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和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7 预后 8 治疗 9 预防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和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7 预后 8 治疗 9 预防. HIV 的来源 主流观点认为,它最早生存在非洲绿猴体内但不影响其生命,大约在 1930 - 1940 年代,感染非洲原住民后发生变异,成为 HIV 并在很小范围内流行。 1960 - 1970 年代,非洲与美国、欧洲间的人口大流动,和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性活动,使 HIV 首先流行于非洲和美国,进而蔓延到世界。.

hyatt-ri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和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7 预后 8 治疗 9 预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和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诊断及鉴别诊断 7预后 8治疗 9预防

  2. HIV的来源 主流观点认为,它最早生存在非洲绿猴体内但不影响其生命,大约在1930-1940年代,感染非洲原住民后发生变异,成为HIV并在很小范围内流行。1960-1970年代,非洲与美国、欧洲间的人口大流动,和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性活动,使HIV首先流行于非洲和美国,进而蔓延到世界。

  3. HIV是1982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现的,曾分别命名为淋巴结相关病毒(LAV)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后证明二者是同一病毒,于1986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命名为HIV。HIV是1982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现的,曾分别命名为淋巴结相关病毒(LAV)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后证明二者是同一病毒,于1986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命名为HIV。 HIV是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分两个型,即HIV-1型和HIV-2型,两者均能引起AIDS。一般所指的AIDS即为HIV-1型所致。

  4. 一、HIV形态 HIV-1是引起AIDS的主要毒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90-140nm,外层为类脂包膜,表面有似球状物突出于病毒包膜之外的外膜蛋白gp120,另一端与贯穿病毒包膜的运转蛋白gp41相连接,gp120在分子构型上有一个小凹陷是与CD4分子结合的部位。gp41起协同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核呈圆柱状,位于中央,含有两条完全相同的单链RNA,Mg依赖性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和结构蛋白等。结构蛋白包括P24核心蛋白和P17基质蛋白。

  5. 二、HIV的基因结构 病毒基因组长约9.7kb,有9个基因片段、3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gag编码核心蛋白P24、P17、P9、P7;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及gp41;pol编码逆转录酶,内切核酸酶和蛋白酶。3个调节基因,tat能增加所有基因表达,编码反式激活因子,在CD4+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使CD4+细胞内病毒复制加速;rev增加gag 和env基因表达;nef为负调节子可以抑制所有HIV基因的表达。另3种基因与病毒的成熟和释放有关;vif表达病毒传染因子,vpu表达病毒蛋白u,vpr表达病毒蛋白r 。 HIV-2是80年代中期从西非AIDS患者中分离出的另一种病毒株。主要见于西非。其他地区陆续有个例报道。HIV有不同株别差异存在,HIV-2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分子生物学特性与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相近,但与HIV-1相比, 基因和结构蛋白差异较大,特别是外膜蛋白。整个核苷酸序列仅40%-50%与HIV-1相似,HIV-2基因组不存在vpu基因,而存在一个vpx基因(病毒蛋白x),功能尚未完全清楚,HIV-2的抗原特性与HIV-1不同,两者的核心蛋白交叉反应强。而外膜蛋白交叉反应弱。HIV-2也选择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但毒力弱,从感染到发展成AIDS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 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6. [流行病学] 自1981年报告首例AIDS以来,目前已有180个以上国家发生本病。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增长期,到2003年底已发现HIV感染者约4万余人,AIDS患者近3 300人,估计2003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 1985-2004年9月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情况 (从1999年始,每年30%以上速度上升)

  7. 一、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的传染性最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意义更大。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乳汁、唾液、泪水等均能检出病毒。

  8. 二、传播途径 (一)性接触传播 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同性恋和两性恋为主,约占70%;非洲以异性恋传染为主。男女发病比例在欧美地区以男性多见,非洲地区男女发病率相似。我国性接触传播虽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异性性乱交和同性恋者中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传播途径。

  9. (二)注射途径传播 是亚洲一些国家的主要传播方式,主要指静脉毒瘾者之间共用针头;医院消毒隔离措施不严,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输注含HIV或HIV污染的血或血制品等。在我国HIV感染者中,静脉毒瘾为主要传播途径。

  10. (三)不规范的单采血浆 在某些地区,单采血浆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母婴传播 感染本病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 (五)其他途径 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还有经破损的皮肤、刮脸刀片、口腔科操作等均可引起传播,但感染率较低。医护人员意外地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物品刺伤亦可感染

  11. 由于HIV在离体的情况下,抵抗力很弱,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和感染力,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是不会传播的,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具、共用马桶圈、卧具、浴池等也不会传播AIDS。接吻、共同进餐、咳嗽或打喷嚏也不可能传播。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AIDS

  12. 三、人群易感性 各个年龄均可感染,但同性恋和性乱交者,静脉毒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可疑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13岁以下儿童其双亲或双亲之一是HIV感染者,受感染的危险比较大,属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壮年。

  13.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 HIV对CD4+T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有特殊的亲嗜性。不同的HIV亚株对不同类型细胞的趋向性不同,分别被称为嗜T细胞毒株、嗜巨噬细胞毒株和双嗜性毒株。发病与HIV含量、毒力、变异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14. (一)HIV入侵及复制过程 (二)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和表现 (三)HIV对其他细胞的影响 (四)B淋巴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 (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损伤的异常表现 (六)机体免疫系统崩溃

