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46 Views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成果介绍. 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 魏昭峰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电力的安全、可靠和有效供应,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大局。 为促进各成员单位密切合作,凝聚行业科学发展共识,反映行业意见与合理诉求,形成电力行业改革发展合力, 推动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构建 ,中电联第五届理事会决定组织开展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工作,并于 2010 年初成立行业发展规划部,专门从事电力规划研究和重大问题调研。.
E N D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成果介绍 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 魏昭峰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电力的安全、可靠和有效供应,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大局。为促进各成员单位密切合作,凝聚行业科学发展共识,反映行业意见与合理诉求,形成电力行业改革发展合力,推动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构建,中电联第五届理事会决定组织开展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初成立行业发展规划部,专门从事电力规划研究和重大问题调研。
2010年4月,中电联成立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全面启动“十二五”电力规划研究工作。专家组由国务院研究室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和中核总、国核技、中广核的主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包括9名电力行业资深院士和知名专家、上述单位规划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的有关专家。
各副组长单位和三峡集团、神华集团、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共14家单位分别承担了相应的专项规划研究,同时委托电力顾问集团、中国电科院、国网能源院等单位开展了电力需求预测、电源结构及布局优化、电网主网架优化、电网安全可靠性、规划经济性及政策、规划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等6项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中电联研究编制出《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广泛征求了68家常务理事单位意见,经第二次理事长会议审议通过,于2010年12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及电监会等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得到了积极评价。各副组长单位和三峡集团、神华集团、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共14家单位分别承担了相应的专项规划研究,同时委托电力顾问集团、中国电科院、国网能源院等单位开展了电力需求预测、电源结构及布局优化、电网主网架优化、电网安全可靠性、规划经济性及政策、规划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等6项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中电联研究编制出《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广泛征求了68家常务理事单位意见,经第二次理事长会议审议通过,于2010年12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及电监会等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得到了积极评价。
14项专项规划 6个专题报告 规划研究报告体系 电力工业 “十二五” 规划 研究报告 本次规划成果包括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总报告、14个专项规划和6项专题研究报告。
主要内容 一、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二、面临的形势与电力需求预测 三、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四、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 五、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六、电力科技创新 七、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八、规划经济性分析 九、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具体表现在: 1、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3、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4、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5、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6、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7、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8、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包括: 1、电力工业统一规划亟待加强 2、科学合理电价机制尚未形成 3、现有绿色发电比重与未来发展目标相差较大 4、电力资源配置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5、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6、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7、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
(一)电力发展面临的形势 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保障电力供应任务艰巨。 2、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要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特征,推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3、开发绿色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对电力工业提出更高要求。 4、经济社会发展对可靠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 5、电力工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 6、能源科技革命给电力工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二)电力需求预测 电力是清洁便利的二次能源,电气化水平是社会现代化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用电水平仍较低,未来十年工业化、城镇化都将快速发展,住房面积和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耗能水平较高的重工业比重仍然较高,电力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考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一次能源需求、重点行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侧管理与节能等影响因素,采用多种电力需求预测方法,经综合分析,提出了电力需求增长预测结果。考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一次能源需求、重点行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侧管理与节能等影响因素,采用多种电力需求预测方法,经综合分析,提出了电力需求增长预测结果。 预计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6.57万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5~9.5%,基准方案推荐为6.2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4%。 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85~8.56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6.4%,基准方案推荐为8.20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5%。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及最大负荷预测表 (亿千瓦时、万千瓦、%) GDP: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确定了7%的GDP增长预期性目标,考虑各方面因素,规划研究提出“十二五”GDP年均增速在7.0%-9.6%之间,推荐方案8.7%;“十三五”年均增长6.1%-8.0%,推荐方案7.0%。 电力弹性系数:“十二五”期间为0.98,“十三五”为0.79。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促进和谐为重点,着力提高电力供应安全,着力推进电力结构优化,着力推进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推进电力产业升级,着力推进电力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电力工业体系,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电力需求,为实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左右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电力工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2、坚持节约优先原则 3、坚持结构优化原则 4、坚持科技驱动原则 5、坚持绿色和谐原则 6、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三)发展方针 • 坚持节约优先 • 积极开发水电 • 优化发展煤电 •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 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 • 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 •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 • 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 带动装备工业发展 • 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四)发展目标 装机容量
