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813 Views
发展牧草产业 破解粮食安全问题死循环. 王明利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农业部畜禽统计信息监测肉牛专家组牵头人 农业部畜牧业政策研究办公室成员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邮箱: wangmingli@caas.cn 电话: 13641203038. 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应从整个食物系统来重新定位粮食安全; 二、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 三、当前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五、牧草产业发展的效益情况; 六、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E N D
发展牧草产业 破解粮食安全问题死循环 王明利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农业部畜禽统计信息监测肉牛专家组牵头人 农业部畜牧业政策研究办公室成员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邮箱:wangmingli@caas.cn 电话:13641203038
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应从整个食物系统来重新定位粮食安全; 二、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 三、当前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五、牧草产业发展的效益情况; 六、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七、关于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问题。
基本背景 •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总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去年粮食又实现了“十连增”; • 当前面临着诸如水土资源短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生产效率仍然不高、保障粮食安全的门槛被一道道攻陷等窘境;
基本背景 • 这些年来国家一直下大力气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但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摆在我们面前,是否应该转换一下思路? • 今年一号文件“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字战略) • 今年一号文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今年一号文件“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在编制农业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规划
基本背景 本人认为: • 不应再单纯拿种植粮食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将其放在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来解决; • 应重新审视整个大农业中哪些方面能直接或间接提高粮食产量?哪些方面能直接或间接降低对粮食的消耗?哪些方面能用更少的水土资源对粮食安全作更大的贡献? • 这里从发展牧草产业角度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应从整个食物系统来重新定位粮食安全 • 在国际上,只有“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的概念,没有“粮食安全”; • FAO定义的“食物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应从整个食物系统来重新定位粮食安全 • 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饲料粮的安全问题,说到底是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问题。 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从1990年的19.2%增加到2012年的30.3%;东北地区更是高达51.3%。但仍然不能避免玉米从国外的大量进口,2012年进口520.7万吨,而在2000年时我们还出口1046.6万吨玉米。 大豆更是2012年进口达到5800多万吨,而2000年只有1000多万吨。 • 过度依赖饲料粮的畜牧业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和升级,也难以保障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秸秆+精料”必须转向“优质饲草+秸秆+精料”
应从整个食物系统来重新定位粮食安全 • 更应关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不是只关注其现实生产水平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转化为耕地的数量和耕地的质量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至关重要因素。 在关注粮食安全时,不仅要关注粮食的现实生产水平,更应关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关注目前生产能力,更应关注长远生产能力;不仅关注现实生产能力,更应关注潜在生产能力。
二、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二、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 • 纵观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大致每一次结构调整持续20年左右; •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以粮为纲”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粮+经”二元结构的重视,经历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 从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与对策》中明确提出“要将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算起,我国的农业生产又走过约二十年的道路。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 •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粮食作物的归类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前是将玉米放入粮食作物中; • 调整后是将玉米放入饲料作物中,因为玉米在1995年前作为粮食的比重较高,在1995年后作为饲料的比重较高,所以这里将1995年之后的玉米放入饲料作物中。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又进入一个新的调整“窗口期” • 调整思路 实施“粮+经+饲+草”四元结构种植,首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牧草地,通过不断提升牧草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装备基础,从提升单产和改善草质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牧草的有效产量。第二,适度调整现有种植业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饲料作物(玉米)的面积中“占”一点,从经济作物面积中“让”一点,从粮食作物面积中“挤”一点,充分利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牧草基地,保障市场对优质牧草的快速需求,减轻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
