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72 Views
Reverse Engineering Google’s Innovation Machine 會思考的創新 引擎 by Bala Iyer and Thomas H. Davenpo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april 2008. 學 生 : 黃 啟 豪 99756012 力 俊 文 99756013 報告日期 : 99 .10 .11. 大 綱. Google 的源起 Google 的策略技術與基礎建設 在策略上保持耐 性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 控制自已 的 生態系統
E N D
Reverse Engineering Google’s Innovation Machine會思考的創新引擎by BalaIyer and Thomas H. Davenpor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april 2008 學 生: 黃 啟 豪 99756012 力 俊 文 99756013 報告日期: 99 .10 .11
大 綱 • Google 的源起 • Google的策略技術與基礎建設 • 在策略上保持耐性 •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 • 控制自已的生態系統 •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 • 以資料佐證創意 • 激發創意的公司文化 • 結論
Google的源起(1/3) • Google是由兩名史丹佛大學的理學博士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們開發了一個對網站之間的關聯做精確分析的搜尋引擎,此搜尋引擎的精確度勝於當時使用的基本搜尋技術。
Google的源起(2/3) • Google 的產品及服務:
Google的源起(3/3) • Gmail • 電子郵件服務 • Webmail,使用Ajax技術+用不完的超大容量(目前已達7.2G) • 優點 • 容量不斷加大中 • 標籤功能 • 無網站廣告 • 無垃圾信 • 主題連續會話群組 • 提供手機版
Google的策略技術與基礎建設 • Google的策略與技術不可分割 • 是網路公司,卻不會只懂創新不懂營利 • 技術很強,但更強的是技術與策略融合 • 技術不只是對業務的支援,它還創造出戰略機會 • Google的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典範 • 令對手望塵莫及的搜尋引擎、可不斷擴充的IT架構 • 為創新建造的技術平台,並配合周詳的組織和文化戰略
在策略上保持耐性 • Google的使命:整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方便所有人擷取使用 • CEO艾利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需要花300年才可以完成這個使命 • 核心業務: 搜尋及廣告 • 搜尋及廣告業務利潤極佳,完全能彌補眾多不賺錢的產品的成本 • 先談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 …如果你能建立起可長久的eyeball business,總可找到聰明的賺錢辦法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1/2) • Google的網路基礎建設 • 提供連接100萬部電腦所組成的網路基礎設施 • 使用客製化LinuxOpen Source的作業系統 • Google的資料管理 • 為管理petabytes的資料量,設計出Bigtable的資料表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2/2) • 加速產品開發週期 • 先開發出應用軟體原型,再透過用戶的反應推出β版,回應熱烈,則產品上市 • 測試與行銷密不可分,Google的客戶群順理成章由測試者變使用者 • 支援第三方開發和混搭應用軟體(mashups) • 永慶房屋將來自待售/待租資料庫的資料,和Google Maps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應用,讓使用者可以看到畫在當地地圖上的出租公寓或待售房屋
控制自已生態系統(2/3) • Google 是拱心石角色-使其他各部位連接在一起 • 1906 年在中國廣州創立的利豐公司(Li & Fung ) ,就在成衣業扮演這樣的角色。利豐發現本身居於業界樞紐地位之後,就不再扮演貿易公司的角色,搖身一變成為高度客製化的「端對端供應鏈」( end-to-end supply chain)指揮協調者,參與不計其數的決策,包括採購原物料、製造成衣、管理供應鏈的物流以交付成品等。利豐的全球平台已經創造出一種標準化方式,能讓數千家伙伴立即互動,並協調它們之間的各項活動