发展目标 非化石能源发展 201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4.74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3%,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1.52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4.1%,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5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9%。 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6.8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为36.3%,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2.2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6.9%,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可替代化石能源7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4%。
发展目标 电网建设 2015年,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33万公里,变电容量56亿千伏安。 2020年,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76万公里,变电容量79亿千伏安。
发展目标 • 电力投资 • “十二五”时期电力投资达到530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66%。 • “十三五”时期电力投资达到58000亿元,比“十二五”增长9.4%。 • “十一五”电源电网投资比重为54:46,“十二五”为52:48,“十三五”为51:49。
(一)积极发展水电 1、发展思路 坚持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 推行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积极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实行大中小开发相结合。积极开展西藏境内水电流域规划和前期工作,保障水电可持续发展。 • 促进绿色和谐开发。在河流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建设和投产运行全过程落实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移民管理,使移民和社会真正从水电开发中受益。 • 扩大资源配置范围。大型水电基地在满足本地区电力需求的基础上,输送到市场需求空间大、电价承受能力高的东中部地区消纳,确保水能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周边国家水电资源开发和向我国送电。 • 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强电源的整体优化和统一规划,加大抽水蓄能开发力度,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合理消纳。
积极发展水电 2、开发重点 • 继续加快开发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中下游及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等7个水电基地,尽早开发完毕。 • 重点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等6个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水电基地。 • 推进雅鲁藏布江等西藏水电开发。 • 开发缅甸水电,向我国送电。
积极发展水电 3、常规水电发展目标 • “十二五”期间,全国水电开工规模1.2亿千瓦,投产约8750万千瓦,201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预计2.84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达到52%(按技术可开发容量计算),其中东部和中部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部在43%。 • “十三五”期间,全国水电投产规模约4600万千瓦,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3.3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61%,其中西部水电开发程度53%。 • 2030年,预计全国水电装机4.5亿千瓦,超过经济可开发容量,除西藏外,全国水电基本开发完毕。
积极发展水电 4、抽水蓄能发展目标 • 加强统一规划,加快蓄能电站发展,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调频性能,适应新能源发电规模化发展需要。 • 加强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建立完善电网电价机制和辅助服务定价机制,保障蓄能电站建设的合理投资回报。 • 规划2015年蓄能电站规划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6000万千瓦左右。
(二)优化发展煤电 1、发展思路 • 推行煤电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大煤电基地。加快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大型煤电基地建设,有效控制东部地区煤电装机规模,实行输煤输电并举。在煤电基地推广煤电一体化开发,在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 • 优先发展热电联产。统筹燃煤、燃气多种方式,结合城市热网、工业园区建设、小锅炉替代,统一规划高参数、环保型机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热电联产项目。企业自备电源建设应该与周边区域电源、热源、电网统筹规划。 • 推进煤电绿色开发。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布局建设大容量、空冷、超临界燃煤机组,东中部受端地区适量布局建设负荷支撑的大容量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加快现有机组节能减排改造,因地制宜改造、关停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大力推行洁净煤发电技术。
优化发展煤电 2、重点布局 重点开发山西(晋东南、晋中、晋北)、陕北、宁东、准格尔、鄂尔多斯、锡盟、呼盟、霍林河、宝清、哈密、准东、伊犁、淮南、彬长、陇东、贵州等大型煤电基地。
优化发展煤电 3、发展目标 • “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煤电开工规模3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开工1.97亿千瓦,占66%;投产规模2.9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投产1.5亿千瓦,占52%。2015年我国煤电装机预计达到9.33亿千瓦。
优化发展煤电 • “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电规划开工规模2.6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开工1.63亿千瓦,占62.7%;投产规模2.5亿千瓦,其中煤电基地投产1.36亿千瓦,占54.6%。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预计达到11.6亿千瓦。
(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1、发展思路 • 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强化核安全文化理念。深入研究日本地震海啸对核电安全的影响,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快制定颁布核电安全技术标准,明确核电准入门槛,健全核电安全机制。优先采用先进安全核电技术,在核电站设计、制造、建设、运行、退役的全过程中,建立高标准质保体系和核安全文化体系。 • 坚持以我为主,明晰技术发展路线。坚持压水堆-快中子增殖堆/高温气冷堆-核聚变堆技术路线。全面掌握第三代核电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尽快实现我国先进压水堆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行目标。加快开工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快中子增殖堆示范电站。组织核聚变技术攻关,争取走在世界前列。 • 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现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在消化吸收国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情,逐步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我国核电技术标准体系。抓住机遇,对技术难题进行定点联合攻关,推行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提高核电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和能力。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 理顺核电发展体制,加快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发挥市场机制,推行多业主、专业化,逐步增加核电建设控股业主数量。理顺核电投资、建造和运营机制,大力推行核电设计、工程管理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发展。培育广泛参与、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建设市场。做好核电人力资源规划,加快核电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建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成立国家级核燃料公司,加快构筑适应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建立国内生产、海外开发、国际铀贸易三渠道并举的天然铀资源保障系。加快乏燃料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相适应的处理能力。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2、发展重点及目标 核事故 • 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重庆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形成“东中部核电带”。 • 优先发展AP1000及其国产化三代核电技术,“十二五”开工核电4000万千瓦。 • 规划2015年核电装机4290万千瓦,2011年开工、力争2015年投产首个内陆核电首台机组。2020年核电规划装机9000万千瓦、力争达到1亿千瓦。
