中还没有发现。其特点是葡萄糖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快速获得由EMP途径须经10步才能获得的丙酮酸。 3 . ED途径(KDPG途径)-----4步反应

  16. ED途径是少数EMP途径不完整的细菌例如Pseudomonas Zymomonas等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其特点是利用葡萄糖的反应步骤简单,产能效率低(1分子葡萄糖仅产1分子ATP,为EMP途径之半),反应中有一个6碳的关键中间代谢物——KDPG。

  17. ED途径的特点 • 葡萄糖经转化为KDPG后,经脱氧酮糖酸醛缩酶催化,裂解成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再经EMP途径转化成为丙酮酸。结果是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1分子ATP。 • 关键中间代谢物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特征酶是KDPG醛缩酶. • 反应步骤简单,产能效率低. • 此途径可与EMP途径、HMP途径和TCA循环相连接,可互相协调以满足微生物对能量、还原力和不同中间代谢物的需要。好氧时与TCA循环相连,厌氧时进行乙醇发酵.

  18. 由表可见,在微生物细胞中,有的同时存在多条途径来降解葡萄糖,有的只有一种。在某一具体条件下,拥有多条途径的某种微生物究竟经何种途径代谢,对发酵产物影响很大。由表可见,在微生物细胞中,有的同时存在多条途径来降解葡萄糖,有的只有一种。在某一具体条件下,拥有多条途径的某种微生物究竟经何种途径代谢,对发酵产物影响很大。

  19. 又称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这是一种循环方式的反应顺序,绝大多数异养微生物的氧化性(呼吸)代谢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真核微生物中,TCA循环的反应在线粒体内进行,其中的大多数酶定位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在原核生物例如细菌中,大多数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内。只有琥珀酸脱氢酶属于例外,它在线粒体或细菌中都是结合在膜上的。 4 .TCA循环-----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枢纽

  20. 丙酮酸在进入三羧酸循环之先要脱羧生成乙酰CoA,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进入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进入三羧酸循环之先要脱羧生成乙酰CoA,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进入三羧酸循环。 循环的结果是乙酰CoA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每氧化1分子的乙酰CoA可产生12分子的ATP,草酰乙酸参与反应而本身并不消耗。

  21. TCA循环的重要特点 1、循环一次的结果是乙酰CoA的乙酰基被氧化为2分子CO2,并重新生成1分子草酰乙酸; 2、整个循环有四步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三步反应中将NAD+还原为NADH+H+,另一步为FAD还原; 3、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4、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 5、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形式; 6、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如 柠檬酸发酵;Glu发酵等。

  22.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二)递氢与受氢 ★经上述脱氢途径生成的NADH、NADPH、FAD等还原型辅酶通过呼吸链等方式进行递氢,最终与受氢体(氧、无机或有机氧化物)结合,以释放其化学潜能 ★根据递氢特别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把微生物能量代谢分为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两大类. 发酵作用:没有任何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有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又可分为两类: 有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分子氧O2; 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无机氧化物,如NO3-、SO42-

  23. 呼吸(respiration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特点是底物脱氢后,经完整的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递氢,最终由分子氧接受氢并产生水和释放能量(ATP)。由于呼吸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因此又称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 呼吸链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不同的氢传递体(或电子传递体)组成的一组链状传递顺序,它能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处传递给高氧化还原势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在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发生偶联,就可产生ATP形式的能量。 1 . 呼吸-------完全电子呼吸链

  24. 电子传递与氧化呼吸链 • 定义: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不同的氢传递体组成的一组链状传递顺序。在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发生偶联,就可产生ATP形式的能量。 • 部位:原核生物发生在细胞膜上,真核生物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 成员:电子传递是从NAD到O2,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传递体主要包括FMN 、CoQ、细胞色素b 、c 1、c、 a 、a3和一些铁硫旦白。这些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按照它们的氧化还原电势大小排列,电子传递次序如下:

