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511 Views
親職教育的理論基礎. 心理學理論基礎. 心理動力理論. 重視早年生活經驗對現在生活適應的影響 需將潛意識加以意識化,方能洞察問題、克服衝突. 心理社會理論. 重視心理社會發展歷程,將人生區分為八個階段,各有其發展重點. 社會認知學習論. 個體行為的養成乃經由觀察與模仿而成,模仿的主要對象為重要他人 自我效能的來源與功能. 社會文化論. 語言、思考等心智發展,都是經由社會互動所形成 學徒制與鷹架. 行為理論. 制約學習與管教方法. 人本取向. 人的價值與獨特性 同理心與接納的助人策略. 認知理論. 由調適或同化而建構知識. 神經生理取向.
E N D
心理動力理論 • 重視早年生活經驗對現在生活適應的影響 • 需將潛意識加以意識化,方能洞察問題、克服衝突
心理社會理論 • 重視心理社會發展歷程,將人生區分為八個階段,各有其發展重點
社會認知學習論 • 個體行為的養成乃經由觀察與模仿而成,模仿的主要對象為重要他人 • 自我效能的來源與功能
社會文化論 • 語言、思考等心智發展,都是經由社會互動所形成 • 學徒制與鷹架
行為理論 • 制約學習與管教方法
人本取向 • 人的價值與獨特性 • 同理心與接納的助人策略
認知理論 • 由調適或同化而建構知識
神經生理取向 • 行為與學習受神經連結與大腦活動的影響
社會衝突理論 • 焦點:生活是不和諧的,需尋找管理、調適、解決衝突之道 • 家庭成員擁有不同的資源與權力 • 權力的來源:合法、錢、體力、愛 • 衝突乃人際關係必然過程視家庭衝突為常態, 主張將衝突搬上檯面, 尋找解決途徑
表徵互動理論 • 此理論的焦點:人與人如何互動 扮演什麼角色 • 雙方的內心世界與對彼此的想法, 透過口語與非口語的符號互動流露出來, • 此理論乃在研究如何「解碼」這些符號 • 符號包括:姿態、眼神、舉動 • 需了解雙方在互動中接收到的訊息與解讀(解碼)
家庭是不同角色之互動過程 • 每個人有多重角色 • 角色期待提供人際互動的線索 • 長期以往形成互動模式
社會交換理論 焦點:在人際互動與關係中, 人類會應用資源增加最可能的收益, 減少最可能的代價, 以達到最喜歡的結果 「我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 「交換」的資源、代價、報酬多指抽象的、精神面的如關愛、地位、權利、關係品質、支持等
平衡的關係:人際交換的結果令雙方感到公平、相互性平衡的關係:人際交換的結果令雙方感到公平、相互性 • 不平衡時:生氣、怨恨; 說服自己; 結束關係 • 婚姻是一生的投資, 有賴二人給與取的平衡性, 合作的交換關係能增加夫妻的聯合擴大效益
生態系統理論Bronfenbrenner, 1979 *個體的發展是機動的,與其不斷變動 的週遭環境互相調整互動而成長。 *這個過程亦受到環境與環境的關係、 以及環境所隸屬的大環境的影響。
*微系統(microsystem) 成長中的個體在一個環境中所經驗到的 活動、 角色、人際關係 *中系統(mesosystem) 與個體有關的系統間的聯繫、了解,或個 體涉及兩系統而產生的影響 *外系統(exosystem) 雖不是個體積極參與的環境,但會影響(或受 影響)個體所在的環境
家庭 學校 社區 時間/年齡/年級 家庭、學校、社區對兒童學習的影響
家庭系統理論 • 家庭有如有機體, 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維持整體的運轉與生存。 • 家庭的平衡狀態:家庭列車有連鎖性, 任何事件、情感變動都牽一髮而動全身,企圖修復以回到穩定狀態 • 次系統:夫妻系統、親子系統、父母系統、手足系統 • 界限:家庭功能要發揮得好, 各個次系統間應有適度的分隔
資本兌換理論 資本: 經濟的(錢→權、影響力)、 非經濟的(社會、人力) 社會資本: 擁有來自社會關係(網絡)的資源 透過朋友、同事、社區成員等社會網絡可取得人力、經濟、文化資本 成員相互信任的信念或規範
家庭社會資本: • 親子聯繫程度(父母花在與孩子互動、監督他們的活動、增進其成長的時間與精神); 親子關係的穩定程度; 父母的意識型態 • 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朋友的了解(幾個朋友、誰)、孩子數、婚姻狀況、工作時數、陪孩子做功課(聊天)、擔任學校義工(獲得資訊與諮詢)
較高:例如雙親家庭(個人擁有的資源相加, 成員之間的信任、幫忙)、與朋友、同事、鄰居多接觸的家庭 • 較低:例如單親、常搬家、不認識鄰居、工作時間長 • 家庭人力資本:例如父母教育程度、終身學習、孩子的健康程度 • 父母擁有不同形式與數量的資本, 決定了某種程度的參與,但是家長可能將有限資源投資在能應付的活動上
學校社會資本:能促進教育成效的資源, 如師生比率、學習環境之健康與安全、家長參與、親師關係(聯絡密切度、班親會)、學校與社區關係 • 學校人力資本:教師的專業訓練、教師的技巧 • 學習=經濟資本x人力資本x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獲取其他資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