(四)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定位 1、积极发展风电 • 风电开发实行大中小、分散与集中开发相结合。通过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制造自主化,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力。 • 重点在“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规划和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结合地区特点,实现与煤电等电源打捆外送。 • 同步开展风电开发、消纳市场和送电方案等研究,促进风电科学发展。 • 2015年和2020年风电规划容量分别为1.0亿千瓦和1.8亿千瓦。
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2、推进太阳能发电 • 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 • 在甘肃敦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西藏拉萨(或阿里)建设大型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选择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土地,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 • 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规划容量500万千瓦左右。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划容量2000万千瓦左右。
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3、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 • 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在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部分林区和灌木集中分布区、建设以稻壳、灌木林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 。 •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 • 2015年和2020年生物质能发电分别达到300万千瓦和500万千瓦左右。 • 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15年和2020年地热和海洋能发电分别达到1万千瓦和5万千瓦左右。
(五)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 • 天然气(包括煤层气等)发电实行大中小相结合。 • 结合引进国外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受端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燃气机组,主要解决核电、风电、水电季节性电能对电网的调峰压力。 • 在气源地规划建设燃气机组解决当地用电问题。 • 考虑天然气供应等因素,2015年和2020年大型天然气发电容量分别为3000万千瓦和4000万千瓦。
(六)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 • 结合城乡天然气管道布局,规划建设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分布式发电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左右和300万千瓦左右。 • 在小水电资源丰富地区,优先开发建设小水电站,根据风、光和地热资源发展小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地热发电等,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七)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等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压力”。 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就地转化为电力,并通过特(超)高压电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实现电力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完全符合《“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
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2015年全国电力流向及规模 • 2015年,大型煤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容量为1.71亿千瓦,“十二五”期间增加1.14亿千瓦。 • 大型水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容量为669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增加4490万千瓦。 单位:万千瓦
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2020年全国电力流向及规模 • 2020年,大型煤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容量约为2.71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增加1亿千瓦。 • 大型水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容量约为834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增加1650万千瓦。 单位:万千瓦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电网体系建设,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电网体系建设,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是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的具体体现。
1、建设大型水电基地外送通道 • 金沙江下游水电基地。“十二五”期间,建成溪洛渡~浙西±800千伏直流向华东电网送电,送电容量750万千瓦,建成溪洛渡至广东±500千伏同塔双回直流向广东送电,送电容量640万千瓦。2020年前后,规划建成乌东德~华东、白鹤滩~华中特高压直流及乌(东德)白(鹤滩)向南方电网送电工程。 • 金沙江中游水电基地。“十二五”期间,建成梨园、阿海水电站送电广西±500 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送电容量320 万千瓦。 • 雅砻江水电基地。“十二五”期间,建成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向华东电网送电,送电容量720万千瓦。 • 大渡河水电基地。“十二五”期间,通过四川电网与重庆及华中主网建立强联系,满足四川水电“网对网”外送需要。
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龙羊峡上游河段水电站,分成两组汇集后,分别通过两回750千伏线路接入青海主网。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龙羊峡上游河段水电站,分成两组汇集后,分别通过两回750千伏线路接入青海主网。 • 澜沧江水电基地。“十二五”期间,澜沧江中下游重点建设糯扎渡水电站,除通过500千伏交流接入云南电网外,通过±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送电广东。 • 怒江水电基地。“十三五”投产发电,通过500千伏交流和直流送电广东、广西负荷中心,并兼顾云南自身用电需要。 • 西藏水电基地。金沙江上游“十二五”开工1~2个水电项目,送电四川负荷中心或参与川电东送。雅鲁藏布江干流水电“十二五”期间建成藏木水电站,采用220千伏接入藏中电网。
2、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外送通道 • 建设山西、陕北、安徽淮南煤电基地向华北、华东、华中电网(“三华”电网)送电特高压交流通道。 • 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锡盟煤电基地向“三华”电网送电特高压交直流混合送电通道。 • 建设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宝清、陕西彬长、甘肃陇东、新疆哈密、准东、伊犁煤电基地向“三华”电网送电±660、±800及±1100千伏直流送电通道。 • 加强贵州电网500千伏交流外送通道,满足“十二五” 贵州新增煤电向广西送电需要。
3、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外送通道 • 建设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通道,将酒泉风电配套部分火电机组打捆送至华中电网负荷中心。 • 蒙东、蒙西、河北、新疆风电基地电力除本地区消纳外,与近区煤电打捆,通过特高压交直流通道,送至“三华”电网负荷中心。 • 江苏沿海风电就近接入江苏电网。 • 吉林风电部分容量接入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就地消纳,部分容量通过500千伏交流接入东北主网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