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21k Views
第四章 建 筑 批 评 的 价 值 论. 价值一词,相当于英语中的 value ,法语的 valeur ,德语的 Wert ,它们都源于拉丁文的 vallum (堤)和 vallo (意思是用堤保护,加固等)。它的含义是可宝贵、可珍惜、令人喜爱、值得重视等,其本意要比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广泛得多。价值概念首先是在经济学中使用的。.
E N D
第四章 建 筑 批 评 的 价 值 论
价值论(Axiology )又称价值学,是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价值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价值及其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最广义的善或价值的哲学研究。该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拉皮埃(Paul Lapie, 1869~1927)在《意志的逻辑》中提出,德国哲学家冯·哈特曼( Karl Robert Eduard von Hartmann, 1842~1906 )在他的《哲学体系纲要》(1911)一书中,作了系统的说明,使价值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约前580~前550 价值的本质是数,如“健康”是“7”,正义是平方数。
帕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人们通过直观所察知,而且它具有一个等级的体系。帕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人们通过直观所察知,而且它具有一个等级的体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都趋向于至善,因而,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
价值论是对于最为广义的善或价值的哲学研究。它的重要性在于:价值论是对于最为广义的善或价值的哲学研究。它的重要性在于: 1.扩充了价值一词的意义; 2.对于经济、道德、美学以至逻辑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统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以往常常是被孤立开来考虑的。
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审美关系的客体本身具有价值性。 ──斯托洛维奇 斯托洛维奇(П.Н.Столвиц, 1929~)苏联美学家,苏联新审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艺术中和现实中的审美》(1959)、《审美价值的本质》(1972)等,他首次提出“审美价值”的概念。
哲学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元哲学,即辩证唯物论;第二个层次是元哲学的直接分支,如认识论、历史观、自然辩证法、价值哲学、逻辑学;第三个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分支,如伦理学、美学、思维科学等;第四个层次是应用哲学,如教育哲学、管理哲学、文化哲学等。我们所说的价值论、价值哲学、价值学等,都属于同一个范畴。哲学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元哲学,即辩证唯物论;第二个层次是元哲学的直接分支,如认识论、历史观、自然辩证法、价值哲学、逻辑学;第三个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分支,如伦理学、美学、思维科学等;第四个层次是应用哲学,如教育哲学、管理哲学、文化哲学等。我们所说的价值论、价值哲学、价值学等,都属于同一个范畴。
第一节 价值论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价值的历史性 第三节 建筑 中的价值问题 第四节 批评与价值判断
第一节 价值论的基本范畴 一、 价值 二、 真理与价值 三、 价值体系 四、 价值的范畴
价值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某物的价值,又称效用,主要是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19世纪时,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泛的领域。价值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价值不是实体概念,而是关系概念,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能力。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简言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价值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某物的价值,又称效用,主要是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19世纪时,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泛的领域。价值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价值不是实体概念,而是关系概念,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能力。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简言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事物在社会中异化的存在,并将事物的社会存在描述为事物的“价值对象性”,将价值的对象性,亦即客观性和价值加以区别,将价值看做是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不仅把价值概念看作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把它看做是哲学问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事物在社会中异化的存在,并将事物的社会存在描述为事物的“价值对象性”,将价值的对象性,亦即客观性和价值加以区别,将价值看做是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不仅把价值概念看作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把它看做是哲学问题。 “由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他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因而它们的价值形式必须是社会公认的形式。” ——马克思
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 ──乔治·桑塔亚那( George G. Santayana, 1863~1952 )《美感》 乔治·桑塔亚那认为要从主客体的关系来考察美,因此,美是一种价值。审美价值是积极的,是对善的感觉,是一种快乐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价值。 委拉斯凯兹 玛格丽特公主 c.1660
价值就是存在,就是完善的存在。真正地存在也就是根据真实性而存在。……价值就是对象之所以成为有价值的对象的东西。它不是任何外在于对象的东西,而是符合自己的概念、完成自己的使命时的对象本身。价值就是存在,就是完善的存在。真正地存在也就是根据真实性而存在。……价值就是对象之所以成为有价值的对象的东西。它不是任何外在于对象的东西,而是符合自己的概念、完成自己的使命时的对象本身。 ——杜夫海纳( Mikel Dufrenne, 1910~ )
第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价值是感情的表达,把主体的愿望、意志、兴趣等心理状态的东西作为价值的根源,否认价值的客观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属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价值就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仅仅把价值与客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主体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属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价值就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仅仅把价值与客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主体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价值是“第三领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价值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意识;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价值是“第三领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价值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意识;