  25. MH2 →→→ NAD FMN C0Q b (-0.32v) (0.0v) C1 C a a3 O2 H2O (+0.26) (+0.28) (+0.82v) 呼吸链中NAD+/NADH的E0’值最小,而O2/H2O的E0’值最大,所以,电子的传递方向是:NADH O2 上式表明还原型辅酶的氧化,氧的消耗,水的生成。NADH+H+和FADH2的氧化,都有大量的自由能释放。证明它们均带电子对,都具有高的转移势能,它推动电子从还原型辅酶顺坡而下,直至转移到分子氧。 电子传递伴随ADP磷酸化成ATP全过程,故又称为氧化呼吸链。

  26. 呼吸链的功能: 一是传递电子;二是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ATP——这就是电子产能磷酸化作用(或称氧化磷酸化作用)。

  27. ATP的结构和生成 光合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 ATP的生成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磷酸化 { 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肌糖元、脂肪等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式是:A—P~P~P它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人体预存的ATP能量只能维持15秒,跑完100m后就全部用完,不足的继续通过呼吸作用等合成ATP。

  28. 光合磷酸化:利用光能合成ATP的反应. 光合磷酸化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以用于从二氧化碳合成细胞物质.主要是光合微生物。 光合微生物: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包括紫色细菌、绿色细菌和嗜盐菌等)。 细菌的光合作用与高等植物不同的是,除蓝细菌具有叶绿素、能进行水的裂解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外,其他细菌没有叶绿素,只有菌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只能裂解无机物(如H2、H2S等)或简单有机物,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29. 氧化磷酸化:利用化合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生成ATP的反应。氧化磷酸化:利用化合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生成ATP的反应。 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有两种: 底物水平磷酸化——不需氧 电子传递磷酸化——需氧 • 底物水平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在某种化合物氧化过程中可生成一种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这个化合物通过相应的酶作用把高能键磷酸根转移给ADP,使其生成ATP。 • 这种类型的氧化磷酸化方式在生物代谢过程中较为普遍。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内

  30. 底物水平磷酸化举例: 由于脱掉一个水分子,2一磷酸甘油酸的低能酯键转变为2一磷酸烯醇丙酮酸中的高能烯醇键。这种高能连接的磷酸可以转给ADP,产生ATP分子。在微生物代谢活动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除上述一些物质外,还有1,3一二磷酸甘油酸和乙酰磷酸等。

  31. 电子传递磷酸化 在电子传递磷酸化中,通过呼吸链传递电子,将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和ADP的磷酸化偶联起来,形成ATP。 其机制很多,目前仍在继续研究中。至今能获得多数学者接受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学者P.Mitchell在1961年所提出的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

  32. 主要观点: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的作用,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至外侧,从而造成了质子在膜两侧分布的不均衡,即形成了质子梯度差(又称质子动势、pH梯度等)。这个梯度差就是产生ATP的能量来源,因为它可通过ATP酶的逆反应,把质子从膜的外侧再输回到内侧,结果一方面消除了质子梯度差,同时就合成了ATP。主要观点: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的作用,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至外侧,从而造成了质子在膜两侧分布的不均衡,即形成了质子梯度差(又称质子动势、pH梯度等)。这个梯度差就是产生ATP的能量来源,因为它可通过ATP酶的逆反应,把质子从膜的外侧再输回到内侧,结果一方面消除了质子梯度差,同时就合成了ATP。

  33. 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这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个别是有机物延胡索酸)受氢。 2. 无氧呼吸-------部分电子呼吸链 ADP +Pi ATP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硫酸盐呼吸、铁呼吸、碳酸盐呼吸等

  34. 无氧呼吸的几个类型(受体) • 硝酸盐还原细菌在厌氧条件下以NO3-作电子受体 C6H12O6+6H2O 6CO2+24[H](脱H酶) 24[H]+4NO3 2N2 +12H2O(硝酸还原酶) E • 硫酸盐细菌以SO42-为受体 • 2CH3CHOHCOOH+H2SO4 2CH3COOH+2CO2+2H2O+H2S+能量 • 严格厌氧的大多数产甲烷细菌以CO2为受体 • 4H2+CO2 CH4+2H2O+能量

