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633 Views
珍珠港. 关于事件. 时间: 1941 年当地时间 12 月 7 日早晨 7:55 ,当时是星期天。 地点:位于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以及位于夏威夷瓦胡岛其他地方的美国空军基地。 日本偷袭机群组成:从 6 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 353 架俯冲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 美方损失: 2390 人死亡, 1178 人受伤, 2 艘战列舰, 1 艘靶船, 1 艘布雷舰被击沉; 2 艘战列舰被击沉后被打捞出水; 3 艘战列舰, 3 艘巡洋舰, 3 艘驱逐舰, 2 艘补给船被损坏; 188 架飞机被击毁, 135 架飞机被损坏。
E N D
关于事件 • 时间:1941年当地时间12月7日早晨7:55,当时是星期天。 • 地点:位于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以及位于夏威夷瓦胡岛其他地方的美国空军基地。 • 日本偷袭机群组成: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53架俯冲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 • 美方损失:2390人死亡,1178人受伤,2艘战列舰,1艘靶船,1艘布雷舰被击沉;2艘战列舰被击沉后被打捞出水;3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补给船被损坏;188架飞机被击毁,135架飞机被损坏。 • 日方损失:29架飞机,5艘小型潜艇,64人死亡。
史料记载,1941年12月7日,日本共派出5艘小型潜艇配合战机对美国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其中一艘进入港口后很快被美军击沉,其余3艘也都有定论,惟独这第5艘小潜艇只在击沉它的美军驱逐舰舰长报告中被提及,但美方一直没有找到其残骸。因此,过去的61年中,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始终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方就一直在寻找这艘“失踪”日军潜艇的下落,可始终没有结果。 史料记载,1941年12月7日,日本共派出5艘小型潜艇配合战机对美国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其中一艘进入港口后很快被美军击沉,其余3艘也都有定论,惟独这第5艘小潜艇只在击沉它的美军驱逐舰舰长报告中被提及,但美方一直没有找到其残骸。因此,过去的61年中,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始终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方就一直在寻找这艘“失踪”日军潜艇的下落,可始终没有结果。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在2000年组织过由深海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带领的为期10天的搜寻活动,当时动用了远程遥控成像等先进设备,但还是没有成功。 8月28日,这艘关系“珍珠港事件”真相的潜艇终于被夏威夷海下研究实验室的专家们在珍珠港出海口几英里外的366米深海底找到了。据亚利桑那纪念馆首席历史顾问丹尼尔·马丁内兹研究,正是这艘潜艇率领着其他四艘潜艇对美军停泊在珍珠港内的军舰发动了进攻。
日本奇袭珍珠港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日本本身在军事上进行充分准备、精心计划、严密组织和在政治外交上进行欺诈外,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绥靖政策,战略判断失误,临战麻痹大意,战备工作懈怠是密切相联的。战前,美军曾多次截获有关日军准备袭击珍珠港的情报,但领导人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自恃兵力强大而盲目乐观,认为日本不敢冒犯美国。美国在战略判断上出现这种偏差,思想根源在于想坐收渔利,搞“远东慕尼黑”阴谋。日本奇袭珍珠港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日本本身在军事上进行充分准备、精心计划、严密组织和在政治外交上进行欺诈外,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绥靖政策,战略判断失误,临战麻痹大意,战备工作懈怠是密切相联的。战前,美军曾多次截获有关日军准备袭击珍珠港的情报,但领导人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自恃兵力强大而盲目乐观,认为日本不敢冒犯美国。美国在战略判断上出现这种偏差,思想根源在于想坐收渔利,搞“远东慕尼黑”阴谋。
二战爆发后,美国趁机大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横财;竭力逃避战争,明里暗里姑息日本,并以牺牲中国和解除经济制裁为诱饵和解与日本的紧张关系,一厢情愿地指望日本向北进攻苏联。正是因为如此,美军上下思想懈怠,丧失警惕,无所防范,终落个舰队沉没珍珠港之厄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忧伤地说:要牢记珍珠港事件!这虽为时已晚,无法挽回可以避免的损失,但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二战爆发后,美国趁机大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横财;竭力逃避战争,明里暗里姑息日本,并以牺牲中国和解除经济制裁为诱饵和解与日本的紧张关系,一厢情愿地指望日本向北进攻苏联。正是因为如此,美军上下思想懈怠,丧失警惕,无所防范,终落个舰队沉没珍珠港之厄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忧伤地说:要牢记珍珠港事件!这虽为时已晚,无法挽回可以避免的损失,但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小资料-有关珍珠港 • 珍珠港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南岸、首府檀香山西郊10公里处,是美国海、空军的主要基地之一,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檀香山地处太平洋中心,是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和重要港口,被喻为“太平洋的十字路口”。珍珠港因此也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