第四种观点把价值看作是符合自控系统目的的东西。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客体是否符合主体目的,从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是否有效应的角度来理解价值。
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辉之下谈论的;生命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价值,生命本身通过我们评价……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辉之下谈论的;生命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价值,生命本身通过我们评价…… 尼采(1844~1900)
(2) 价值关系是“属人的现实”、“属人的关系”,即现实世界对当作目的本身的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需要归根到底体现了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人与物之间就发生了“属人的关系”。(2) 价值关系是“属人的现实”、“属人的关系”,即现实世界对当作目的本身的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需要归根到底体现了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人与物之间就发生了“属人的关系”。
价值其实就是体现并凝聚在对象中的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之所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价值其实就是体现并凝聚在对象中的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之所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俄国学者索洛杜依 哥白尼塑像
(3) 价值作为现实世界对于人的发展的客观关系,具有时间的矢量性和方向性。这种关系不是某种既定的静态关系,而总是趋向于未来的一种动态关系。实践中的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本质上包括着未来决定现在的客观趋向。在人类的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而且也属于未来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东西。(3) 价值作为现实世界对于人的发展的客观关系,具有时间的矢量性和方向性。这种关系不是某种既定的静态关系,而总是趋向于未来的一种动态关系。实践中的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本质上包括着未来决定现在的客观趋向。在人类的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而且也属于未来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东西。
(4) 价值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辩证关系。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之间,活动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之间,贯穿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断扬弃其被否定的因素,达到否定之否定,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价值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价值的范畴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4) 价值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辩证关系。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之间,活动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之间,贯穿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断扬弃其被否定的因素,达到否定之否定,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价值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价值的范畴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
价值决不是现实,既不是物理的现实,也不是心理的现实。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 Geltung ),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Tatsächlichkeit )。但是,价值是与现实联系着的,而我们在此以前已知道其中的两种联系。首先,价值能够附着于对象之上,并由此使对象变为财富;其次,价值能够与主体的活动相联系,并由此使主体的活动变成评价。 ——李凯尔特
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意义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意义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哲学价值 ■ 物质价值 ■ 社会价值 ■ 经济价值 德国哲学家舍勒尔将价值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感知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
亚历山大到第欧根尼的脏窟去造访,这位世界的统治者站在洞口问,自己可以为他做点什么,第欧根尼回答:“对了,请不要挡住我的光线。”这是有史以来哲学家对世俗价值观最意味深长的蔑视。亚历山大到第欧根尼的脏窟去造访,这位世界的统治者站在洞口问,自己可以为他做点什么,第欧根尼回答:“对了,请不要挡住我的光线。”这是有史以来哲学家对世俗价值观最意味深长的蔑视。 亚历山大造访第欧根尼
一种终极价值是那种最终目标或目的,所有较小的目标都是为达到它而采取的手段——它也是对一切较小目标进行衡量的标准。一个机体的生存就是它的价值标准:凡是增进它的生存的就是善,威胁它的生存的就是恶。 ——美国哲学家爱因·兰德 格列柯 阿西西的圣方济和圣约翰 约16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价值论纳入哲学的范畴,马克思不仅把价值概念看作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把它看作是哲学问题。马克思以剩余劳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价值的劳动本质,从而将价值概念从单纯的经济学范畴提升为历史的范畴,因此,历史过程就是价值的生成过程。追求价值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价值是衡量一切人类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的判断依据。价值的哲学意义就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价值论纳入哲学的范畴,马克思不仅把价值概念看作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把它看作是哲学问题。马克思以剩余劳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价值的劳动本质,从而将价值概念从单纯的经济学范畴提升为历史的范畴,因此,历史过程就是价值的生成过程。追求价值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价值是衡量一切人类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的判断依据。价值的哲学意义就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之中。
