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726 Views
長期照護保險政策與評鑑整合制度.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 報告人:翟文英 2010 年 12 月 22 日. 推動長期照護保險背景. 人口快速老化 需照顧人口急速成長 家庭結構改變,彼此間互動功能降低 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日,照顧人力減少 長期照護體系缺乏穩定及充足之財源. 人口快速老化.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 97 至 145 年 人口推計, 97 年 9 月 。 註:本表內數據為中推計. 4. 未來高齡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 18 年後,約每 3.2 個 15~64 歲工作年齡者,負擔 1 個 65 歲以上高齡者.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
E N D
長期照護保險政策與評鑑整合制度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報告人:翟文英2010年12月22日
推動長期照護保險背景 • 人口快速老化 • 需照顧人口急速成長 • 家庭結構改變,彼此間互動功能降低 • 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日,照顧人力減少 • 長期照護體系缺乏穩定及充足之財源
人口快速老化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97至145年人口推計,97年9月。 註:本表內數據為中推計
4 未來高齡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 18年後,約每3.2個15~64歲工作年齡者,負擔1個65歲以上高齡者 65歲以上高齡人口 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97年 115年 145年 1人 ______ 7.0人 1人 _____ 3.2人 1人 _____ 1.4人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台灣97至145年人口推計,97年9月
7 所選國家人口高齡化及超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比較 • 臺灣從進入高齡化國家至邁入高齡社會約24年左右;歐美先進國家約為50~100年,其因應人口老化預作準備的時間較長。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
家庭功能漸弱 • 家庭結構改變,原有的家庭成員相互支援照護功能降低。 • 現有照護需求者不易從家庭取得合適的照護服務。 台灣地區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 台灣地區家庭戶量變動趨勢 (人/戶)
900,494 758,541 641,342 542,271 448,528 399,979 需照顧(失能)人口成長快速 • 失能及失智的人口為399,979人,隨著人口老化,推估至2028年 • 將成長為811,971人。
居家照顧服務 醫療服務 健康照護產業發展方案 食衣住行協助 社區照顧服務 遠距照護服務 健康管理 預防保健 休閒養生 生活照顧服務體系 健康者 健康養生管理 機構照顧服務 出院準備服務 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 轉介與就醫安排 長照保險 失能照顧 家庭支持 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長期失能者 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慢性病患 全民健保 疾病治療 復健 照護 急性病患 醫療服務體系 社區醫療群 出院需照護病人 老人整合性醫療計畫 長期照護服務係屬整體照護體系之一環 對應方案 服務提供者 服務內容 服務對象與需求 服務目標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服務對象 • 服務對象以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經ADLs, IADLs評估) • 65歲以上老人 • 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 • 50歲以上之身心障礙者 • 僅IADLs失能且獨居之老人
長期照護現有問題 • 服務輸送體系尚未健全 • 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能量不一 • 服務利用率低,未達經濟規模,服務體系成長慢 • 服務資源不足,品質差異大 • 照顧服務人力不足,勞動條件待改進 • 十年長照無法滿足長照需要 • 未涵蓋50歲以下長者 • 一般戶自付額太高
推動長期照護保險之必要性 • 建立社會保險制度 • 透過社會互助,確保需照顧者對基本長期服務之可近性,維護身心功能,減輕家庭負擔
長期照護制度主要類型之比較 服務提供 私部門 公部門 稅收制長照制度 如北歐 公部門 公共長期照護保險 如德、奧、日、荷、韓 財源籌措 私部門 私人長期照護保險 如美國 資料來源:林志鴻教授,2009年。
12 長照體制財源籌措之考量 • 為因應老化社會所需照護支出之成長,必須選擇穩定且自然彈性的稅、費基為財源。 • 穩定的財源應避免與其他政事競用,而影響財務收入的穩定性。 • 應有多元籌措管道,兼顧財源充足性與負擔公平合理性。 • 長照體制必須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作適度連結。 • 我國稅收占GDP的比率雖低(僅14%),但民眾對加稅接受度不高,是以採用保險的方式來實行是目前國家現況下比較適合的財務選擇。
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規劃目標 • 全民性(普及式) • 可負擔性(負擔得起) • 好品質(多元性可近之服務) • 權責對等
保險對象 註:受限於資料,目前所估算之失能人數尚未包括無身體功能障礙之精障、智障、自閉症等心智功能障礙者
