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51 Views
第四章 酶. 第一节 酶的概念 一 . 什麽是酶? 二 . 酶的化学本质 ----- 蛋白质 三 . 酶在细胞内的聚集方式 1. 松散排列 2. 簇式排列 3. 与生物膜结合 四 . 酶在细胞内的定位 五 . 酶的分类和命名. 酶的概念. 酶是生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 催化活性的,有特殊空间构像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酶是生活细胞产生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 生物催化剂。. 酶的聚集方式. 1. 松散排列
E N D
第四章 酶 第一节 酶的概念 • 一.什麽是酶? • 二.酶的化学本质-----蛋白质 • 三.酶在细胞内的聚集方式 1.松散排列 2.簇式排列 3.与生物膜结合 四.酶在细胞内的定位 五.酶的分类和命名
酶的概念 • 酶是生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 催化活性的,有特殊空间构像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 酶是生活细胞产生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
酶的聚集方式 • 1.松散排列 酶在细胞中各自以可溶的单体形式存在,彼此没有结构上的联系。 反应时酶是随机扩散,催化效率不高。(如糖酵解历程) 酶5 酶4 酶1 酶2 酶3
酶的聚集方式 • 2.簇式排列 几种酶有机地聚集在一起,精巧的镶嵌成一定的结构,定向转移,形成多酶复合体。催化效率高。 (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酶1 酶2 酶3 酶6 酶5 酶4
酶的聚集方式 • 3.与生物膜结合 一种结构更高的多酶复合体,酶整齐的排列在生物膜上。催化效率最高。(如呼吸链) 酶3 酶1 酶2 酶4 酶5
第二节 酶的特性 • 一.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1.用量少,催化效率高 2.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二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酶的特性 1.高效性 2.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 (特异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几何异构/旋光异构) 3.不稳定性(要求温和的反应条件) 4.可调控性
第三节 酶的组成 • 一.酶的化学组成 1.单成分酶(单纯蛋白质/简单蛋白质) 2.双成分酶(结合蛋白质) (1)蛋白质部分(酶蛋白)稳定辅因子 (2)非蛋白质部分(辅因子)起催化作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金属离子 全酶=酶蛋白+辅因子
第三节 酶的组成 • 二.酶的结构 1.酶的活性基团及活性中心 活性中心 结合部位 必需基团 催化部位 2 .酶的结构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其它部分
第四节 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 一. 中间产物学说 • 二.酶作用专一性机理 1.锁钥学说 2.诱导契合学说—酶受底物诱导而变形 3.张力学说(应变效应)—底物变形以适应酶 • 三.酶作用高效性机理 -----影响酶高效性的因素 1.邻近定向效应 2.应变效应 3.亲核催化/亲电催化(共价催化) 4.酸碱催化 5.微环境的影响
酶催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学说 • E + S ES P + E (酶 ) 底物) (中间物 ) (产物 ) (酶) 中间产物存在的证明: H2O2 + 过氧化物酶 (H2O2 —过氧化物酶) ( 褐色)( 红色) 645\587\548\498nm561\550nm (H2O2 —过氧化物酶)+ AH2 过氧化物酶+ A + 2H2O ( 红色) ( 褐色)
酶催化作用机理 综上所述: 酶与底物结合时,由于酶的变形(诱导契 合)或底物变形(张力学说)使二者相互适合, 并依靠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的作用和水的 影响,结合成中间产物,在酶分子的非极性区 域内,由于酶与底物的邻近、定向,使二者可 以通过亲核\亲电催化、一般酸\碱催化或金属离 子催化方式进行多元催化,从而大大降低反应 所需的活化能,使酶促反应迅速迅速进行。
第四节 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四.酶催化机理实例—胰凝乳蛋白酶 1.胰凝乳蛋白酶结构
四.酶催化机理实例—胰凝乳蛋白酶 2.胰凝乳蛋白酶的电荷接力网
四.酶催化机理实例—胰凝乳蛋白酶2. 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过程 A.酶与底物结合,形成米氏复合物(ES) B.形成四联体过度态中间物
四.酶催化机理实例—胰凝乳蛋白酶 F.羰基产物形成,酶游离 E.形成包括水分子的四联体过度中间物
第五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 一.底物浓度[S] • 1.酶促反应速度V与底物浓度[S]的关系
