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儿 科 学 ( Pediatrics ).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儿科教研室. 新生儿溶血病. 课时安排: 0.5 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熟悉 : 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溶血病.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难点 : 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儿 科 学(Pediatrics)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儿科教研室

  2. 新生儿溶血病 课时安排:0.5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 新生儿溶血病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难点: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4. 新生儿溶血病(HDN)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已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是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已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是Rh血型不合。

  5.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父亲遗传而母亲所不具有的显性胎儿红细 胞血型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 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当不完全抗体(IgG) 进入胎儿血循环后,与红细胞的相应抗原结 合(致敏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引起溶血。

  6. 母基因型OO 父基因型AO 母基因型OO 父基因型AA AO 或 OO 子基因型 AO A 或 O 子血型 A ABO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ABO血型的遗传:有A基因者称A型,有B基因者称B型,同时有A、B二个基因者称AB型,有H基因而无A,B基因为O型。假如母“O”型,父“A”型(纯合子或杂合子)

  7. ABO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ABO血型抗体: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上缺 A或B抗原时,血浆中存在相应的天然抗体 抗A抗体或抗B抗体,以IgM为主,实质是 机体与广泛存在的类ABO物质接触产生。 若由于输血、怀孕或类ABO物质的刺激 使抗体浓度增加,这种免疫抗A或抗B抗体多半为IgG,特别是O型血母亲。

  8. ABO血型与抗体

  9. ABO溶血发生在第一胎 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如母亲AB型或婴儿O型,则不发生ABO溶血病。发生率40%-50%,原因:O型血的母亲在首次妊娠前,已受到自然界A或B血型物质的刺激,产生抗A或抗B抗体(IgG)。

  10. ABO血型不合中约1/5发病 原因:1、胎儿红细胞抗原性强弱的不同,导致抗体产生量的多少差异。 2、血浆及组织中存在的A和B血型物质,可与来自母体的抗体结合,使血中的抗体减少。

  11. Rh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Rh基因:编码Rh抗原的两个基因是RHD和RHCE;Rh基因系统的等位基因中最重要的是D、E、C、c、e五种,不存在d基因; RHD基因编码D抗原,RHCE基因的编码产物为C/c和E/e,C和E一起遗传,排列为DCE;无d抗原,d表示D阴性表现型;

  12. Rh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RHD和RHCE基因编码的单倍型中最常见的 有8种形式:Dce、dce,DCe、dCe、DcE、dcE、DCE和dCE。

  13. Rh溶血病:红细胞缺乏D抗原称为Rh阴性, 具有D抗原称为Rh阳性,中国人绝大多数为Rh阳性。母亲Rh阴性(无D抗原),若胎儿 Rh阳性可发生Rh溶血病。母亲Rh阳性(有D抗原),但缺乏Rh系统其他抗原如E 等,若胎儿有该抗原也可发生Rh溶血病。

  14. Rh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Rhe溶血病罕 见。其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 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 由于自然界无Rh血型物质

  15. 胎盘 第一胎不溶血 第二胎溶血 初发免疫反应 次发免疫反应

  16. Rh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的情况: Rh阴性母亲既往输过Rh阳性血、既往有流 产或人工流产史。极少数可能是由于Rh阴 性孕妇的母亲为Rh阳性,其母怀孕时已使 孕妇致敏,故第一胎发病(外祖母学说)。 RhD血型不合者约1/20发病,母亲对胎儿红细胞Rh抗原的敏感性不同。

  17. 病理生理 ABO溶血 Rh溶血 胎儿红细胞溶血轻 胎儿红细胞溶血重 胎儿血中胆红素↑ 胎儿重度贫血 髓外造血↑ 胎盘 低蛋白血症 心力衰竭 母亲肝脏 娩出时黄疸不明显 胎儿全身水肿 肝脾肿大 新生儿处理胆红素↓ 血清UCB过高 血脑屏障 新生儿黄疸 胆红素脑病

  18. 临床表现

  19. 实验室检查 血型检查:母子ABO和Rh血型 溶血检查 :溶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早期新生儿毛细血管血血红蛋白<145g/L可诊断为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第一天>6%);血涂片有核红细胞增多(>10/100个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

  20. 新生儿溶血病

  21. 新生儿溶血病

  22. 实验室检查

  23. 产前诊断 既往所生新生儿有重度黄疸和贫血或有死胎 史,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和Rh血型检查。 Rh血型不合者: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 中Rh血型抗体,以后每2~4周检测一次,当 抗体效价逐渐升高,提示可能发生Rh溶血病28周后监测羊水中胆红素浓度,了解是 否发病及其程度。B超:胎儿水肿

  24. 生后诊断 母子血型不合,新生儿早期出现黄疸。 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的检查是生后诊断的主 要依据。 Rh溶血病:改良Coombs(+) ABO溶血病:改良Coombs(+) 改良Coombs(-)需做抗体释放试验(+)

  25. 鉴别诊断 先天性肾病:有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和蛋白尿。无病理性黄疸和肝脾大。 新生儿贫血:双胞胎的胎-胎间输血,或胎-母间输血可引起。无重度黄疸、血型不合及溶血三项试验阳性。 生理性黄疸:ABO溶血病可仅表现为黄疸,易混淆。血型不合及溶血三项试验可鉴别。

  26. 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 症,早产儿更易发生 多于生后4~7天出现症状 临床上分4期

  27. 治疗 新生儿治疗 光疗 药物治疗 换血疗法 其他治疗 产前治疗 血浆置换 宫内输血 酶诱导剂 提前分娩

  28. 产前治疗 血浆置换 目的:换出抗体,减少胎儿溶血。 用于:血Rh抗体效价明显增高,又不宜提前分娩的孕妇 宫内输血:直接将与孕妇血清不凝集的浓缩红细胞在B超下注入脐血管或胎儿腹腔内 目的:纠正贫血。用于: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肺尚未成熟者

  29. 产前治疗 酶诱导剂:孕妇于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目的:诱导胎儿UDPGT产生增加,减轻新生儿黄疸。提前分娩 既往有输血、死胎、流产和分娩史的Rh阴性孕妇。本次妊娠Rh抗体效价逐渐升至1:32或1:64以上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羊水胆红素增高 羊水L/S>2,提示胎肺已成熟

  30. 光疗 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原理 设备和方法 指征 副作用

  31. 药物治疗 白蛋白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肝酶诱导剂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见新生儿黄疸

  32. 换血疗法 作用: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 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33. 指征 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 (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 (0.7mg/dl)者。

  34. 指征 总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20mg/dl)。 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 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ABO溶血病有任一指征者即应换血; 小早产儿、合并缺氧和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放宽指征;

  35. 换血疗法

  36. 方法—换血量 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 倍(约150~180ml/kg)。 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 也有人主张用3倍血。 换出更多致敏红细胞、胆红素及抗体。 所需时间较长对患儿 循环影响较大。

  37. 换血疗法 有明显贫血和心力衰竭者,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 方法—换血途径 脐静脉或其他较大静脉进行换血。 动、静脉同步换血。

  38. 预防 Rh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胎儿 后,应尽早注射相应的抗Rh免疫球蛋白以 中和进入母血的Rh抗原。 临床目前常用方法是对RhD阴性妇女在 流产或分娩RhD阳性胎儿后,72小时内注 抗D球蛋白300µg。

  39.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2、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