控制自已生態系統(3/3) • 對基礎架構的掌控 • 以亞馬遜(Amazon)為例,雖然它允許第三方開發者整合本身的各項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的服務,但亞馬遜也從中受益,因為它可以輕易追蹤網路上的行為,並且密切監測那些服務的績效。 • 比方說,亞馬遜允許第三方開發者開發Amazon Light 4.0把不同於亞馬遜的使用者介面加在亞馬遜圖書資料庫上面。 • 此外,AL4將雅虎(Yahoo!)的新聞、 Google 的部落格文章、 和eBay的搜尋,整合到同一個服務中。如果使用者決定買一本書,那個服務功能就會將使用者導向亞馬遜。 • AL4 起初也有Netflix和iTunes的連結;但亞馬遜提供的重要服務能為AL4帶來交易和收入,所以亞馬遜可以運用力量,將那些競爭對手趕出生態系統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1/4) • 把創新當成分內工作 • Google 能夠成功創新,一個明顯的理由,就是把創新排入員工的工作時間表,通常很少有公司會這麼做。 • 技術性員工依規定,得花 80%的時間在搜尋和廣告這兩項核心業務上, 20%的時間用在自己選擇的技術性專案。 Google 的一位新進工程師在部落格寫道:「這可不是利用閒餘時問去做某件事情,而是積極找時間去做。真糟,我還沒找到不錯的20%自行選擇的專案,很需要一個。要是找不到,對我的考評一定有負面影響。」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2/4) • 消除不必要的流程 • 員工提出的構想必須通過審核,才能成為正式授權的專案。員工必須根據自己的構想,做出原型版本、試行運作,並且進行對照實驗,找實際的使用者來測試。 • 不過,Google審核新點子的過程既不緩慢,也不官僚公司可以很快、很有效率地作出改變。 • Google 的創新方法是高度即興式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機會研發新產品或新功能。由於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影響力,因此 Google 不只吸引高素質的員工前來投效(包括一些全球最優秀的電腦科學家、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也創造大量的新構想和新產品。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3/4) • 讓市場選擇產品 • 新產品該如何搭配在一起,Google 並沒有一套宏偉的規畫。相反地,Google 的高階主管認為,使用者會決定創新的成敗,而且,總有些產品會暢銷、彼此相輔相成,而有些產品會逐漸式微,隨著這些發展,公司的策略也會逐漸浮現。 Google 的產品策略,可說是「向群眾取經 『crowd sourced』」。 • 這個過程的重點,不在於找到完美的產品,而是創造許多可能很有用的產品,然後由市場決定何者最好。 Google 有超過1.32億使用者,即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也可以組成龐大的測試平台和焦點小組(focus group),來測試新產品。 • Google 的設計原則,包括「先求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及「先求實用性,再談可用性」。若有 Google 做不到無所不在的產品,便花錢去買;例如,它大手筆投資於 YouTube 和 DoubleClick,取得已經遍及網路世界的金字招牌。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4/4) • 不怕失敗和欣賞混亂 • 繼搜尋和廣告之後, Google 正在尋找第三樣暢銷商業產品,它的做法是推出多樣產品,期待其中一些能夠造成轟動。外界並不很清楚, Google 目前支援的產品到底有多少。 • 執行長施密特某次接受訪問時坦承,連他也不知道 Google 在市場上到底有多少產品;他在另一次訪談中說,新產品究竟有多少,「幾乎每個人都一頭霧水」。
以資料佐證創意 • 廣泛、積極地運用資料和測試來支援創意 • Google每天都要做數千次試驗,也為客戶提供幫助分析的產品和服務 • 將競爭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 • 建立了近300個不同的預測市場 • 建立創意管理系統 • 每個員工都能對創意進行評論、打分數
激發創意的公司文化(1/2) • Google 的文化相當獨特,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只有部分層面與 Google 相似。那主要是技術掛帥的文化,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創意品質和技術才華才能出頭。 • 從 Google 如此倚重預測市場,就可以看出它非常重視員工的才智和意見。同樣地,把創新排入工作時間表,則表示它極為重視員工的創造力。
激發創意的公司文化(2/2) • 在網路時代創新,必須具備一些動態的能力,包括預測市場的變化,迅速供應新產品和新功能。 Google 已經投入大量金錢和心力,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培養創新成功的能力;並且在組織文化和創新流程等方面,率先使用一些方法,不斷吸引高素質的員工。 Google 也為生產力和成長,樹立起 21 世紀的新標準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