2.Michaelis-Menten方程和米氏常数 • 方程的推导 假设: 1. 稳态; 2.测反应的初速度; 3. [S] > >[E] Vmax×[S] V= Km + [S] 米氏常数 :当v=1/2Vmax 时 Km=[S]
3. 米氏方程的意义 • (1)指出了[S]与V的关系 • (2)指明了Km的定义 • (3) Km不是ES的解离平衡常数,但当 • K –1 >>K-2时, Km近似地表明E与S的亲和力。 Km大表明酶与底物亲和力弱, Km小则表明酶与底物亲和力强。 • (4) Km是酶的特征常数。 • (5)根据Km可判断酶的天然底物。
第五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二.酶浓度 [E] 三.温度pH 四.pH
第五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 五.激活剂 • 六.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 可逆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不可逆抑制
第六节 变构酶 同工酶 和诱导酶 • 一.变构酶(别构酶) 1.概念 2.特点 (1)由若干相同亚基组成的聚合体 (2)聚合体的亚基有R和T两种不同的构象,且二者可互变,呈RR=TT动态平衡 (3)每个亚基都有一个催化中心和一个变构中心 (4)V对[S]的曲线为S形
3.变构酶的作用机理 • (1) 齐变模式(MWC模式)
3.变构酶的作用机理 • 2.序变模式(KNF模式)
变构酶的反应曲线 在非调节酶曲线1中: 当[s]1=0.11时 v1=10% Vmax 当[s]2=9.0时 v2=90% Vmax [s]2 / [s]1 = 9/0.11 = 81 在变构酶曲线2中: 当v1=10% Vmax时 [s]1=3.0 当v2=90% Vmax [s]2=9.0 [s]2 / [s]1 = 9/3 = 3
第六节 变构酶 同工酶 和诱导酶 二.同工酶 1.概念 2.结构 特点及其形成 3.性质 4.产生的原因 5.生物学意义 三.诱导酶
第七节 酶的分离提纯及活力测定 • 一.酶的分离提纯 • 选材—破碎—抽提—分离及提纯—保存 • 二.酶活力的测定 • 1.酶活力及酶促反应速度 V = [P] / t • 2.酶活力单位 ( U 或 IU ;Katal 或 Kat) • 3.酶的比活力 活力单位数(U)/酶蛋白(mg) • 4.酶的转换数 Kcat = Vmax / [Et]
第八节 酶工程简介 • 一.酶工程的定义 • 二.化学酶工程 • 固定化酶 修饰酶 人工模拟酶 • 三.生物酶工程 • 工程酶(克隆酶) • 突变酶 • 设计新酶基因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 一.概述 1.维生素的概念 脂溶性维生素: A D E K 维生素 硫辛酸(氧化型) 水溶性维生素:Vc VB: B1 B2 B3(泛酸) B5(PP) B12(氰钴胺素) B6 (吡哆醇/醛/胺) B7 (生物素 ) 硫辛酸(还原型)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 2.辅基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 ——传递电子 、 原子或某些基团 二.传递氢的辅基/辅酶 1. 辅酶I/辅酶II及维生素P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CoI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CoII) NAD+( NADP+ ) NAD(P )H + H+ +2H+ , 2e -2H+ ,2e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 2. 黄素核苷酸和维生素B2 (1)黄素单核苷酸(FMN) (2)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 (FAD) FMNH2(FADH2) 3.维生素C(抗坏血酸) 4.泛醌(辅酶Q) 5.谷胱甘肽 2GSH GSSG +2H+ , +2e -2H+ ,-2e -2H +2H +2H+ +2H+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e • 二.传递电子的辅基—铁卟啉 • Fe 3+ Fe 2+ • 三.转移基团的辅基/辅酶 • 1.传递磷酸根的辅酶—腺苷磷酸酯 (ATP/ADP/AMP) • 转移磷酰基ATP + S ADP + P-S • 转移糖基 ATP + 糖-PADP-糖 + PPi • 转移AMP ATP + FMN FAD + PPi • 转移腺苷 ATP + Met + H2O 腺苷- Met +PPi + Pi • 能量的载体 ATP + H2O ADP + Pi -e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 三.转移基团的辅基/辅酶 • 2.脱羧的辅酶—硫胺素焦磷酸(TPP) • 硫胺素+ATP TPP + AMP • 3.转移酰基的辅酶 • (1)辅酶A和泛酸 • CoA-SH + RCOOH CoA-S-COR + H2O • CoA-S-COR +底物 底物- COR + CoA-SH • (2)硫辛酸和VB1 mg 硫胺素激酶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 (2)硫辛酸和VB1
第九节 辅基/辅酶和维生素 • 4.转移氨基的辅酶和VB6 • —磷酸吡哆醛(PLP)/磷酸吡哆胺(PMP) • AA 酮酸 • PCHO PCH2NH2 5.固定CO2的辅酶—生物素和VB7 6.转移一碳基团的辅酶 (1)四氢叶酸(FH4) (2)钴铵素和VB12 AA 酮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