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44k Views
第十一章 醛和酮. 本章提纲.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醛酮结构和物理性质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五节 醛酮的制备 第六节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一、 分类. 二、醛酮的命名. 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例如 :. 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 例如:. 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一、醛、酮的结构. 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所以要了解醛酮必须先了解羰基的结构。.
E N D
第十一章 醛和酮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本章提纲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醛酮结构和物理性质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五节 醛酮的制备 第六节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二、醛酮的命名 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例如: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 例如: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一、醛、酮的结构 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所以要了解醛酮必须先了解羰基的结构。 C=O双键中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π电子云的分布偏 向氧原子,故羰基是极化的,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 部分正电荷。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二、 物理性质 羰基具有极性,醛、酮是极性分子,小分子的醛酮其极性的是较强的。如: 由于羰基具有强吸电子作用(—C,—I),使连接在羰基上的烷基显示出明显的供电效应(+I,+C),烷基的这种给电子作用使羰基碳原子上的缺电子性质有所减弱,而且也使羰基化合物的稳定性有所增加。一般来说,酮比醛的热力学稳定性要好;如丁醛的燃烧焓大于丁酮的燃烧焓: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三、光谱性质 UV IR 羰基有共轭时吸收频率移向低波数 HNMR 醛基氢的δ= 9-10,羰基α-H的δ= 2.0-2.5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第二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 醛酮的结构与反应特性二 羰基的亲核加成三 醛酮的还原四 醛酮的氧化五 -活泼氢的反应六 共轭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和还原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一 、醛酮的结构与反应特性 醛酮中的羰基由于π键的极化,使得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 子上带部分正电荷。氧原子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氧负离子,它较带正 电荷的碳原子要稳定得多,因此反应中心是羰基中带正电荷的碳。所 以羰基易与亲核试剂进行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 此外,受羰基的影响,与羰基直接相连的α-碳原子上的氢原子 (α-H)较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和α-H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 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如下: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C N H O C H 2 (CH3)2C=O + HCN 3 C C H O H 3 二、亲核加成反应 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1 反应式 H+ H2O -H2O CH2=C-COOH CH3 -羟基酸 ,-不饱和酸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 例如: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2 反应机理 不可逆 可逆 *3 反应条件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难反 应。 反应条件:必须在弱碱性下进行。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4 反应的立体化学 醛、酮与HCN的加成也符合克莱姆规则一。 较不稳定 较稳定 -CN 当醛、酮的-C上有-OH、-NH时,由于这些基团能与羰基形成氢键,所以形成如下构象(见图),若发生加成,亲核试剂主要从S基团一侧进攻,这称为克莱姆规则二。 Nu-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2.与格式试剂的加成反应 *1反应及产物 式中R也可以是Ar。