当前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当前三元结构影响着农业资源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传统的农业更多追求作物的“籽实”,而忽视了作物的全株利用; 适时收获植物的地上部分营养体所获得的营养物质一般是籽实的3~5倍; 1亩地优质牧草做饲料,相当于3~5亩地小麦营养源;1亩中等地1000kg左右的苜蓿草,而小麦只有300-500kg 美国中西部缺水地区,水浇地不是种苜蓿就是种饲用玉米,而麦田只采取免耕法等保墒措施,并不浇水,每一方水的生产效益,牧草比小麦高许多倍; 我国常年用小麦作饲料的量在1500万吨左右,而2012年更是高达2500万吨。
当前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当前的三元结构使土壤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东北地区土壤肥力严重下降: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80%以上为一、二级,但21世纪初土壤肥力98%以上为二、三级; 连续生长三年紫花苜蓿的土壤,每公顷产根系9吨左右,每亩地根瘤菌固氮9~15公斤,使有机质提高0.1%~0.3%; 种植1年、2年和3年的苜蓿地,其土壤氮净增加量分别为每公顷83公斤、115公斤和124 公斤,种植紫花苜蓿后,玉米或小麦种植的第1年无需施氮肥,第2、3年,施氮肥量也非常少,一般约每公顷45~60 公斤。
30.3% 19.2% 51.3% 41.8%
当前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当前的三元结构难以适应畜牧业的转型和升级 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核心是由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转向畜禽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提升,最终导致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良种培育与扩繁、养殖设施设备的改进以及疫病的有效防控等固然重要,但针对我国的实际,科学的饲料配方和畜禽营养改良是提高畜禽个体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全国750万头产奶牛用优质牧草,减少136万头奶牛的养殖量,仍可保证生产目前的产奶量。
当前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结构调整中重眼前轻长远、跟风追市的现象经常发生 内蒙古、新疆等广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是其传统的主导产业,也是保障当地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产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 但实际情况却是,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大流、盲目跟市场现象严重,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未能适应本区域的基本需求,即肉类和奶类消费需求大的现状,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过分强调林果和设施农业,忽视了饲草料的发展。
四、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四、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 优质饲草的饲喂可以直接节约对粮食的消耗 优质饲草是草食家畜的“主食”,而我国长期以来都采用“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一方面导致精料消耗很大,另一方面草食家畜的营养健康也得不到保障,进而生产效率不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低。 这种饲喂模式对奶牛生产的影响最为显现,也是直接导致我国奶牛生产水平长期不高、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日粮中添加3kg干苜蓿,可减少1~1.5kg精饲料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 可以有效提高母畜生产性能,显著降低对粮食的消耗 饲喂优质牧草,每天可增产1.5~2kg鲜奶,若750万头产奶牛全部能保证优质牧草的饲喂,则少饲喂75万头产奶牛就能达到目前的产奶量,按全群计算,最终可少饲喂136万头奶牛,节约290多万吨粮食。 美国从1985年到2010年,奶牛存栏头数从1098.1万头下降到911.7万头,奶牛单产从5.91吨增加到9.26吨,牛奶产量却由6492.7万吨增加到8753.98万吨,美国2013年苜蓿草产量5758万吨,出口量仅445.32万吨,大多国内利用。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 在母猪料中加入适量苜蓿草粉,可显著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存活率,当能繁母猪日粮中配备20%的苜蓿草粉时,产活仔数提高了22.2%;仔猪料中添加苜蓿草粉0.25~0.5%,可提高日增重50.16g,仔猪腹泻率降低8%。 •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每头能繁母猪每年能提供22~26头仔猪,我国只能提供13~15头,2011年我国能繁母猪4911.6万头,出栏肥猪66170.3万头(1头提供13.5头)。 • 若能达到欧美的水平,只需2757.1万头母猪,可少养母猪2154.5万头,相当于少耗饲料粮2201.9万吨。 据测算,一头能繁母猪在一年的不同时期日粮消费量在2.2~3.5公斤之间,这里按照每头能繁母猪全程平均日粮消费2.8公斤计算。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 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粮田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粮食增产 如果通过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把中低产田改造为良田后,粮食单产可有效提高。保守估计,低产田亩均可增产20公斤粮食,中产田可增产10公斤粮食,这样通过种植苜蓿改良农田,约可提高粮食产量1487.4万吨。 在对内蒙古、河北、山东和宁夏调研中得到。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 牧草产业可有效利用边际土地,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消耗 退耕还林地、盐碱地、撂荒地等 极干旱地:粮食绝产,苜蓿仍然能收获 能与粮食错峰灌溉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安全 • 种植牧草是最不容易改变耕地用途的农业生产方式 牧草地可以作为调节粮食生产的调节器: 在粮食供应充足时,农田种植牧草既可以培肥土壤,同时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牧草(草田轮作本来就是一种很完美的耕作制度,但我们长期没有很好利用); 在粮食供应偏紧时,可以改作粮田。只要耕地的用途不发生改变,随时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粮食生产能力。
发展牧草产业的效益问题 • 在同等条件下,农民种植苜蓿的收益高于种植小麦和玉米,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效益更高 根据对河北、内蒙古、山东、宁夏等地的典型调查,农民种植苜蓿,每亩可得纯收益700-900元,远高于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效益 • 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不能将种在耕地中的粮食与种在边际土地上(盐碱地、撂荒地等)的牧草进行效益比较 苜蓿成本收益表
发展牧草产业的效益问题 • 牧草的效益依赖于对牧草的经营 若仍然当做传统的“草”经营,效益肯定不高;若当做“作物”来经营,效益就会较高,目前来看至少高于种粮。 要在耕地中种植牧草,要进行精耕细作,要进行病虫害防治,要实施机械化收割,要有仓储设施等。
发展牧草产业的效益问题 • 牧草产业的效益要延伸计算,草畜结合效益更高 国外经验表明,单纯种草不养畜或养畜不种草,效益都不是很高,如果草畜结合综合效益才能表现出来; • 牧草产业的最终效益要靠发展精品畜牧业来体现,靠龙头企业来拉动。 四川眉山洪雅县种植黑麦草养奶牛(供应蒙牛) 江西高安市种植黑麦草养牛(裕丰农牧有限公司) 云南文山市砚山县种草养牛(天圣牧业公司) 青海海晏县种植燕麦草养牛、养羊(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
云南砚山县天圣牧业 四川洪雅为蒙牛种草大户