  35. 3. 发酵----无氧条件下 含意较多: 在生物氧化中发酵是指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在发酵工业上,发酵是指任何利用厌氧或好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

  36. 发酵作用 • 发酵途径:葡萄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产能途径主要有EMP、HMP、ED和PK途径。 • 发酵类型:在上述途径中均有还原型氢供体——NADH + H+ 和NADPH+H+产生,但产生的量并不多,如不及时氧化再生,糖的分解产能将会中断,这样微生物就以葡萄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中间产物为氢(电子)受体来接受NADH + H+和NADPH+H+的氢(电子),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发酵产物。根据发酵产物的种类有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丙酸发酵、丁酸发酵、混合酸发酵、丁二醇发酵、及乙酸发酵等

  37. 丙酮酸发酵 ①酵母型酒精发酵 ②同型乳酸发酵 ③丙酸发酵 ④混合酸发酵 ⑤2,3—丁二醇发酵 ⑥丁酸发酵

  38. ①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C6H12O6 2CH3COCOOH 2CH3CHO 2CH3CH2OH NAD EMP 2ATP NADH2 -2CO2 乙醇脱氢酶 ※该乙醇发酵过程只在pH3.5~4.5以及厌氧的条件下发生。

  39. ②细菌的乙醇发酵 葡萄糖 +ATP 2H 菌种:运动发酵单胞菌等 途径:ED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2H 2ATP 丙酮酸 脱羧 2CO2 NADH2还原 乙醇 乙醛 P106 与酵母发酵的不同 2乙醇

  40. 乳酸发酵 乳酸细菌能利用葡萄糖及其他相应的可发酵的糖产生乳酸,称为乳酸发酵。 由于菌种不同,代谢途径不同,生成的产物有所不同,将乳酸发酵又分为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经EMP途径) 异型乳酸发酵:(经HMP途径) 双歧杆菌发酵: (经HK途径—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

  41. ①同型乳酸发酵 2乳酸2丙酮酸 4ATP 2NAD+ 2NADH 4ADP 3-磷酸甘油醛 2( 1,3-二-磷酸甘油酸) 2ATP 2ADP 葡萄糖 磷酸二羟丙酮 Lactococcus lactis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42. ②异型乳酸发酵: 乙醇 乙醛 乙酰CoA ATP ADP NAD+ NADH NAD+ NADH 乙酰磷酸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酸 5-磷酸木酮糖 葡萄糖 -CO2 3-磷酸甘油醛 -2H 乳酸 2ADP 2ATP

  43. ③双歧发酵: ADP ATP 乙酰磷酸 乙酸 ADP ATP 2乙酸 2ATP 2ADP NAD+ NADH NAD+ NADH 2乙酰磷酸 6-磷酸果糖 5-磷酸核糖 5-磷酸木酮糖 -CO2 3-磷酸甘油醛 -2H 2乳酸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通过HMP发酵葡萄糖的途径:2分子葡萄糖产生3分子乙酸、2分子乳酸 4ADP 4ATP

  44. 二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二)光能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5. 氨的氧化 硫的氧化 铁的氧化 氢的氧化 (一)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些微生物可以从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同化合成细胞物质,这类细菌称为化能自养微生物。它们在无机能源氧化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46. CO2 -----作为能量顺呼吸链--------ATP--------- -----部分作为无机供氢体逆呼吸链-----[H]--- [CH2O] NH4+ NO2- H2S S H2 Fe2+

  47. H2 HS-NH4、S2-、 SO32-S2O3-、S0、Fe2+NO2- NADFP QCyt.cc1Cyt.a.aa3O2 ATP ATP ATP 无机底物脱氢后,氢或电子进入呼吸链的部位,正向产 生ATP,逆向消耗ATP产生还原力[H]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