組織與法制 行政院衛生署 衛生福利部 名 稱 主要內容 中央主管 機關 組織 法制 針對保險人、保險對象、保險財務、保險給付、服務機構、總則等基本事項進行界定與規範 長期照護保險法 保險人 中央健保局 長照保險(委員)會 各項長期照護機構管理、設施供需、設置標準、服務供給者之資格條件、品質規範與評鑑標準的內涵等 長期照護服務法 (或併入長照保險法) 相關機關 長照保險爭議審議 (委員)會
方案二 方案一 評估、給付判定單位 照顧管理單位 服務單位 受理單位初篩 訪視評估 照顧計畫擬定 服務連結 需求分級及 給付判定 健保局負責 縣市負責 健保局負責 縣市政府負責 申請給付與核定 被保險人申請
給付方式規劃 • 原則採服務給付為主 • 家屬自行照顧 • 由家屬提供居家服務者,得請領給付 • 照顧者有義務接受教育訓練及服務品質督導
未來工作-服務提供面 • 檢討修正長照十年計畫 • 均衡服務資源 • 發展多元整合服務 • 檢討整合機構評鑑及建立品管機制 • 培訓人力 • 建置資訊系統 • 推動相關法規之立法
未來工作-保險規劃面 • 辦理長期照護需求調查 • 進行長照保險溝通宣導 • 長照風險意識加強 • 推動長照保險立法 • 研擬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 • 研擬子法規 • 規劃與健保及社會福利制度之無縫接軌
長期照護保險 需長期照護者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老人福利法 身心障礙者 65歲以上老人 精神病患者 精神衛生法 長期照護保險與其他現行保障制度之關係
建構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個人退休金、儲蓄理財、家庭成員負擔 第三層 個人與家庭 商業長照 保險 第二層 自願購買 第一層 政府提供之長照制度 公辦長期 照護制度 第零層 福利措施 相關社會救助措施、慈善公益團體、志工
由縣市提出辦理計畫,中央主管部會審核補助 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隸屬縣市政府、經費由衛生署補助 主管部會編列預算支應 積極擴展照護服務與人力,整備開辦長照保險 所需資源 開發新型服務資源、發 展偏遠離島地區資源、 研擬整合型照護計畫 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 隸屬健保局或縣市政府 經費由長照保險負擔 訂定年度目標,補助 縣市政府辦理 主管部會編列預算支 應及長照保險挹注 長照十年計畫與長照保險之銜接 在長照十年計畫現有基礎之上加強推動,協助克服執行障礙;強化長照管理中心功能,補強照管人力 在長照保險開辦後,長照十年計畫將由補助型計畫轉為服務網計畫,作為長照服務及人力資源發展之主要計畫 轉銜策略 Before After 名稱 長期照護保險開辦 功能 長照 中心 運作 方式 計畫 經費
整合性照護服務模式 • 連續性照護 • 以個案為中心 • 將服務的可近性極大化並縮小重疊服務 • 由跨專業團隊提供標準化照護服務 • 訂定績效監測系統 • 資訊系統之建立 • 有遠見的領導 • 發展管理架構促進協調合作 • 整合不同服務之財源 • 結合醫療服務(Suter, Oelke, Adair & Armitage;2009)
健康服務整合模式成功之策略 • 提供個案為中心的照顧 • 減少臨床變異,使用一致的評估問卷 • 組織照顧的持續性 • 改善照顧過程的管理 • 適度使用健康照護服務 • 減少對門、急診的需求 • 增加自我照顧、健康促進、預防與慢性病管理 (Alberta) 國立陽明大學
醫療網建置目的 • 均衡各地區醫療資源發展 • 醫事人力與設施合理成長,發揮功能 • 全面提升醫療品質 • 國民於最短時間獲得最佳醫療照護 國立陽明大學
長照服務體系的契機-服務網的建置 • 配合長期照護保險之規劃,需 • 充實各項長照服務及人力 • 提升服務的品質 • 提供整合性的服務輸送 • 參考醫療法及醫療網之經驗 • 發展長期照護服務法 • 建構長期照護服務網
36 如何參與長照保險
國際經驗 不論是使用機構或居家服務,高齡者(80歲以上)皆為主要使用者,住進機構者高達七成都是80歲以上族群。
高齡化社會帶來銀髮產業商機 • 人口高齡化既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台灣產業除了關注該相關福利措施之外,以產業發展觀點來看,包括老人居住安排的重新思考、老人經濟安全體系、老人長期照護體系、健康照護體系、高齡就業人力的再運用、終身學習與社會參與的擴大、老人休閒產業的發展,潛在商機非常大。 • 未來長期照護保險推動後,相關產業發展將可望逐步發展,政府除了致力於長期照顧制度之建構外,亦應協助排除相關產業發展之障礙,鼓勵民間投入老人照護產業。
醫療體系 老人照護相關產業示意圖 遠距 外籍看護工 17萬人 機構式照顧 97年8.4萬床 藥品 出院病人 短期療養 生物 科技 健康養生 長照體系 急性 居家/ 社區照顧 16.2萬人 失能者 97年40萬人 120年90萬人 健 康 97年 65歲以上-240萬人 65歲以下-2,063萬人 理財、信託 老人住宅 慢性 居家、交通 無障礙空間 休閒育樂 輔具 U-care 送餐服務 關懷據點 緊急救援 日常生活協助 GPS、交通、餐飲、就醫等
重要性 • 政府自90年代即開始推展各類型之服務: • 包含社區式服務、居家式服務、機構式服務。 • 逐年以不同服務方案推展各照護措施,確保長者可得到適切之照顧。 • 提供照護措施之服務單位為可長期運作、永續經營,除須堅持服務品質保證外,應講求內部品質保證,及透過外部之評鑑機制,協助服務單位進行品質改善,以維護受照護者之權益(蔡,2010)。
評鑑之意義 • 依時代與研究者的不同有所差異。學者彙整國內外文獻提出對評鑑的看法,分為三類: • (1)評鑑是一種測驗,用以了解自身努力的結果; • (2)評鑑是目標與結果的比較過程; • (3)評鑑是一種專業性的判斷定。 • 評鑑是對於一種現象或是活動,透過收集、組織及分析資料,並加以描述及價值判斷的過程(秦,1997)。
評鑑之目的 • 評鑑之目的:就現行提供服務單位而言,主要為:(趙,2002;張、鍾,2010) • 決定如何繼續或是修正現有的照護措施; • 檢視照護現況結果是否符合受照護者之期待; • 判定照護措施的整體效益; • 幫助評鑑者確立某些預期之問題並解決
各類型評鑑指標內容差異 • 整體評鑑指標內容,社政體系的老人福利機構訂有必要指標(即一級、二級指標);身心障礙機構則依服務性質不同,有適評與不適評指標之區分;護理機構亦有部份指標依護理之家大小,可選擇是否要評。 • 另在評鑑的分數及等級上,社政體系與衛政體系亦有不同,社政體系有明確之等級及評分原則,對評鑑結果優劣亦有獎罰之規定,衛政體系尚在發展階段。
簡報完畢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