  15. 二、病理 AIDS的病理变化呈多样性,非特异性。可有机会性感染引起的病变,淋巴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肿瘤性病变。 由于存在严重免疫损伤,表现多种机会性病原体反复重叠感染,组织中病原体繁殖多,炎症反应少。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出现滤泡增殖,融合,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完全消失,胸腺可有萎缩,退行性或炎性病变。可有淋巴瘤,卡波齐肉瘤(KS)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的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和脱髓鞘改变等。

  16.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HIV-1侵入机体后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AIDS,HIV-2所需的时间更长。 IDS的分期 HIV感染人体后分为四期。 Ⅰ期(HIV急性感染期) Ⅱ期(HIV无症状感染期) Ⅲ期(PGL) Ⅳ期(AIDS) 为了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按临床表现分为A、B、C三类,每类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总淋巴细胞数又分成三级。 A类 包括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PGL。 B类 包括AIDS的一般症状和因免疫缺陷所致的机会性感染。 C类 包括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等。 Ⅰ级:CD4+T淋巴细胞>500/mm3(0.5×109/L)。总淋巴细胞数>2000/mm3(2.0×109/L)。 Ⅱ级 :CD4+T淋巴细胞在200-499/mm3(0.2-0.49×109/L)。总淋巴细胞数为1000-1999/mm3 (1.0×109/L)。 Ⅲ级:CD4+T淋巴细胞<200/mm3(0.2×109/L),总淋巴细胞数<1000/mm3(1.0×109/l)。 AIDS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或消失,CD4+T淋巴细胞和总淋巴细胞数上升,这时的诊断仍然还是维持原来的诊断。

  17. 二、AID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 (二)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 (四)泌尿系统的临床表现 (五 )血液系统的临床表现 (六)皮肤粘膜的临床表现 (六)皮肤粘膜的临床表现 (七)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 (八)卡波齐肉瘤 (九)其他的临床表现

  18.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二、免疫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四、其他:小便检查常有尿蛋白,血中肌酐、尿素氮可升高,骨髓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浆细胞增加,组织细胞吞噬血小板现象。 五、X线及影像学检查

  19.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HIV感染各阶段表现不同,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诊断。急性感染期应根据高危因素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通过病毒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慢性感染期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伴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以及CD4+/CD8+细胞比例倒置,并有病毒和血清学检查确诊。凡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AIDS的可能。① 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② 慢性咳嗽或腹泻3个月以上。③ 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④全身淋巴结肿大1个月以上。⑤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感染。⑥口咽念珠菌感染,对可疑者应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检查,然后按临床表现进一步分成A1、A2、A3;B1、B2、B3;C1、C2、C3九个等级。 (二)实验室检查 1.抗-HIV检查 包括1型和2型。一般ELISA连续两次阳性,再作免疫印迹法(WB)和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SRIP)等来确诊。 2.抗原检查 可用ELISA等方法测定P24抗原。 3.病毒检查 从患者血浆、脑脊液等标本可分离到HIV病毒颗粒或检测到HIV RNA,应用不同的PCR方法检查单个核细胞等组织细胞中的 HIV DNA。

  20.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许多疾病相混淆。 (一)急性期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和结缔组织疾病等相鉴别。 (二)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目前已发现少数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的患者,但通过各种检查没有发现HIV感染。鉴别主要依靠HIV-1和HIV-2病原学检查。 (三)继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后。 (四)淋巴结肿大应与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特别要注意与性病淋巴结病综合症相鉴别。后者淋巴结活检为良性反应性滤泡增生,血清学检查提示多种病毒感染。

  21. [预后] 部分HIV感染者,无症状感染期可达10年以上,如此时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停留于无症状感染或PGL阶段,而不发生AIDS。进展至AIDS,预后凶险,死亡率极高,主要死因为机会性感染,一般存活期为6~18个月,但经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后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22. [治疗] 尚无特效疗法,因而强调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控制机会性感染.和抗肿瘤治疗等。 一、抗病毒治疗 二、免疫调节治疗

  23. [预防] 预防原则主要是加强对AIDS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AIDS的传播及防治知识,使医务人员和群众对AIDS有正确的认识。 一、控制传染源 病人及HIV携带者血、排泄物和分泌物应进行消毒,AIDS进展期病人应注意隔离。

  24.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杜绝不洁注射,严禁吸毒,特别是静脉毒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灸针,如被患者用过的针头或器械刺伤,应在2小时内服用叠氮脱氧胸苷(AZT),时间不少于1周。 (二)加强血制品管理,血液抗-HIV阳性者应禁止献血、血浆、器官、组织和精液。加强血站、血库的建设和管理。 (三)开展AIDS的防治教育,开展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加强与HIV及AIDS有关的性知识、性行为的健康教育(避孕套的使用等),洁身自好,防止与HIV感染者发生性接触。 (四)切断母婴传播 女性HIV感染者特别是HIV-1感染者应尽量避免妊娠,以防止母婴传播,HIV感染的哺乳期妇女应人工喂养婴儿。 (五).消毒隔离 工作实验台面可用75%酒精消毒,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或器械用1:10~1:100浓度的次氯酸钠液或1:10稀释的漂白粉液擦拭或浸泡,高温消毒也是杀灭HIV的有效办法。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不共用牙刷、刮脸刀片等。

  25.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进行手术及有创性检查(如胃镜、肠镜、血液透析等)前,应检测HIV抗体。对吸毒、卖淫、嫖娼等人群要定期监测,加强对高危人群的HIV感染监测。

  26. Are you afraid of AIDS? Will you make friends with those who have AID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