第二节 价值的历史性 一、 历史上的价值取向 二、 知识价值社会
John McHale Cover of Machine Made America: A Special Number of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May 1957 机器创造美国
Eduardo Paolozzi Drink Dr. Pepper 1948
日本经济学家堺屋太一认为,未来社会是与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到来的。新的价值就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未来社会应当称为“知识价值社会”,也就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知识价值社会是比起物质财富的生产,更为重视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对物质财富的数量上的需求会逐渐减少,而会增加对“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多样化和国际化需求。日本经济学家堺屋太一认为,未来社会是与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到来的。新的价值就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未来社会应当称为“知识价值社会”,也就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知识价值社会是比起物质财富的生产,更为重视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对物质财富的数量上的需求会逐渐减少,而会增加对“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多样化和国际化需求。
堺屋太一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已经开始了“知识价值革命”的命题。其实,这种知识价值观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提出来的。
在知识价值社会中,“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的主要成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准则。影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成员的主观意识,“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是可变的,同时又具有时间性。对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在知识价值社会中,“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的主要成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准则。影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成员的主观意识,“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是可变的,同时又具有时间性。对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
设计的创造性将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和建筑师的审美价值观念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也会越来越尊重建筑师的创造性。建筑的价值不再是以消耗的物质财富来衡量,而是以“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以建筑师的智力和他们在建筑上所倾注的创造性来进行判断。设计的创造性将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和建筑师的审美价值观念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也会越来越尊重建筑师的创造性。建筑的价值不再是以消耗的物质财富来衡量,而是以“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以建筑师的智力和他们在建筑上所倾注的创造性来进行判断。
建筑本身始终在表明,建筑之所以存在的基础正是永恒的价值和内涵以及这些价值和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受的变化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建筑本身始终在表明,建筑之所以存在的基础正是永恒的价值和内涵以及这些价值和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受的变化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曼夫雷多·塔夫里《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批评就是评价,就是判断,是一种在观念中建构世界的活动。判断可以区分为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这两种类型。规范判断基本上是一种逻辑判断,而价值判断则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判断。批评是要揭示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因此,批评与价值判断不可分割,正是在批评中,客体的价值对象性才表现为价值。 安康圣母教堂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Venezia 1630~1687 Baldassare Longhena
霍华德 花园城市,1898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针对当时工业化大都市的弊端,提出了田园城市(1898)的设想,创导社会改革
在今天,历史对我们已经失去了一部分魅力,在这充满矛盾的世界上,历史已被迫卷入现代生活的潮流。我梦想见到协和宫空空荡荡,阒无人迹,寂静无声;香榭丽舍大街就像一座安静的游廊。伏尚规划对古老的城市,从圣雪伏到星形广场都不加触动,恢复古代的安宁……人们在这里受教育,生活并憧憬未来:历史不再是一种对生活的威胁,历史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今天,历史对我们已经失去了一部分魅力,在这充满矛盾的世界上,历史已被迫卷入现代生活的潮流。我梦想见到协和宫空空荡荡,阒无人迹,寂静无声;香榭丽舍大街就像一座安静的游廊。伏尚规划对古老的城市,从圣雪伏到星形广场都不加触动,恢复古代的安宁……人们在这里受教育,生活并憧憬未来:历史不再是一种对生活的威胁,历史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勒·柯布西耶《都市规划》 (1925)
未来主义是一个在20世纪初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试图抛弃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的传统文化,号召捣毁一切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学院,摧毁陈旧的城市。未来主义把一切传统都看作是坟墓,鼓吹革命,歌颂技术的美、战争的美、现代技术和速度的美,试图表现一个“人变成了机器,机器变成了人”的新时代。未来主义自称是一次“复原、更新和促进自然的‘艺术──政治’的运动”,它有着反学院派、反文化和反逻辑的世界观,否定过去的文化,它的明确目标是“创造和传播唯有未来才能得到验证的价值”。未来主义是一个在20世纪初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试图抛弃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的传统文化,号召捣毁一切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学院,摧毁陈旧的城市。未来主义把一切传统都看作是坟墓,鼓吹革命,歌颂技术的美、战争的美、现代技术和速度的美,试图表现一个“人变成了机器,机器变成了人”的新时代。未来主义自称是一次“复原、更新和促进自然的‘艺术──政治’的运动”,它有着反学院派、反文化和反逻辑的世界观,否定过去的文化,它的明确目标是“创造和传播唯有未来才能得到验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