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80 Views
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 「老有所養」 : 在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的建議. 黃 洪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2004 年 11 月 29 日. 「老有所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養」,是中國社會傳統孝的價值信念,亦是現代世界各地文明社會對長者們義無反顧的承擔。 聯合國第二屆國際老齡大會,訂定《國際老齡行動計劃 2002 》,要求世界各國推動各種方案, 確保長者退休後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證所有長者享有足夠的最低收入 。. 香港貧窮長者缺乏保障. 可惜 , 香港 現時很多長者未能有足夠的最低收入 , 須生活於貧窮之中 。
E N D
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老有所養」: 在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的建議 黃 洪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2004年11月29日
「老有所養」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養」,是中國社會傳統孝的價值信念,亦是現代世界各地文明社會對長者們義無反顧的承擔。 • 聯合國第二屆國際老齡大會,訂定《國際老齡行動計劃2002》,要求世界各國推動各種方案,確保長者退休後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證所有長者享有足夠的最低收入。
香港貧窮長者缺乏保障 • 可惜,香港現時很多長者未能有足夠的最低收入,須生活於貧窮之中。 • 政府需要盡快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透過透過靈活運用現有資源,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2500至3000完的定額保障金,讓所有合資格的長者能享用全民性的退休保障。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研究,香港的老人貧窮問題嚴重,貧窮率超過30%,約三十五萬長者生活在每月少於港幣2,000元的入息水平。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研究,香港的老人貧窮問題嚴重,貧窮率超過30%,約三十五萬長者生活在每月少於港幣2,000元的入息水平。 長者貧窮率不斷上升 長者貧窮率
長者綜援個案不斷上升 • 領取綜援長者與老年人口的比例 1996 11.7% 1999 15.4% 2002 16.2% 2003 17.2% • 由1996年至2003年長者領取綜援的比率上升五成,顯示長者貧窮情況愈來愈嚴重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預計,到了2033年,超過四分之一香港人口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根據政府統計處的預計,到了2033年,超過四分之一香港人口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 人口結構老化
無法享受退休保障 • 目前享有退休保障的長者不足兩成(16.7%);而45至59歲將近退休人士中,只有三成(30.4%)享有退休保障。 • 面對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我們應未雨綢繆,確保日後所有長者得到足夠經濟保障?這才是社會整體社會對上一代有孝的表現。 • 現時香港的退休社會保障制度必須進行改革,增加保障範圍方能達到老有所養的目標。
財政壓力 • 很多歐美以至亞洲國家都已經實行全民退休保障,但香港政府却遲遲沒有推行, 單靠推行強制性公積金,而缺乏退休保障的長者只有靠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及高齡津貼作為生活所需。 • 當老年人口上升,且缺乏退休保障安排時,預計在30年後,領取綜援的長者比例將上升至23%,人數則是現時的4倍。
財政壓力 • 面對龐大的長者福利開支,政府必須承受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 • 然而,基本法規定香港須實行低稅制, 所以單靠現時以一般稅收來支付綜援及高齡津貼的財政安排,在未來人口老化高峰時未必能夠持續。
強積金不足之處 • 需要三、四十年才成熟 • 供款年期較短者及低收入人士絕不能靠強積金安享晚年 • 未能保障家庭作業及失業人士等
全民退保的優點 • 即時受惠 – 即時可以為長者提供經濟保障,不需要等待幾十年的成熟期。 • 預設「年金計劃」,為長者提供穩定入息, 直至終老。 • 低收入人士、家庭主婦、傷殘人士、長期病患者等人士亦受惠。 • 每位長者即時獲取老年退休金,減輕子女經濟壓力,整個家庭受惠。
「全民退保」的原則一 • 全民保障 • 所有合資格長者均可享有的入息保障 • 確立這是市民所享有的退休保障權利, 避免現時綜援制度將受助人的標籤。 • 領取保障資格並不與有否工作及有否供款掛鈎,令全民尤其是婦女及低收入勞工受惠
「全民退保」的原則二 • 即時受惠 • 即時可以為長者提供經濟保障,不需要如強積金或私營公積金制度要等待幾十年的成熟期。 • 現時已退休及即將退休的人士,是社會上最需要退休保障的一群,應可即時享有有退休保障。 • 我們建議所有65歲以上的人士在計劃實施後便能享有有關保障
「全民退保」的原則三 • 足夠水平 • 有關經濟保障足夠維持長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 長者的基本生活包括食物、衣物、交通、及社交等各基本需要, 但不包括醫療、房屋及長期護理等費用, 有關長者醫療、房屋及長期護理的保障應由另外的制度或服務承擔 • 我們要求每月全民退保金額: $2,500 至$3,000的水平
「全民退保」的原則四 • 持續運作 • 有關制度可持續運作,應付未來人口老化高峰期的需要。 • 有關制度可以母須提高供款率,足以令有關保障金額維持現時的水平/購買力
「全民退保」的原則五 • 全面配套 • 必須有配套的醫療和住房的保障及社會服務。 • 長者退休後另有很多不同的需要,全民退休保障只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他醫療、住房 及社會服務的需要有須透過其他配套的政策及服務來保障 • 現時領取綜援的長者,仍然享有綜援制度的特別津貼(如租金)及連帶福利(如免費公立醫療), 但其基本金額則改由全民退保金替代
金額 及 資格 $ 2,500 -- $3,000
全民退休保障 – 方案一(2500元) • 強積金: 僱主及僱員供款的一半(共薪金的5%) • 政府: 現時投人65歲老人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的資金 • 提供65歲以上長者每月2500元定額的退休保障金
方案二(3000元-加利得稅) • 強積金: 僱主及僱員供款的一半(共薪金的5%) • 政府: 現時投人65歲老人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的資金 • 增加利得稅約2%, 首年約46億元收入撥入基金 • 提供65歲以上長者的退休保障金由每月2500元增加至3000元
方案三(3000元-提高強積金薪金供款上限) • 強積金: 僱主及僱員供款的一半(共薪金的5%) • 政府: 現時投人65歲老人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的資金 • 提供由強積金轉移至全民退休保障金的薪金供款上限, 由20,000元至40,000元, 如一月入四萬元入息的退休金供款會由1000元增加至2000元) • 提供65歲以上長者的入息保障金由每月2500元增加至3000元
預留儲備 • 計劃運作的首20年,供款的總數比要支付的保障金為多,估計累積盈餘港幣1,180億元。 • 這款項在20年後用作人口老化高峰期時的支出, 令供款率可以長期穩定
對不同人士的優點 長者 • 所有合資格的長者即時受惠,無須等待「強積金」成熟 • 無須進行資產審查,讓長者有尊嚴地生活 • 預設「年金計劃」,為長者提供穩定的入息,直至終老 • 市民 • 如相應減低強積金供款率,僱員不需要額外增加負擔 • 大部份市民所得的個人收益多於供款,家庭收益更大 • 退休保障範圍擴大,包括家庭工作者、殘疾人士及低收入人士
對不同人士優點 政府 • 提供有效政策,協助政府控制長者福利開支 • 有可能建基於新制度,進行長期護理等融資,紓緩人口老化對醫療體系的壓力,減少醫療收費的需要
缺點 • 需要縮減強積金,令金融市場資金減少,預期銀行、保險及金融界會大力反對 • 有信心強積金可獲高回報的人士和強調自由選擇的人士,會大力反對 • 可能引致未來社會不斷就退休金的金額水平、供款率、基金表現等爭議(包括由於制度是今代人用下代人錢,容易令金額水平不斷上漲,導致制度財政上不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