故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 *2分子内加成反应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3 R-基团对反应的影响 O 不发生正常反应的酮主要发生“烯醇化”和“还原” 两个副反应。 = (CH3)3CCC(CH3)3 + C2H5MgBr 加成产物 80% O = (CH3)3CCC(CH3)3 + CH3CH2CH2MgBr 加成产物 30% O = (CH3)3CCC(CH3)3 + (CH3)2CHMgBr 加成产物 0% 若用烷基锂代替格氏试剂,可以发生正常的加成反应。 O = (CH3)2CHCCH(CH3)2 + (CH3)2CHLi H2O [(CH3)2CH]3C-OH [(CH3)2CH]3C-OLi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4 醛、酮的极限构象式 R与L、M、S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于羰基氧与L、M、S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个交叉式中(3)最稳定。三个重叠式中(6)最不稳定。 (1)交叉式 (2) R-S重叠 (3)交叉式 (4) R-M重叠 (5)交叉式 (6) R-L重叠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5 克莱姆规则一 如果醛和酮的不对称-碳原子上结合的三个基团以L(大)、M(中)、S(小)表示,那末这些非对称的醛和酮与某些试剂(如格氏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时,总是取R-L重叠构象,反应时,试剂从羰基旁空间位阻较小的基团(S)一边接近分子。这称为克莱姆规则一.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1 RMgX 2 H2O 35oC R 主 次 CH3 2.5 : 1 C6H5 > 4 : 1 (CH3)2CH 5 : 1 (CH3)3C 49 : 1 -70oC R 主 次 (CH3)3C 499 : 1 CH3 5.6 : 1 + 次要产物 主要产物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6 醛、酮与炔化钠的加成 NH3(液) 或乙醚 H2O R-CC-Na+ + 炔醇 NaNH2 (-NH3) R-CCH CH3 OH CH3 H2 / 催 H+ CH2=C-CH=CHR (CH3)2C-C CR CH2=C-CCR 制备共轭双烯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的加成反应 *1反应式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亲核加成 分子内的酸碱反应 *2 反应机理 硫比氧有更强的亲核性,由它进行加成。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3 讨 论 > > > NaHSO3 + HCl NaCl + H2SO3 H2O + SO2 2NaHSO3 + Na2CO3 2Na2SO3 + H2CO3 H2O + CO2 只有醛、脂肪族的甲基酮、环酮能发生此反应。 乙醛 丙酮 丁酮 环己酮 3-戊酮 苯乙酮 % 89 56.2 36.4 ~35 2 1 反应体系须维持弱酸性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4 应 用 提纯醛、甲基酮、环酮。 制备-羟晴 利用NaHSO3与羰基化合物加成的可逆性,将 NaCN 与 α-羟基磺酸钠作用,使生成的 HCN 与分解出的羰基化合物加成生成α-羟基腈,避免 HCN 的直接使用。例如: + Na2SO3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4.与醇的加成反应 *1 反应介绍 情况 1:与醛反应 HCl CH3CH=O + CH3CH2OH 半 缩 醛 CH3CH2OH, HCl 缩 醛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情况 2:分子内也能形成半缩醛、缩醛。 OH HCl HOCH2CH2CHCHO 半缩醛 CH3OH 缩 醛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情况 3:与酮反应 半缩酮 缩酮 分子内也能形成半缩酮、缩酮。 醛的正向平衡常数大,酮的正向平衡常数小。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提高酮产率的方法:移动平衡的方法 A 用油水分离器除去反应中的水,移动正向平衡。 B 应用原甲酸酯代替醇进行反应。 原甲酸三乙酯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C 五元和六元环状缩酮的产率较好。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2 反应机理 碱催化 酸 催 化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H+ HOCH2CH2CH2CH2CH=O -H+ 分子内形成半缩醛的反应机理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3 合成中的应用 -H+ + BrCH2CH2CH2CH2OH BrCH2CH2CH2CH2O H+ H Mg BrMgCH2CH2CH2CH2O BrCH2CH2CH2CH2O 无水乙醚 + 丙酮 H3O (CH3)2CCH2CH2CH2CH2OH OH A 保护羟基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B 保护羰基 H+ BrCH2CH2CHO + HOCH2CH2OH BrCH2CH2 H3O + CH3CH2CCLi CH3CH2CCCH2CH2 CH3CH2CCCH2CH2CHO + HOCH2CH2OH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5、与H2O的加成 (100%) HCH=O + HOH H2C(OH)2 (~58%) CH3CH=O + HOH CH3CH(OH)2 (CH3)2C(OH)2 (0 %) (CH3)2C=O + HOH 三氯乙醛水合物 (安眠药) CCl3-CH=O + HOH CCl3-CH(OH)2 有吸电子基团可以形成稳定水合物。