云南桑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陆良分公司 云南种羊场 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公司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牧草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比粮食更高的基础条件牧草产业比其他种植业的发展难度更大,在一个区域内必须形成一定的“气候”或“氛围”才能比较顺利发展; 种粮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意种植几亩都可以,完全的人工种、收、贮都可以获得收成;而种牧草就不行,不能说苜蓿效益很好就马上会有大量农户种植,就很顺利获得效益; 种植苜蓿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必须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必须有为牧草生产提供的“耕、种、收”等全程的机械化服务,必须有收购牧草的企业或营销组织,即必须形成一定的氛围。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当前牧草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 尽管苜蓿等优质牧草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仅是起始于本世纪初的事情; 苜蓿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很不完善,产业各环节的技术条件薄弱,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民对苜蓿产业的认识还很肤浅,且粮食补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苜蓿业的发展; 应尽快出台种植苜蓿与种粮同样的优惠政策是必要的。苜蓿良种补贴、苜蓿种植直补和苜蓿种植、收储、加工机械补贴等政策的颁布将有利于推动处于幼稚阶段的牧草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产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主要依靠市场来拉动 每一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其相应的成熟、完善的市场来支撑,牧草产业更是如此。 牧草产业只是一个中间产业,提供的产品也仅是中间产品,必须通过养殖产业的“消费”和转化才能产生最终产品。 紧密实施草畜结合,充分依靠优质、绿色、无公害等特色畜产品品牌的创建来拉动对牧草的强劲需求。只要养殖户有持续强劲的需求,种草就有效益,就有积极性。 。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实施“草畜紧密结合”,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种草养畜:现代牧业、山东大地乳业集团、凤翔集团以及河北衡水奥元牧业赛科星有限公司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较大规模的草畜一体化农业企业。 在南方地区,更是必须实施种草养畜相结合,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没有养殖龙头企业的带动单纯发展牧草产业难上加难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种草养畜的规模化进程 规模化是制约我国农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尤其要注重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借鉴青海、新疆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推进牧区合作组织发展 典型案例: ——青海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天峻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新疆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乔汗草畜联营合作社。
青海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天峻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青海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天峻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 新源镇梅陇村,全村69户牧民的草场、牲畜全部入股,入股率100%。股东入股采用草场入股和牲畜入股的两种方式,(每股为2400元人民币。 • 草场入股按照草场承包使用权证的折标准亩计算,夏季草场2元/亩、秋季草场3元/亩、冬季草场5元/亩,即夏季草场每1200亩为一股、秋季草场每800亩为一股、冬季草场每480亩为一股;活羊入股的标准是:母羊400元/只、对牙300元/只、羔羊200元/只,即每只母羊折合人民币400元、即6只为一股;每只对牙羊折合人民币300元入股,即8只为一股;每只羔羊折合人民币200元入股,即12只为一股。当年入股草场(折标准亩)75544亩,折股111.6股,折股金26.8万元,牲畜入股4470(头)只,折股868股,折股金208.3万元)
对入股牲畜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群养殖”的“五统一分”管理方式,推进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对入股牲畜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群养殖”的“五统一分”管理方式,推进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主要做法: • 细化生产分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对入股牲畜、草场进行整合和划分,在入股牧户中选择放牧经验较好的19牧户作为放牧员,将入股的羊群分为19群分群管理,其中种公羊1群、生产母羊群15群、后备母羊2群、育肥羔羊和非生产畜1群。 • 合理配置草地资源,推进草畜平衡。 根据草场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和载畜量将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进行了科学调整,实行划区轮牧。划分轮牧建设规模69户,以户为单位,户均建设600亩划区轮牧小区,内设4个轮牧单元,每个单元150亩,共建21个轮牧小区,84个轮牧单元,建设划区轮牧草地围栏1.34万亩,提高了草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平。
主要做法: • 优化畜群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选育合格藏系种公羊,组建种公羊群,淘汰了不合格种公羊,对鉴定合格和选购的种公羊进行集中管理,母羊发情季节按20只母羊1只种公羊的比例分配到各牧户。规范了种公羊管理,缩短了产羔期并使其相对集中,实现了统一配种,同期产羔,同期出栏,增加优良种公羊在畜群中的比例,提高了地方品种生产性能。 • 开辟多元增收渠道,促进牧民增收。选择合作社放牧员,安置19户牧民,投资100万元新建扶贫洗车行用于第三产业经营,增加合作社收入,鼓励青壮劳力进城务工。 • 整合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农网改造项目、新牧区示范村建设项目、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项目。
主要成就: • 创新经营机制,实现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 推行以草定畜,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 实行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分配模式,实现了分配方式的转变。 • 解放了牧区劳动力,加快了劳动力向非牧产业转移。 • 夯实了基础设施,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新疆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乔汗草畜联营合作社 • 合作社于2012年8月组建完成注册登记,初期共有11家牧户,目前发展到15户、社员62人,入社牛269头,羊2610只,草场12228亩;资本共计408.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