水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6.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醛、酮能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醛、酮与氨或伯胺反应生成亚胺(西佛碱),亚胺不稳定,故不作要求。 醛、酮与芳胺反应生成的亚胺(西佛碱)较稳定,但在有机合成上无重要意义,故也不作要求。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1)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 *1 反应式 亲核加成 -H2O CH3CH=O + NH3 CH3CH-NH CH3CH=NH HO H 亚胺 HO H -H2O 亲核加成 CH3CH=NR CH3CH=O + RNH2 CH3CH-NR 亚胺 西佛碱 H OH -H2O 亲核加成 CH2=CH-NR2 CH3CH=O + R2NH CH2CH-NR2 烯胺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2 反应机理 碱催化 H+转移 酸催化 反应需在弱酸性的条件下进行。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3 亚胺的应用 重结晶 稀酸 + H2N-Z H2N-OH H2N-NH2 H2N-NH-C6H5 H2N-NH-C6H3(NO2)2 羟 胺 肼 苯肼 2,4-二硝基苯肼 氨基脲 (产物:肟)(产物:腙) (产物:苯腙) (产物:缩氨脲) 参与反应 稀酸 + H2NR *3a 提纯醛酮 鉴别醛酮 *3b 保护羰基 *3c 合成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1 肟的构型 HCl 苯 h Z-苯甲醛肟 mp 35oC E-苯甲醛肟 mp 132oC (2)贝克曼重排 NH2OH•HCl Na2CO3 通常以E构型为主。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2 肟的互变异构体 R2CH-N=O R2C=N-OH 亚硝基化合物 酮肟 RCH2-N=O RCH=N-OH 亚硝基化合物 醛肟 没有-H的亚硝基化合物是稳定的。有-H时,平衡有利于肟。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3 贝克曼重排 反 应 式 O = H+ + NH2OH R’-C-NHR O = 水解 PCl5, H2SO4, POCl3, HCl, 乙酸-乙酸酐 R’-C-OH + RNH2 定义:酮肟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重排成酰胺的反应称为贝克曼重排。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反 应 机 理 重排 互变异构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贝克曼重排反应的特点 H2SO4 乙醚 (1)重排反应是在酸催化下完成的。 (2)只有处于羟基反位的烃基才能迁移。 (3)基团的迁移和羟基离去是同步的。 (4)迁移基团在迁移过程中构型保持不变。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应用 应用1:制备酰胺、羧酸、胺。 应用2:测定酮肟的几何构型(根据反式迁移)。 反式 顺式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应用3:合成(如制备尼龙6) 尼龙6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7、与魏悌希(Wittig)试剂的加成反应 魏悌希(Wittig)试剂为磷的内鎓盐,又音译为叶立德(Ylide),是德国化学家魏悌希在1945年发现的。 磷叶立德(魏悌希试剂)通常由三苯基磷与1级或2级卤代物反应得磷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 其反应特点是: 1°可用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 2°醛酮分子中的 C=C、C≡C对反应无影响,分子中的COOH对反应也无 影响。 3°魏悌希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 魏悌希发现的此反应对有机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他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43岁发现,1953年系统的研究了魏悌希反应,82岁获奖)。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7.与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 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为:品红(三氨基三苯甲烷 )+SO2制得。品红为红色,通入SO2后制得的Schiff试剂为无色透明试剂。 希夫试剂显色反应 醛类可以与 希夫试剂反应产生明显的紫红色,加入硫酸后红色消退; 甲醛与希夫试剂反应产生的紫红色,加入硫酸后红色不消退; 酮类一般不与希夫试剂产生反应,不会显红色。 希夫试剂反应可以用于区分醛、酮。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三、醛,酮的还原 主要的还原反应 由于还原产物要求的不同,使用的还原剂及还原方法也不同。常见的还原方法如下: 1 催化氢化 2 用氢化金属化合物还原 3 用硼烷还原 4 用活泼金属还原 (钠、铝、镁、铝汞齐、镁汞齐) 5 克莱门森还原 6 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
1、催化氢化 (1) 有些反应需要在加温、加压或有特殊催化剂才能进行。 (2) 最常用的溶剂是醇。 (3) 如羰基两侧的立体环境不同,催化剂通常从空阻小的一侧被 吸附,顺型加氢。 Honghe University Prof Guo Ya-li